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rè hé zhōng tāng
2 《金鑒》卷五十二 2.1 方名清熱和中湯
2.2 組成白術(土炒)、陳皮、厚樸(姜炒)、赤苓、黃連、神曲(炒)、谷芽(炒)、使君子、生甘草、澤瀉。
2.3 主治疳瀉。積熱傷脾,以致水谷不分,頻頻作瀉。
2.4 清熱和中湯的用法用量引用燈心,水煎服。
古籍中的清熱和中湯 《醫宗金鑒》:[卷五疳證門]疳瀉
疳疾傷脾因作瀉,先清後補為妙訣,初宜清熱和中湯,久瀉參苓白術捷。[註]疳瀉之證多緣積熱傷脾,以致水...
《幼科心法要訣》:[卷三疳證門]疳瀉疳疾傷脾因作瀉,先清後補為妙訣,初宜清熱和中湯,久瀉參苓白術捷。註疳瀉之證,多緣積熱傷脾,以致...
《幼科指南》:幼科證治匯方、縮砂、桔梗、甘草、蓮子,為末,米湯調服。)清熱和中湯(白術、陳皮、濃樸、赤苓、黃連、神曲、谷芽、...
《幼科指南》:疳證門。法當先用清熱滲濕,後補其脾,則為妙訣。初宜清熱和中湯主之。若久瀉不愈,用參苓白術散最捷。疳腫脹疳...
《兒科萃精》:[卷六疳證門]疳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