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但由於死亡的不可知性,人們總是避之不及,在死亡的表述中盡量避免“死”字。雖然古書對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分類:“皇帝死了,說要崩;諸侯說將死,大夫說將死;秀才說他不富,庶人就說他要死。”但老百姓也否認死亡,所以把“死”稱為死、死、死、老、死等等。
子曰:“孝,始親之役,中之役,終立之。”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美德的基礎。
自古以來,對父母“生子葬子”的態度就被當作衡量“孝”的普遍標準。如果平時對父母的贍養主要是在自己家裏進行,外人不太了解;然後因為父母去世後的葬禮儀式要公開,所以古人特別重視死亡和埋葬這個環節。
隨著喪葬儀式的傳承,形成了嚴格的喪葬文化。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喪葬儀式中還是有很多禁忌。違反它們被認為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可能會冒犯神靈。
壹、忌口死時無親人。
在舊社會,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認為老人去世的時候,壹定要有子孫後代在場,這樣老人走了,就送走了,不孤單了;老人們在陰間也不用老是操心,靈魂也能得到安寧。
如果老人在所有親人面前死去,就是最大的福氣。相傳,白族人認為老人死在兒孫的懷中,是他們報答養育他的恩情,俗稱“接氣”。
第二,忌諱讓死人裸奔。
北方很多地方都強調死者生前要穿戴整齊,不能讓死者裸奔。
所以在舊社會,老人到了壹定年紀後,他們的兒孫往往要在閏月年為他們準備壽衣,讓老人看著放心。
裹屍布的數量和質地都很講究。件數要單數,如五件、七件、九件,忌偶數,怕災難再次降臨;在材質上,禁用緞,因為“緞”與“斷”諧音,用絲較多,因為“絲”與“厚”同音,寓意祝福後代子孫多;壽衣還不能用毛皮做,怕來世變成野獸。
第三,埋葬時的禁忌
逝者入土為安,有很多禁忌。
六、葬後禁忌
逝者下葬後,哀悼者要繞墓三周,回家的路上避免回頭看,防止逝者的鬼魂跟著生者回家。
七、服喪期間禁忌走親訪友。
孩子在喪期不要走親訪友,不要聚會,不要拜年,尤其不要去病人家裏,以免給別人帶來不幸。俗話說“穿衣孝順,不去鄰家。”
八、服喪期間,兒童不宜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父母去世後,子女應該孝順父母。在古代,他們通常要孝順三年。現代時間是縮短了,但應該不會少於壹年。服喪期間,禁止孩子穿色彩鮮艷的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