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門針灸最顯著的差別在於是否需要脈診。
《靈樞·九針十二原》: “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開篇即強調了脈診在針刺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古典針灸》較完整的保留了通過人迎脈及寸口脈判斷人體氣血陰陽平衡狀態,而後選穴用針的過程,且重視“氣血陰陽整體觀”,不註重壹病壹證。《靈樞·終始》篇又雲: "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 可以看做是“從內向外調,由本趣向標”的生態治療法。另外,《古典針灸》經過幾代歐洲先賢的整理,到仁表老師傳斯理維老師,再傳回祖國至徐雅蓉老師,展現了非常系統的理性思維框架,“有是脈則用是穴”,非常合於《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說: “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針刺治療時,患者平躺,施針者像調節淋浴水溫壹樣,交替使用脈診和針刺,以脈象逐漸平穩,氣血陰陽平衡為指針。左右人迎脈比較氣血大小,寸口脈以“滿、弦、沈、浮”四種脈象為基礎。適合樂於探究“內難脈針五行六氣系統”的醫生和愛好者,尤其是長於理性思維的朋友來選擇。課程分四階,由《古典針灸入門》譯者徐雅蓉老師親自指導脈診和針刺,小班授課,註重實踐,小白亦可選擇。《古典針灸》整體上的特點是“有根有據”,難點在於脈診的學習和掌握。但這個脈診體系,已經很簡單了。
《素問·長刺節論》: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此句清代高士宗有註:“今日刺家不診,但聽病者言,是施治之法,有憑脈者,有憑證者,所以廣刺之法末盡也。”《黃帝內針》就是不需要脈診的針刺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內針學人”則深諳此法,並以“壹、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三、同氣相求;四、陰陽倒換求”為“四總則”,且妙以“陰陽倒換求”將所選穴位悉數定於肘膝關節以下之六經。闡《內經》妙理,註重醫療安全。《黃帝內針》本為獨門秘授,後由劉力紅博士恭請十壹代傳人楊真海師父廣傳於世,著有《黃帝內針》壹書,廣泛得到醫者和愛好者的珍愛。楊師父又以“人人知醫,天下少病”為本願,不顧年紀辛勤傳遞這壹法脈。同時準許楊杜成老師和趙琳老師授課。《黃帝內針》學制5日,由老師重宣《內針》妙義,助教團隊從經絡穴位認知到內針實踐,重點學習內針“六(經)、三(焦)、二(陰陽)、壹(審穴)”的理法方針。患者自訴癥狀,醫生思歸六經,用針不講補瀉,必以調中為務。調理痛癥是《內針》的基礎和特色,就像《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 :“夫善用針,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汙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而後,有著學人隨著對理法理解的深入,逐漸善於調理內證的過程。《黃帝內針》註重“印信”,課程適合臨床效果不理想且需要學習壹套理法,而非經驗組合穴位或者特殊手法、技能的醫生,也適合經絡穴位基礎薄弱,期待通過較為簡單的學習過程,掌握較為理想治療水平的愛好者。《黃帝內針》整體上的特點是“易用難忘,效如桴鼓”,基礎是“信、願、行”,重點在於對“四總則”和“六、三、二、壹”理法的運用,難點在於識證。
醫者可以配合學習,或壹門深入。愛好者視因緣、根基而定,建議學習時間間隔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