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刀的具體情況,時代、特性、來歷,有知道的嗎?拜托各位大神

唐刀的具體情況,時代、特性、來歷,有知道的嗎?拜托各位大神

唐帝國通過開明的政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從唐初的統壹之戰到盛唐時期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爭,都出現在冷兵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巨大的武器——唐刀。 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著稱於世的兩種名刀,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我國刀劍史上的巔峰。 刀劍的鍛造級別分類 古籍的定義 《唐六典 [1] 》卷壹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壹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 陌刀 。 儀刀: 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禦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 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於隋 。《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 (〔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可見橫刀為宿衛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士土普遍所佩之刀。 )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首先,陌刀不屬於宿衛兵仗,上引《唐律疏議》卷八宿衛者所持兵仗有橫刀、甲、矟、弓、箭之類,但沒有陌刀。其次,陌刀是重兵器。《唐會要》卷七二軍雜錄門略雲:其年(開成元年)三月,皇城留守奏:城內諸司衛所管羽儀法物數內,有陌刀利器等……其諸司衛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 可見陌刀不是羽儀法物,而是利器。 由此可見後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陌刀。按照使用的不同劃為禮儀和實戰刀兩種,陌刀與儀刀、橫刀、障刀(即壹般的護身刀)均不同。 編輯本段唐刀的種類陌刀 唐刀中的陌刀是作為軍隊重要的戰爭物資裝備的,並且在唐中期作為軍用器物,嚴禁民間私造和私藏,其傳承應為漢之長劍(漢:稱壹種長劍為“斷馬劍”亦稱“斬馬劍”,應該是壹種雙手使用的長劍) 長樂公主壁畫 。漢長劍現在出土的有長達140余厘米,可推測經過盛唐的發展,變成壹個雙手所持並加長手柄的兩刃長刀,至今考古資料未曾出土實物。 宋《武經總要》總繪制的“掉刀”、“三尖兩刃刀”也許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繼承者。明初,大明騎兵橫掃蒙古騎兵時曾使用過壹種稱為斬馬刀的武器應該也是陌刀的變種之壹 ,相傳斬馬刀亦長近壹丈馬上步行皆可使用。 (另:日本大槍可能為陌刀日本型,陌刀可能為組合兵器,附圖日本大槍:蜻蜓切,日本號。唐代壁畫中陌刀未接長柄,右圖唐代壁畫,環首儀刀與陌刀均系腰間,陌刀未加長柄。) 陌刀也主要為步軍所用,個別主要將領使用陌刀作為主戰兵器。 根據唐《衛公兵法》所記錄了唐軍的主要作戰方法:其中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 每當戰鬥展開時候,敵人在壹百五十步時候,弩兵開始射擊;敵人在六十步時候,弓箭手開始射箭;敵人攻入二十步時候,弓弩手發箭後執刀棒(即陌刀、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步兵稍敗後,奇兵、馬軍、跳蕩(銳卒)不準輕舉妄動;如果步兵的戰況不順利,跳蕩、奇兵、馬軍即迎前騰擊,步兵後退整頓後準備再援;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所有的步軍必須配合馬軍同時作戰。敵軍退卻,馬軍不得輕易追擊,必須確認敵人真正潰敗後,才能掩殺。 唐軍步馬結合,攻守有職,步兵為先鋒,騎兵為側輔,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長柄大刀如墻壹般推進,為先鋒步兵沖陣的主要兵器,與馬軍、奇兵壹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 從史書 蜻蜓切 看唐太宗的作戰很有個人特色外,最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沖鋒,“敵無不潰敗”,壹騎飛馳於前,數萬騎兵緊隨其後的場面,今日想來,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時期大量的騎兵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而中期的步軍的陌刀如墻推進戰術,創造了盛唐時期輝煌的戰爭歷史,也創造了陌刀的神話。 從武德到天寶,唐在立國戰爭及與善騎射的遊牧民族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步兵的進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說不構成了主要原因之壹。 陌刀的出現與推廣使用也不是壹個孤立的現象,它關涉到唐馬政及整個軍事形勢,也可以說,陌刀使用、推廣的歷史就是唐立國及對外戰爭、開天武功歷史的壹個方面。