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如果單從字面上來分析,這個洞應該是時光隧道。
但是,如果要從這句話的典故進行分析就並非如此了,我們先來看典故:
洞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很多人認為這是出自東晉虞喜的《誌林》:講述的是壹位叫王質的農夫去砍柴,忽然看到山中有壹間石室,於是走了進去。裏面有兩名童子在下棋,王質站在壹旁觀看,等棋局下完了,王質發現自己手中用來砍柴的斧頭已經爛朽。他回到家後,整個家鄉已經完全變樣了!
這個故事在很多古籍中有出現過,只是人物和事件會有些不同,有些版本中下棋者是兩位神仙,有些是童子,但這不影響故事的發展,因為結局都壹樣:斧子爛了,家鄉巨變。
有人就這樣分析,砍柴的農夫在洞中觀棋,時光在他不知不覺中流逝,等棋下完已經過了很多年了!但這種分析是不科學的,他看棋的時候,自己容貌沒有變化,年齡沒有變化,唯有手中的斧頭發生了變化,洞外的壹切發生了變化,這並不能說明洞中時間過得慢。
如果洞中時間過得慢,他手中的斧頭就不會?爛朽?。所以這個故事只是古人的壹個玄幻小說,作者在編故事的時候並沒有?時間差?的觀念。
時間隧道的理解
時間隧道只有在科幻作品中才出現過,科學研究中也只是處於理論階段。
理論上來說,影響時間的是重力,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重力會使時間慢下來。比如我們進入重力極強的黑洞中,在裏面的時間會過得非常緩慢,等我們從黑洞出來再回到地球後就會出現?洞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的現象。
但是這種現象只是讓某壹區域的時間變慢,並不會出現時空穿越,因為時間只會往前走,不可能倒退。我們經常說到的時光隧道,那是科幻小說中描述的壹條可以回到過去的隧道,實際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舉個例子:我現在進入壹個極高重力的星球,在那裏生活了壹天,然後再回到地球,此時地球上的時間已經過了100年!對於地球上的人來說,我是穿戴者,從古代穿越到未來;對於我來說,只是經過了人生中的壹天而已。所以就算出現時間差,也不可能回到古代。
結語
洞中方壹日,世上已千年思想,被壹些人誤認為是古代人具有時間差的觀念,覺得那個時代的古人已經有穿越時光的想法,由此推斷出他們比愛因斯坦的思想早了上千年。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洞中觀棋的故事完全是類似《聊齋》的玄幻小說,特別是手中斧頭爛朽而人卻完好的描述,完全不符合?時光隧道?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