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味書屋的「 ”三味”究竟是指哪「 ”三味”呢?

三味書屋的「 ”三味”究竟是指哪「 ”三味”呢?

1891年正月,12歲的魯迅入三味書屋,跟隨紹興城中「 ”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壽鏡吾先生學習。多年後,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壹文中這樣寫道:「 ”出門向東,不上半裏,走過壹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壹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壹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壹幅畫,畫著壹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壹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壹旁答禮。”三味書屋上懸「 ”三味書屋”匾額。那麽,三味書屋的「 ”三味”究竟是指哪「 ”三味”呢?對此歷來解釋不壹,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壹說「 ”三味書屋”原題「 ”三余書屋”,典出《三國誌·董遇傳》:「 ”為學當以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者晴之余。”意在勉勵人們利用壹切空余時間勤奮讀書。古時讀書人多以此典自勉,蘇軾對此也頗為贊賞,曾用「 ”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寫自己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據說,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老先生借引蘇軾的詩句,將「 ”余”字改為「 ”味”字。 第二種說法最為普遍,認為「 ”三味”屬於典故:古人有「 ”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酰,指醋。醢,指魚肉做成的醬。醯醢泛指佐餐的調料。這句話反映了古人對經、史以及諸子百家在文化構成中的等級、地位、功能、品位的界定。 第三種說法是「 ”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 ”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 ”詩書,味之太羹”,意思是說經書像食物裏的太羹。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食物。因為經書最早、最為古樸,也最為重要,故比之為太羹。「 ”史為折俎”,意思是說史書是食物裏的折俎。折俎,即大塊肉。有以史正道、以史見道的意思。「 ”子為醯醢”,是將諸子百家的書比喻為食物裏的醯醢。這三句話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是很好的精神食糧。 第四種解釋是壽鏡吾先生自己說,「 ”三味”是指:「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壽鏡吾先生的兒子壽洙鄰,曾與其父壹同任教於三味書屋。他對三味書屋這樣解釋道:「 ”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按說,這種解釋應該是「 ”蓋棺定論”了。但壽鏡吾先生唯壹的孫子壽宇卻不認同叔父這樣的解釋。他說:「 ”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三味書屋的這壹精神傳統,為日後魯迅先生以學問立身、追求人格獨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