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兵書戰策是什麽意思?

兵書戰策是什麽意思?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家孫武所著。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他主要活動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他的先祖陳完是陳國(今河南淮陽)帶隊,因內亂奔齊,受到齊桓公器重,後改姓田。這以後,田氏子孫在齊國世代為官,成為政壇上壹支顯要的家族。在齊國後來的內爭中,田氏曾壹度執掌齊國的軍政大權。公元前532年齊國爆發了“田、鮑四族之亂”,孫武由齊奔吳,改姓孫氏,以“孫武子”行世而諱其原姓氏。由於孫武生長在軍事世家,使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軍事熏陶。齊國是大軍事家姜子牙的封地,相傳他著有《六韜》、《謀》、《言》、《兵》等多種軍事著作。齊國的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也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軍,事遺產,《管子》壹書中的《兵法》、《大匡》、《勢》、《九變》等篇都是談軍事的。齊桓公稱霸以後,齊國又壹度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活動的中心,成為豪傑薈萃的地方,這樣的社會環境,對孫武研究軍事,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使他在青年時代就成為學識淵博的軍事奇才。據《史記》記載,公元前512年經臭國大將伍子胥的推薦,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閹閭知其謀略過人,善用兵,便用他為將。孫武與伍子胥壹起,曾經三次伐楚,壹度攻入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省江陵紀南城),壹次破越,使吳國成為當時強國之壹。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自成體系的軍事學著作。它總結了我國春秋以前的戰爭經驗,提出了壹系列帶普遍性的戰爭指導規律,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上起過重要的指導作用。《孫子》十三篇構築的思想體系結構,大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宏觀戰略認識體系;壹部分是微觀戰術認識體系。全書對戰爭的準備,戰略計劃的制定,戰役的組織,戰術手段的應用,以及行軍、後勤保障、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方法等都做了層次分明的闡述。每篇既是壹個獨立整體,篇與篇之間又互相照應,構成壹個完整的兵學體系。

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原名《三十六計秘本兵法》,全書不分卷次,***包括六套,每套六計,每計由計名、解語、按語三個部分組成;另外書前、書後各有壹段文字,本書題作《總論》和《跋》的即是,而《跋》文已殘缺不全。我們這次整理,原文以嶽麓書社1994年12月出版的《白話三十六計》為底本,參校別本寫定。

就文風看,《三十六計》的解語和按語,當非同壹人所寫,如前者古雅重厚,後者俚而近俗;前者多以《周易》陰陽交易之理進行推演,後者系用個別戰例闡釋計法;前者宏博精深,後者狹小淺露,等等,二者見識高下,顯而易辨,斷非出自壹人之手,甚至亦非同壹時代的作品。有人認為《三十六計》成書可能在明清之際,雖是主觀推測,然而亦可備壹說;至於原書和按語確系何時何人所作,還有待學者詳加考論。

在數以千計的古代兵書中,《三十六計》極具特色。首先它以《易》理為立論的理論基礎,深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民族特點,極易為廣大人民所接受。其次,它的計名全用四字或三字的成語或常語為之,既可深入淺出地揭示每條計策的內容,又便於記憶傳誦,利於在群眾中普及。所以,其書雖然不受歷代統治階級所重視,但卻仍能流傳至今,幾至於盡人皆知,而且不僅用在軍事方面,還廣泛地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古代軍事著作中傳播最廣、實用性最強、帶有某種生活教科書性質的,雅俗***賞、文武皆宜的壹部“奇書”,享譽海內外。

由於《三十六計》不僅其謀略思想脫胎於《周易》,而且書中還大量引用《周易》條文(36條計謀中***引《周易》27次,涉及22卦),所以弄通書中引用的《周易》原文的意義,正確理解其中的精理要妙,便成了閱讀《三十六計》的難點所在。因此,介紹壹點與《三十六計》關系密切的《周易》的知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略

《三略》又稱飛黃石公三略》是我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頒定的“武經”之壹,舊題為黃石公所著。

黃石公為秦末隱士,曾在下邳圮上授書給張良,事見《史記·留侯世家》,但此說已為專家推翻。西漢初年,張良、韓信編輯兵書、***計182家,精選35家,其中沒有《三略》;漢成帝時,步兵校尉續編兵書,***收53家,其中仍沒有《三略》直到三國時,才有《三略》之稱。魏明帝時李康作《運命論》有“張良受黃石公之荷,誦《三略》”。可見《三略》成書較晚,約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

《三略》分上、中、下三部分。作者自稱“《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能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統將禦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可見本書能幫助讀者治世安邦、統軍禦眾,是壹部內容豐富,理論深刻的軍事專著。