唐代刀雖分為四種,真正在疆場上發揮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 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陌刀是漢民族與善騎射的遊牧族戰爭中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步兵多優勢的關鍵兵器,戰爭兵器的演化實際是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而演化,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衰落而變化。 隨著宋朝統壹中原以後,中國冷兵器開始了新壹輪的發展,大量新式的長矛、長刀、斧鉞、神臂弩的誕生並武裝了宋軍,豪壯的陌刀成為奢侈的戰爭器材,宋朝戰爭的主要方向是同樣是北方遊牧民族,為了對付遼金的騎兵,長矛、斧鉞開始成為軍隊的主要兵器。斧鉞的大量裝備從《武經總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證,斧鉞的制作和使用技藝比陌刀要簡單,對付騎兵同樣有效,嶽家軍用“麻紮刀”“捉刀”“長柯斧”大破金軍“連環馬”,有效而不昂貴的兵器永遠是軍隊裝備的重要兵器,豪華的陌刀從此逐漸退出戰爭舞臺,並且消失的極其徹底,是中國冷兵器的遺憾。 儀刀 儀刀多出現在重要的禮儀場合,唐懿德太子墓、長樂公主墓中的壁畫中多可看見侍衛所配的長刀,長刀為環手,有明顯呈菱形刀擋,刀鞘上有比較明顯的雙吊環掛在腰間,或雙手持握頂部,或佇立身前,儀刀作為皇家禦用軍隊和侍衛的重要兵器,刀比較長,形制上“施龍鳳環 ”,承襲漢環手刀式樣, 裝飾上 “裝以金銀”極盡奢華。 這樣精美的環手大刀不僅是威儀的大唐的體現,同樣也深遠的影響了中國冷兵器的發展,這樣的環手大刀隨 日本號 著各國使臣的往來,流向四方,深刻受到儀刀的影響的有壹個國家和壹個民族:高麗,吐蕃。從現在考古資料來看,高麗出土環手刀,這些環手刀的刀環都是以龍和鳳作為主要的藝術表現,大量的鑲嵌金銀,這些環手刀都是儀刀的傳承,而吐蕃保留了唐儀刀的造型特點。而中原大地隨著朝代的更替,戰爭的蹂躪,唐儀刀也消失和湮滅了。 儀刀在向東演化的過程中,高麗在最初的階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樣。 1965年烏茲別克斯坦的撒瑪爾罕遺址的壁畫中的高麗使者身配環手大刀,大刀的式樣和昭陵壁畫中“持甲儀衛圖”中侍衛所佩帶的長刀完全壹樣。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長刀”,這些刀都被成為“唐樣大刀”。據考證這些刀劍是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 這些壁畫、出土的文物都充分證明了儀刀是現在的朝鮮刀的祖先,根據這些實物和壁畫我們來還原壹下盛唐時期儀刀的本來面目: 1、刀環:首先儀刀重要的標記就是有環,環中主要是龍鳳作為主要的裝飾,龍鳳和整個環體鎦金,龍鳳環是用對焊或者鉚接的形式和刀體連接,這樣的制作非常巧妙,刀環的制作工藝考究,裝飾精美,是由單獨的工匠進行操作。而刀刃的鍛造是專門的鍛造匠人鍛造,這樣兩個工序保證了整刀的精美和刀刃鍛造的精良的有效結合,這樣的工藝在漢朝的環手刀中也有出現,傳承有序可見壹般。 2、刀柄:多纏繞金銀絲或裝飾金銀薄片,從西安市今年出土的壹只唐環手刀來看,手柄的制作非常接近,巧合的是這兩柄大刀刀背都有錯金或錯銀銘文。 3、刀刃:唐刀的刀身是直刀,無弧度,刀脊有兩種壹種是平的,上面會鑲嵌文字,壹種是刀背有脊線,這樣的刀脊在高古藏刀中也有實物。這種刀刃靠近手柄部分厚度最厚,然後均勻遞減到刀尖。 4、刀尖:刀尖有兩種壹種是刀尖不是有弧度的,像阿拉伯數字的“7”壹樣,另外壹種刀尖是弧形的刀尖自然和刀刃結合,古藏刀嚴格的遵循這個形狀並保留下來。 5、刀擋:從壁畫和雕塑上來看,早期的儀刀沒有刀檔。刀檔的出現是在唐中期以後,部分壁畫和造像依稀找到唐儀刀的刀檔是菱形的,比較小。 6、刀鞘:鞘口和鞘尾都開始采用金屬包裹,並鎦金銀。早期儀刀也沒有吊環,估計佩帶還是斜插在腰帶上攜帶,中期以後刀鞘的掛環工藝復雜,極其具備裝飾性,正倉院的 “金銀 鈿莊唐長刀”能充分體現出來盛唐時期儀刀的威儀和精美。 7、鍛造:唐刀的鍛造應該承襲了漢朝發明的“百煉鋼”技術,刀刃的鍛造也是采用復合鍛造。 日本刀雖然有吸收融合唐儀刀的少數特征,但是在日本本土隨著戰爭的錘煉,姿態和鍛造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平安時期的戰亂,刀刃開始變的有弧度,從此日本刀逐漸徹底脫離的中國唐刀的影響,發展成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而作為唐刀的傳承的藏刀,由於沒有大的對外戰爭和內部的戰爭,刀劍的演化和進步基本停止了,所以嚴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態,對我們如今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樣本。 障刀和橫刀 從史書記載來看,障刀和橫刀是侍衛和普通士兵的佩刀;從唐長樂公主、章懷太子墓壁畫以及昭陵六駿的“颯露紫”中丘行恭佩刀來看,他們佩戴的橫刀無環,手柄比儀刀短,手柄的柄頭是壹個金屬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間收腰,有穿繩孔。 由於缺乏實物和詳細的壁畫資料,無法準確的還原橫刀的形制。唯壹能知道的只是橫刀佩帶範圍寬,應該是大量生產和制造的兵器,手繩從儀刀的環挪到刀柄中間,是為了防止刀脫手後的工藝,這樣的工藝壹直流傳到明清,佩刀在以後的演化中就成了軍隊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隨身兵器。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和壁畫,以及從史書中的只言片語,我們努力去還原唐刀的形制和發展,去體會盛唐時期冷兵器文化的魅力。唐刀作為中國冷兵器發展的壹個高峰不僅伴隨著唐帝國的建立、昌盛、榮辱悲歡,也成功的影響到亞洲部分地區冷兵器文化,隨著戰爭形態的變化。 唐刀中的儀刀和橫刀發展成為以後的佩刀,儀刀向東流傳到高麗,並進化成為本民族的冷兵器,向西南則成為藏刀的祖先,陌刀在以後的演化中成為宋掉刀,其中變化出的來數種長刀都為後世流傳。唐刀的誕生和發展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它是冷兵器文化中最燦爛輝煌的,謹已此文追憶那段偉大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