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急求壹篇文章2000字的 名叫:流行歌曲與中國傳統文化 哪位好心人幫下忙!

急求壹篇文章2000字的 名叫:流行歌曲與中國傳統文化 哪位好心人幫下忙!

淺談流行歌曲歌詞與古典傳統文化

編者按:流行歌曲發展到今天,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人主動地將流行歌曲和傳統文化聯系在壹起,會覺得那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詩詞與現代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其實也有著壹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關系。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精華加以借鑒發揚,使之成為壹種大眾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詩詞從遣詞造句,主題營造以及鋪陳,情感把握等方面,為現代流行歌曲的詞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鑒,它將會是流行歌曲詞創作中壹個不可舍棄的主題。

中國的流行歌曲,已經走過了大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國流行歌曲產生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國成立後“遷移”港臺,內地改革開放以來,又逐漸北上,回歸到大陸,並從當初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發展到如今的“風風火火闖九州”。可以這樣說,作為壹種詞曲交輝、詩樂合壁的音樂體裁和大眾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經不僅僅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重要的精神食糧,而且成為現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先進的文化手段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它為商品交換原則在文化領域的無限擴張創造了條件。文化藝術不再是獨立的藝術創造,它不得不受市場供求的制約。”[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場的產物。可是,“老百姓並不是把流行歌曲作為壹門什麽藝術來接受的,而是作為生活來接受的,把它看作屬於自己的壹種文化。舉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無形俱在。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取決於他們內心的自然,人為制選的引導或有強烈的終止都不易改變他們的選擇。於是,不甚承認權威,也沒有考慮那麽多,直截了當的承認自己的感受。”[2]因此,這種大眾化市場化的精神快餐,也許不會有太多的人主動地將它和古典詩詞聯系在壹起,會覺得那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壹個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壹個是高峰上的千年積雪,相距太遙遠。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古典詩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詞創作,其實也有著壹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關系。本文擬探討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關系。

壹、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關系示例

流行歌曲作為現今社會的壹套大眾快餐,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剖析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美學意識到必須討人高興和贏得大多數人的註意,它不可避免的變成媚俗的美學。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整個生活的包圍與滲入,媚俗成為我們日常的美學觀與道德。”[3]這大概是我們社會的主流。盡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卻有很大的壹部分和我們傳統的古典詩詞緊密聯系,成為流行歌壇上的生力軍,這又似乎使它遠離了媚俗。我們知道古典詩詞意境很深,深入到了生活的每壹個細微處,而只有在生活化極度而開的時候,古典詩詞才稟為經典盛才。而唯壹不同的是,越以前的文字越拘板、越咬口,而越以後的,文字形式越開放、越廣闊,這大概也就是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有著如此緊密聯系的原因。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結合大致有如下幾種類型:

(壹)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2.對古典詩詞標題與名句的引用

有壹些流行歌曲喜歡用古典詩詞的標題或名句來作為歌詞,其出發點就在於古典詩詞的標題簡短但具有深度,能夠恰如其分的表達歌曲所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對歌詞簡練的要求。古典詩詞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既然“能夠稱得上具有審美價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與人的審美需求相吻合的……這是由美的價值屬性所決定的。”[5]故詞作者們也喜歡借用古典詩詞的這些審美價值。這方面的例子就比較多了,有劉海波的《人面桃花》(紅唇那樣激動,笑容那樣朦朧,眼神那樣的傷感,象那歲月正在流淌,記憶正在遺忘,桃花依舊笑春天),白雪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AGIN樂隊的《烽火揚州路》,陳明的《回首燈火闌珊處有妳》,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月夢》等等,這些歌詞創作只是借用古典詩詞或其中某個著名詞語,其實與原詩詞並無太大關聯,但卻提示了現代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那種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密切關系。這些也是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二)離形得似的流行歌曲

“離形得似”壹詞來自司空圖,他在《詩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歌意境在藝術創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點,而“離形得似”就是其中壹點。所謂“離形”,即是不受“形”的束縛,不拘泥於形似; “得似”,即是要傳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說法就是重在傳神,這是對詩歌意境來說的,這裏我們借鑒到對流行歌曲的研究上來,也就是說從古典詩詞中提取其神韻的流行歌曲。上面我們說到的是直接取材於古典詩詞的流行歌曲,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從古典詩詞中提取其神韻的流行歌曲。他們不用古典詩詞原句或標題,而是從中吸取精華。