司馬法

《司馬法》又稱《司馬嚷苴兵法》、《軍禮司馬法》、《古司馬法》等,是我國古代著名兵書之壹,舊題司馬嚷苴撰。

《史記·司馬嚷苴列傳》說:司馬嚷苴是春秋末期齊國人,田完之苗裔,精通兵法。景公時晉、燕伐齊,齊師大敗。相國晏嬰以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推薦給景公,被任命為將軍。司馬嚷苴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認為當務之急是振奮軍心,先將期而後至的景公寵臣監軍莊賈斬首示眾,又以軍中不馳的名義,斬景公使節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全軍震恐,爭相赴戰。晉燕軍聞迅而逃,他得以順利收復失地,名聲大震。景公尊為大司馬,田氏也因此日尊於齊。後受讒被解職,不久即病死。

《司馬法》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史記·司馬嚷苴列傳》說:“齊威王使大大追論古者司馬兵法附嚷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嚷苴兵法》。在漢代,《司馬法》就已很受重視。司馬遷稱道《司馬法》為“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班固《漢書·藝文誌》將其列入禮類,稱為《軍禮司馬法》。宋人推出“武學七書”時,亦有《司馬法》。《四庫全書總目》稱《司馬法》“其言大抵據道依德,本仁祖義,三代軍政之遺規,猶藉存什壹於千百。”可見歷朝歷代均十分重視此書。《漢書·藝文誌》說《軍禮司馬法》155篇,今僅存3卷,5篇。

新書

《新書》是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所著。《新書》凡50篇,主要講了四個問題。

首先,以大量篇幅,重點闡釋為將之道。眾所周知,兵以將為本。在軍事方針確定之後,將領是能否取勝的關鍵因素。故古人有“三軍易得,壹將難求”之說。作者諳熟治軍之妙,講述了將領應牢牢掌握兵權(兵權),如何識別將領的品德、性格、能力(知人),將領類別的劃分(將才、將器等),將領常犯的毛病(將弊),將領應具有的品質、才能(將誌、將器等),將領應遵循的誡律(將誡),將領應有自己的親信(腹心),將領應有賓客幕僚(三賓、),將領應賞罰分明(整師),將領應愛兵如子(將情),將領應嚴明號令(威令)等十幾個方面的問題,顯示了作者對將領的重視。在這些論述中,作者或引經據典,或詳細說明,既有深度又很全面,既是傳統軍事理論的升華,又是來自鬥爭實際的總結。

其次,作品還以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治軍帶兵的嚴肅性及戰略戰術的靈活性。如《習練》、《軍蠹》、《逐惡》、《重刑》、《謹候》、《機形》、《應機》、《便利》。

其三,作品中談到了對人的重視。如《假權》、《將誡》、《擇材》、《和人》。

其四,作品中許多篇章闡述了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治國、修身之道,給人以教育和啟迪。如《將剛》、《自勉》、《戒備》。

戰略與戰略學

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定和采取的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對國內外形勢的估量和對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分析;對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戰爭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方向、戰略階段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區劃分;戰場準備;武裝力量的建設;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的研究;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戰略後方建設;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制、更新;動員體制的確立;國防工程的計劃和實施;戰略指揮系統的組建和完善;作戰序列的確定;戰略協同的組織;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戰略後方的調配;以及如何抓好有關全局的樞紐和環節、適時實施戰略轉變、奪取戰略主動權等。

戰略的基本類型是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

戰略學是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科學。它從戰爭的實踐來,是戰爭經驗的理論概括,並在政治的制約下,分析戰爭的各種因素及其內在的規律和對戰略的影響,戰爭指導的歷史經驗和未來戰爭的性質、特點,進行戰爭的樣式、方法、戰略方針、戰略計劃、戰略布局、戰略指揮等以及後方勤務、戰略後備等,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指導原則,闡明駕馭戰爭的理論。戰略學在軍事學術中處於主導地位,統率戰役和戰術學。

北約的新戰略

北約在科索沃大打出手,把炸彈和戰爭災難強加在了南斯拉夫人民頭上,這在北約內部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北約首腦們就科索沃危機展開了討論,但卻無法形成統壹意見。其後,終於在相互妥協中通過了新軍事戰略構想。然而,它仍舊未能擺脫冷戰思維模式,字裏行間透出濃烈的霸權主義和強權主義。

(1)從“集體防禦”轉為“捍衛***同利益”。美國壹再強調,北約除保護各成員國的領土不受侵犯外,還要能在北約防區外采取軍事行動,以捍衛美國和歐洲的***同利益。

(2)體現美國的意誌。北約軍事戰略和作戰方針,主要是在美國軍事理論指導下制定出來的,因而隨著美國各個不同時期軍事戰略的變化而變化。

(3)北約內部分歧猶存。北約內部爭吵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要不要擴大北約行動範圍;北約在防區外采取軍事行動是否需要聯合國授權;北約要不要改變核威懾政策。

(4)歐洲安全主導權的爭奪。美國和歐洲盟國之間的矛盾,主要源於北約內部對歐洲安全事務主導權的爭奪。

(5)新戰略中的霸權邏輯。北約“集體軍事幹預擴張”的新戰略,其前提條件是日益膨脹的軍事實力,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推行對外“幹預擴張”,實際上帶有壹種霸權主義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