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只有發表後的作品才享有著作權

[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問題] 只有發表後的作品才享有著作權

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是古籍出版者十分關心的壹個問題,正在進行的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再度引起業內人士對此問題的關註和討論。業內人士圍繞與古籍整理作品相關的修改草案第13條進行討論,該條規定,“以改編、翻譯、註釋、整理等方式利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新作品為演繹作品,其著作權由演繹者享有。使用演繹作品應當取得演繹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業內人士認為,應當明確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加大古籍整理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力度,建議在《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條款中增加註釋權、整理權。那麽,古籍整理是壹種什麽作品,是否應當賦予古籍整理者“註釋權”“整理權”,如何加強對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筆者就此闡述壹些個人觀點。

古籍整理作品的性質與著作權

在著作權法中,古籍整理作品屬於演繹作品。整理作品壹般是指對內容零散、層次不清,或者缺失格式要求的作品進行條理化、系統化加工而形成的新的作品。古籍整理作品是整理者通過註釋、修改、審定、校勘等方式對古籍進行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便於現代人學習、欣賞或研究的新的作品。壹方面,古籍整理作品圍繞著古籍內容展開,無法脫離古籍內容而孤立存在,例如,整理加工應保留原作的思想、文字表達應體現原作的風格,因而古籍整理作品是對原作品的利用;另壹方面,古籍整理作品是運用專業知識,花費大量時間物力,投入智力創造而產生的結果,整理所產生的新的作品是在已有作品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產生的不同於原作的作品,即使是對同壹部作品進行註釋、整理,不同人的整理結果會有差異,整理者會因為各自的獨創性而形成自己的作品,因而古籍作品具有獨創性。

由此可見,演繹是壹種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作活動,改編、翻譯、註釋、整理等都是演繹創作的不同方式,各種演繹活動的結果都是產生壹個獨立於原作之外的新的作品,統稱為演繹作品。所不同的是各種演繹方式適用對象有所區別,改編適用於任何類型作品,翻譯適用於語言文字作品,註釋、整理主要適用於進入公有領域的古代作品,也可適用於受著作權保護的現代作品。

演繹作品既然是作品類型的壹種,其著作權必然體現“著作權屬於作者”的基本原則,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屬於古籍整理者,這是獨立於原作者的著作權人,整理人對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與其他作品的著作權沒有什麽不同,包括在作品上署名、保護作品完整等著作人身權,復制、發行、改編等著作財產權。著作權的實質是著作人控制對作品進行使用的權利,以改編權為例,此權利是著作權人控制他人“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倘若有人要把古籍整理作品改編成漫畫、通俗讀物出版發行,就受到改編權的控制,改編者應當經過古籍整理作品整理者的許可後方能從事上述行為。

演繹作品既依附於原作品,又獨立於原作品的特性,使得著作權法對它的保護壹分為二: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歸演繹者享有,但演繹者演繹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時,應當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權,《著作權法》第12條:“改編、翻譯、註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註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權利”,即是這壹原理的立法體現。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13條規定,在堅持這壹原則的前提下,以“演繹作品”統稱之,使得此類作品的著作權地位更加清晰。壹般演繹作品由於存在雙重著作權,因此演繹者出版、發行、改編其演繹作品時還應當獲得原作者的許可。但是,古籍均超過了著作權保護期而進入了公有領域。這就使得整理者可以不再受“原作者”的控制,自由地對古籍進行註釋、整理和對古籍整理作品進行使用。古籍整理者因此比壹般演繹作品的作者享有了更為完全的著作權。

古籍整理者“註釋權”“整理權”是否必要

如上述,古籍整理者對古籍整理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有必要規定古籍整理者的“整理權”“註釋權”呢?

註釋權、整理權同註釋作品、整理作品和演繹權與演繹作品壹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演繹權是原作者享有的自己演繹或授權他人演繹作品的權利,它體現的是對原作者的維護;演繹作品是演繹者在已有作品基礎上創作的新的作品,體現對演繹者的維護。就古籍而言,註釋、整理是使用作品的特定方式,而註釋權、整理權是著作權人控制他人以此種方式使用其作品的權利,這裏的“著作權人”即古籍的作者。不言而喻,古籍的作者早已作古,而古籍也已成為中華民族***同的文化遺產。因此,為古籍作品設立“註釋權”“整理權”,無異於讓早已作古的先人來控制他們的作品“被註釋”“被整理”,這樣的權利實無必要,也是沒有用途的。這也正是《著作權法》未明確列舉註釋權、整理權的主要原因。

對古籍工作者來說,增加註釋權和整理權也不能使他們擁有某部古籍的專有權利去限制他人對該古籍的註釋、整理行為。原因同樣是,古籍已經進入了公有領域,是中華民族***同的文化遺產,任何人都可以對古籍進行註釋、整理。即便為古籍整理者設立註釋權、整理權,也只能適用於壹種情況:古籍整理者禁止其古籍整理作品被再註釋、再整理。然而,這種情況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非常少見的,試想:經過註釋、整理已形成古籍整理作品的再註釋、再整理,意義何在,有什麽價值呢?現代人對古籍整理作品的使用,主要用於教學研究、改編、翻譯,這些使用方式受復制權、改編權、翻譯權的控制,或者構成合理使用而不受著作權控制。因此對古籍整理作品的保護,將其規定為演繹作品而享有完整的著作權已經足夠,無需再增設註釋權、整理權。

當然,註釋作品、整理作品不僅僅是針對古籍的,現代作品也有註釋、整理的情況。但是現代作品需要註釋、整理才可理解和閱讀的情況實屬罕見。也正因為如此,《著作權法》在著作財產權中為列舉註釋權、整理權,而在有關條款如第35條、第37條等提到註釋、整理,其意義就在於,如果使用的作品是註釋、整理有著作權作品而產生的,使用人應當取得註釋、整理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權的雙重許可。

古籍整理作品著作權保護的著眼點

古籍整理作品是整理者投入了大量的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對於學習、研究古代文化經典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古籍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使得整理者的勞動得到尊重,利益得到保護是著作權法司法和行政執法所面臨的問題之壹。筆者認為,目前古籍整理作品保護應著眼於以下幾方面。

第壹,加強司法保護。司法上對構成演繹作品的古籍整理作品,應切實維護整理者享有的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制止抄襲古籍整理作品行為,懲治復制盜版古籍整理作品的行為。古籍的校點、補遺等不產生演繹作品的,應當根據版式設計權保護出版者的利益,使非法盜版行為得到應有制裁。

第二,加大古籍整理作品盜版者的法律責任。古籍整理作品的創作過程周期長、投入大,而購買群體特定、受眾小。有組織的盜版活動,特別是近年來出來的數字化盜版對於正版古籍整理作品的出版和銷售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對此,應根據古籍整理作品的特殊性,適用法定賠償來加大民事賠償力度,並運用行政處罰震懾多次從事古籍整理盜版活動的組織和個人。

結論

古籍整理作品是壹種演繹作品,整理者對其享有完整的著作權。古籍的“註釋權”“演繹權”屬於早已作古的先人。古籍整理的著作權保護是鼓勵整理者創作出不同的古籍整理作品,繁榮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著作權法》修改草案進壹步明確了註釋作品、整理作品屬於演繹作品,從而為古籍整理作品提供了充分的立法保障。當前,保護古籍整理作品的重點在於行政執法和司法。古籍整理形成演繹作品的,整理者對該演繹作品享有完整的著作權,有權控制他人對其作品的使用。古籍的校點、補遺不產生演繹作品的,按照版式設計權保護出版者的利益。

(作者單位系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