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族,曾是壹個不幸的民族。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屠殺了50萬猶太人,迫使猶太人向世界各國“大流散”。但無論他們流散、遷徙到哪裏,都擺脫不了被歧視、被壓迫的命運。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就殺害了600萬猶太人,占世界猶人口的三分之壹。後來,猶太在美、英等國家的同情支持下,成立了意為“同神摔過跤的人”的猶太國——以色列。從此,猶太人才有立足之地,繼之他們才得以將他們面積公2萬平方公裏,人口不足500萬的小國迅速發展成當今世界最小的超級大國,是擁有核武器的幾個少數國家之壹。
苗族過去所受的苦難比猶太人更深重、歷史久遠,是個更為不幸的民族。
在炎黃與蚩尤涿鹿鏖戰之後的五千年中,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苗族由北到南,由東到西,從國內到海外,經歷了5次規模較大,範圍廣的歷史大遷徙,所經受的苦難是不言而喻的。
中國遠古社會曾形成過炎帝、黃帝、蚩尤三聖人分治天下的三足鼎立之勢。因此,我們認為,中國人是“炎黃子孫”的說法是不全面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炎黃蚩的子孫”或統稱“中華民族的子孫”。這不由妳願不願意,而是實實在在的民族史實。
凡讀過中國古代的都知道,先在黃河中下遊開發繁衍的是夷人;羌人在渭河流域到黃河中上遊生活;狄人原住在蒙古高原上。蚩尤是夷人九黎集團的大酋長,羌人的首領是炎帝,狄人的首領是黃帝。後來,為了爭奪黃河中下遊這片肥美的土地,先是發生了羌夷戰爭,蚩尤打敗炎帝。炎帝敗陣西撤,於阪泉遇上東進的黃帝,又與黃帝交戰,敵不過黃帝,便歸順黃帝,同黃帝聯合東進,先後在阪泉、涿鹿、中冀與蚩尤展開了3次大決戰,炎黃二帝獲勝,蚩尤於中冀戰亡。然後,黃帝又戰勝炎帝,出現了中華民族史上第壹次民族大融合。即夷、羌、狄三者融合,形成了華夏民族。沒有融合的狄繁衍成現代的阿爾泰語系名民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沒有融合的羌繁衍成現代的藏緬語系的藏族、彜族等;沒有融合的夷,其中壹部分繁衍成了現代的苗瑤語系各民族,另壹部分繁衍成了現代的壯侗語系各民族(壯族、傣族等)。蚩尤戰敗後,不願融合為華夏民族的苗族先民扶老攜幼南遷到長江中下遊定居,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他們在長江中下遊建立了壹個新興的國家——“三苗國”。從黃河中下遊南遷到長江中下遊,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壹次大遷徙。
三苗國在左洞庭,右彭蠡的長江中下遊強盛起來後,與堯、舜、禹為首的華夏集團發生沖突。經堯、舜、禹三代的不斷“征伐”,到了夏禹,三苗被徹底打敗,有生力量基本被殲滅,“三苗國”從此不復存在,幸存下來的除部分又融入華夏族外,其余的舉村寨又向南逃生,到鄱陽、洞庭兩湖以南的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嶺之中隱居下來。經過若幹年的發展,苗族才以“南蠻”、“荊楚”或“楚荊”的名稱又出現在中原文獻史料中。這是苗族史上的第二次大遷徙。
苗族不愧是壹個堅忍不拔的民族,他們從湖沼平原地帶遷到綿山區後,經過艱苦卓絕的創業,又在條件惡劣的山區日益繁衍和發展起來。在春秋至戰國的四百二十四年裏,苗族發展成“五霸”、“七雄”之壹的楚國主體居民。楚國是否苗族自己建立的國家,沿待於進壹步考究,但古籍《史記*楚世家》壹書有記載,楚文王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楚武王也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載:“春秋各國,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國大小戰爭二百二十次。”由於戰亂不止,給苗族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為避戰禍,部分苗民艱苦跋涉西遷到自然條件更為險惡的武陵山區。秦吞巴並蜀滅楚後,苗族又大量向西向南遷逃。翦伯贊在《中國史綱》壹書說,“至西漢之初,今日川黔汀鄂壹帶的山溪江谷間,已經布滿了南蠻之族”。他們中的大部分沿澧水,溯沅江,進入武陵地區的“五溪”。“武溪”,即雄溪、滿溪、辰溪、酉溪、武溪。雄溪即巫水,流經湖南的城步、綏寧、會同等縣,註入沅江:武溪,今稱舞陽河,流經貴州的黃平、施秉、鎮遠、岑鞏、玉屏和湖南的新晃、芷江、懷化等地匯入沅江; 發源於黔南雲霧山,流經黔東南,至湖南黔城與沅水匯合的清水江岸也布滿了遷進開發、繁衍的苗族。沿巫水南遷的苗族,有的到了廣西大苗山、三江等地,有的過海到了海南島。這之後,苗族就以“武陵蠻”,“五溪蠻”的名稱,見諸於文獻。這是苗族歷史上的第三次大遷徙。
秦漢時期,僻處武陵山區和五溪兩岸的苗族,有壹段休養生息的穩定發展時期,到了西漢末年,“武陵蠻”已形成壹股強大的勢力而引起封建王朝的註意。《後漢書*南蠻傳》雲:“光武中興,武陵蠻特盛。”光武帝生怕苗人威脅自己的統治,兩次派武威將軍劉尚溯沅江而上,進攻武陵蠻,不僅沒得逞,反全軍全軍覆沒;繼派李嵩、馬成率兵進攻武陵蠻,又被武陵苗族聯合其它民族扼險擊潰。光武震怒,即派伏波大將軍馬援,率兵4萬向武陵蠻進攻。武陵蠻在“壺山頭”(今湖南沅陵東)“乘高守隘”,阻止馬軍8個多月,馬援也氣疾交加,死於軍中。至此以後及唐宋時期,封建王朝不斷地向“武陵蠻”、“武溪蠻”大舉用兵。據《資治通鑒》載,唐開元十二年(724)朝廷宦官楊思勖為黔中招討使,“率兵六萬往,執行璋,斬首三萬級”。由於封建王朝不斷征剿,迫使“武陵蠻”和“武溪蠻”再渡西遷,或向更高,更險的深山、峽谷縱深隱居。有的沿著舞陽河西上,遷至思州(今岑鞏縣)以及思南、印江、梵凈山區;有的在汀西的臘爾山、黔東的松桃等地山坡、谷地定居;有的沿清水江西上到黔東南地區定居;有的遷得是更遠,進入黔北、黔西、川南和雲南、廣西,分布越來越分散。這是苗族史上的第四次大遷徙。
