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後,古人習慣在門上貼上柳條,戴上柳條環。曾有“清明節不戴柳,美人變帥頭”之說。
清代楊《山歌》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聽說柳條沿街叫賣。遇見隔壁姐妹,壹枝斜插綠雲。”關於清明節插柳穿柳的習俗,據說柳是可以辟邪的“鬼木”。
北魏農藝師賈思勰在《祁門舒窈》中說“百鬼拿柳枝到屋,不入屋”。
因此,在我國民間,柳枝壹直被視為消除瘟疫的象征。
漢族有“折柳送別”的習俗:灞橋在長安東,渡水為橋,漢族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李白有句話:“年年柳落,零陵傷身。”古時長安灞橋兩側,堤長十裏,壹步壹柳。許多從長安東走的人來到這裏送別親人,折柳枝送別親人,因為“柳”與“留”諧音,以示挽留之意。
這種風俗起源於《詩經·瀟雅·蔡威》中說:“昔我不在,柳依依。”送壹株柳樹作為臨別禮物,表達如膠似漆、不忍分離、依依不舍的感情。柳樹是春天的象征。春日搖曳的楊柳,總給人壹種欣欣向榮的感覺。《折柳送別》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
古人把楊柳鋸掉,互送,也是表示親人如柳枝離故鄉。我希望他們到了壹個新的地方,能夠很快生根發芽,仿佛柳枝可以到處生長。是對朋友的美好祝願。
古人的詩詞裏也有很多關於折柳送人的提法。唐代權德輿的詩:“贈我新知”,宋代的詩:“路那邊沒有綠柳,不要愁”,明代郭的詩:“老了送人,城邊柳盡折。”
清代陳維崧詞:“留幾個邊關?要打折。”人們看到柳樹不僅會感到悲傷,聽到《折柳》這首歌也會觸動心情。李白《春夜洛杉磯聞笛》:“每個人都經不起故鄉的思念。”
其實柳可以有很多象征意義,古人賦予了柳各種感情,所以借柳寄感情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