以上所列幾處文章都提到“槐店原名槐坊店”,即槐坊店之簡稱。但筆者所見到的壹些文物及碑刻,多使用“槐鎮”和“槐坊鎮”,說明“店”與“鎮”之間存在著某種區別。
北郊鄉李安莊村南李氏塋園內,立有壹通清代墓碑,碑刻副文處刻有:“清初自河北荊結瘩遷於槐坊鎮”。碑刻中的槐坊是“鎮”而不是“店”。
1992年在槐店回族鎮政府機關西側的西清真寺舊址上,挖掘出壹通民國18年10月中旬立的碑刻,這是馬樓村回民為躲避匪患,在城內避居期間建寺時立的碑,碑題為:“馬氏闔族公立:槐坊鎮馬樓清真寺碑記。”證明民國早期這裏的地名仍是“槐坊鎮”。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炸開花園口,槐坊處於黃河包圍之中,槐坊作為商貿重鎮逐步衰落,淪為集店,俗稱“槐店集”,加之河床北移,街市不斷往河中坍陷,鎮區逐年往北縮小,時離北護城河永安門橋已不足1華裏,自東門橋至西蔡河,東西街長也只有3華裏。新中國成立後,歷史還她以應有的地位,步入了新的歷史發展軌道。
追本溯源,槐坊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和叫法。明項城遷治前稱秣陵鎮,遷治後稱舊縣、舊城。隨著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到來,移名槐坊集、槐坊店、槐鎮、槐坊鎮,槐店鎮。回族之居住於四沿井以東的東關外,為關懷少數民族政策,1983年才改為今日的槐店回族鎮。 ①⑦⑧《沈丘縣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64頁、第117頁、第18頁。
②《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第2700頁。
③?(音咒)陽,漢置縣,唐貞觀初廢。今為?(音童)城鎮,屬安徽省臨泉縣。該鎮離沈丘縣境僅兩公裏,距沈丘縣城(槐店回族鎮)35公裏。
④清鹹豐十年修《馬氏宗譜》,現藏於項城市南頓回族鎮馬義魁家。
⑤《項城縣誌社會稿》1989年油印本,第3頁。
⑥中***周口地區黨史工委編《黨史通訊》1987(2),第9頁。
⑨尚景熙著《河南地名漫錄》,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第174頁。邱樹森主編《中國回族大詞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第9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