元明清時期,由於封建朝廷對苗族人民的民族歧視與壓迫更為沈重,軍事鎮壓也更為殘酷,因此,又發生規模更大,範圍更廣的第五次大遷徙運動。元時曾把中華民族分為四等,把包括苗族在內的南人視為最末壹等。明清時期,苗族人民多次被迫起義,又多次被被鎮壓與屠殺。每次起義失敗,都導致背井離鄉的結果。而今操中部方言的貴陽、安順、黔西南等地的苗族,多是清雍乾年間,遭到清ZF殘酷鎮壓後,由黔東南遷逃去的。清乾嘉年間,汀黔邊的苗族首領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等領導的苗民大起義,清朝前後用了十多年時間,調集了5個省18萬兵力,耗資近2000萬銀兩,僅被義軍打死都司上以及至總督的官員就有200余人,付出極大的代價,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然而,清朝卻從此由盛轉衰了。起義失敗後,湘黔邊的苗族有的逃入黔中、黔南,有的逃到今廣西南丹等縣,有的被俘押往北京,關西山黑牢,築城將他們圍住,現北京四季青西山門頭溝的苗族,就是這次起義被俘的義軍後裔。張秀眉在黔東南領導的鹹同大起義失敗後,黔東南的苗族,有的黔到黔西南,有的經興義遷入文山地區。越南學者研究認為,現定居在越南老撾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苗族,大多是在清代雍乾、乾嘉和鹹同三次大起義失敗後,先後人貴州遠遷去的。清初,有80戶苗族因反“改土歸流”失敗,舉家遷進越南河江省同文縣;乾嘉石柳鄧、石三保和吳八三起義失敗,貴陽、雲南和廣西的苗族分兩路遷入越南的同文縣和老街省北河縣;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又有1萬多苗族從貴州、雲南和廣西遷入老街、河江、安沛等地。遷進老撾的苗族,據法國學者楊沫丁考察認為,遷進的時間是1810——1820年之間,1850年,他們已居瑯勃拉邦紮住了根。有人認為,當時由貴州、雲南和廣西遷去老撾的苗族有5萬人之多。遷入泰國的蘇州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才由老撾經緬甸遷去的。1975年前後,由於印度支那戰爭,老撾的部分苗族在戰爭中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在泰國ZF和聯合國的幫助下,這批難民被輸入送到第三國。美國是接受苗族遷去最多的國家,現有20多萬人;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圭亞那、德國和阿根廷等國也接受了幾百、幾千或幾萬人。至此,蘇州史上的遷徙運動,歷經悠五千年,才基本結束。
苗族這樣長時間、大幅度、大規模、遠距離艱苦卓絕的遷徙,不僅在中華民族56個民族在是不我見的,就在世界2000多個民族中也是極為罕見的。也由於這種大遷徙運動,對苗族的發展生產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第壹,由於不斷的遷徙,磨練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頑強意誌,對民族剝削和壓迫,具有強烈的反搞精神,仗義,勇敢,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逆境中不灰心氣餒,樂觀,幽默。
第二,由於不斷的遷徙,使苗族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只有團結,不能生存。因此,苗族十分重視團結,既註意苗族自身的團結,對註意和其它民族搞好團結,和睦***處,講義氣,重友誼,與人為善,為人坦蕩,不欺弱,不稱霸,也不記仇。
第三,由於不斷的遷徙,生活環境不斷的變異,使苗族人民鍛煉成特別能吃苦耐勞,特別富於創業精神,無論遷到到困難、再艱苦的地區,都能迅速適應,並能從實際出發開發當地的自然優勢,聲帶發展、繁榮起來。因此,苗族在遷徙不止的歷史長河中為國家和民族經濟、文化的開發、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四,由於不斷的的遷徙,苗族長期處於創業—遷徙,遷徙—創業,周而復始的運動中,客觀上,延緩了苗族經濟、文化的社會發展進程,使苗族的生產力長期處於低速度發展的落後狀態。
第五,由於不斷的遷徙,使苗族分步地域廣闊,居住分散,久而久之,也就形成支系統繁多的方言。由於沒有統壹的文字,致使苗族今天不能用統壹的苗族語演講和交談。
而今,我們黨和國家認真地貫徹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的政策,各民族都有***同享有政治、經濟、文化 的平等權利。苗族,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壹,海上文明、發達的國家,也都反對民族歧視和種族壓迫。可以說,當今世界是各民族***同發展繁榮的最好時機。無論任何民族,只要珍惜這個歷史機遇,虛心向先進的民族學習,努力增進與世界各民族的團結和友誼,不斷增強民族自身的凝聚力,樹立自立、自強精神,都可以為類世界的文明進步作 不可低估的貢獻,苗族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