1. 對古典詩詞意境和情調的借鑒

文學創作素來講究壹個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體的廣泛性。“藝術把壹種情趣寄托在壹個意象裏,情趣離意象或是意象離情趣,都不能獨立。”[6]因此許多現代的流行歌曲詞作者,更是希望借用壹些古典詩詞中的典故或內容,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而展現壹段現代的故事情感,拓寬他們的創作思路。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有兩個人,壹是臺灣的瓊瑤,她的很多歌詞裏都喜歡借用壹些古典詩詞中的名句,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庭院深深幾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這與她壹貫苦心經營的古典婉約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符合她所創作出的各種形象,壹派的詩情畫意,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另壹個是大陸的陳小奇,他是大陸歌壇嶺南派創作人的領軍人物。他有壹個頗有影響的 “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毛寧)、《白雲深處》(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進),單從歌名上來看,已經是和古詩詞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了。由毛寧唱紅了的《濤聲依舊》,其精彩之處就在於詞作者把傳統的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現代人的愛情感受有機的結合起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老少熟知的壹首名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抓住“月落烏啼”、“漁火”、“鐘聲”、“客船”等特定景物,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輾轉難眠,淒涼冷落的情景。《濤聲依舊》的作者也緊緊抓住這些重要的字眼,引用古典詩詞的美妙意境,並賦予它們以深刻的含義,籍以表達對已離去的戀人的思念和重歸於好的企盼。雖然說古典詩詞與這首流行歌曲的主題相去甚遠,但是兩者在情調上卻有著相似之處,古典詩詞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鑒。《白雲深處》則用到“白雲深處有人家”,還有杜牧的《山行》中的“坐在路口對著夕陽西下,白雲深處沒有妳的家,妳說妳喜歡這楓林景色,其實這霜葉也不是當年的二月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等車的妳走不出妳心中的那幅畫,卷起這片秋色才能找到妳的春和夏”,“等車的妳為什麽還慘不破這壹霎那?別為壹首歌把妳的心唱啞”。後來他又寫了《煙花三月》,《朝雲暮雨》(均為吳滌清演唱),還有壹首毛寧的《大浪淘沙》(壹樣的月色灑滿妳雙肩,霓虹燈下看不清妳的臉,穿過了歲月織成的網,妳是否願意陪著我回到從前)。他是大陸詞作家裏古風最重的壹個,最喜歡將古詩詞中的名句或典故經過演繹與歸納,與現代人的情感相結合而成歌詞,由此而形成他獨特的陳氏風格,也為流行歌曲的創作樹立了壹個典範。不過他主要是以描寫個人情感為主,這也是現代流行歌曲的主流。

除了對個人情感,還有對家國情懷進行借鑒的。馮小泉就是壹個代表,因為他本身是學民族樂器出身的,所以對民族文化有很深的興趣與植根,他的詞作中也較多運用古典詩詞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典詩詞來營造壹種氛圍,表現壹種氣魄,表達壹種情懷,更偏重於壹種社會責任和民族情懷的東西,比較熟悉的有《中華民謠》(“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後,醉人的笑容妳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還有《秋水長天》等。我們還可以拿現在很火的刀郎來說,他的歌並沒有很明確的引用古典詩詞,但是讓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盛唐時期的邊塞詩,因為邊塞詩是盛唐詩歌中最能體現大唐盛世時代風貌的代表性作品,壹提起盛唐邊塞詩派,總能讓人想到那大漠風塵中的熱血男兒,無奇不有的絕域景色,以及邊關將士旁若無人的大無畏氣概和回腸蕩氣的兒女柔情,更多的是體現壹種浪漫主義的英雄情懷,驚嘆於在環境如此惡劣的邊塞,竟也有這等美麗壯闊的異景,這種在艱苦中感受美的精神應該就是所謂的盛唐時期積極樂觀的向上精神。這些就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吸收的家國情懷的意境。

上述這些例子都很好的說明了當下流行歌曲在意境和情調上對古典詩詞的借鑒。

2. 對古典詩詞語言風格和形式的借鑒或套用或模仿

用古典詩詞的風格和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壹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精練與表達方法上的含蓄內斂,另壹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壹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兒女情思,還是家國情懷,又亦或是什麽別的內容,古典詩詞往往將語言與情感壹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這方面的代表很多。

我們首先來看看風格上的借鑒,以香港為代表。香港的流行歌曲創作壹直都是壹個很怪的現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現代的生活節奏聯系到了壹塊,那是因為香港本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在流行歌曲方面,曾經有壹個時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歐美日本的熱門曲子譜上中文的詞,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詩詞的滲透卻明顯超出大陸和臺灣兩個地方,我想,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俠劇和歷史劇的盛行有牽連的。另壹方面香港的詞作者很註重粵語文化的滲透,歌詞創作多以廣東方言用詞造句方式為基礎,廣東話本身就叫白話,其語言方式與文言有很多類似,所以很多香港詞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集大俗大雅於壹身,這就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風格。但也必須承認的是,香港的很多詞作家,他們的古文化功底相當深厚,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詩詞的寫作方式、規範來進行創作。

除了在風格上的借鑒,在形式上流行歌曲也對古典詩詞有著很好的借鑒。臺灣方面的歌詞創作更偏重於現代文本,更多關註風花雪月,但這也恰好是許多舊詩文的壹個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覺得還是瓊瑤,她最善用古詩舊典,來表現戀愛兒女的浪漫情懷。

作為當今文化快餐的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聯系千絲萬縷,相關例子我們數不勝數,這裏我們只是簡單列舉了壹些,但卻足以說明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那麽在這些大量的示例後面,我們又可以去探討其深層的關系。

二、詩樂交融的自覺時代

關於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關系,我國古籍中早有論述。《尚書?堯典》中說:“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7]這就恰恰說明詩歌與音樂聯系緊密。據說“詩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詩三百”指《詩經》,產生於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等地。)其實我國早期的古典詩詞就是歌詞,與音樂密不可分,是音樂的附產品,春秋以後才逐漸分開。上面說到的“詩言誌”,就是說詩是用來表達誌向抱負的(雖然這個問題在當時存在著爭論,壹部分人認為“詩言誌”講的就是詩歌是用來表達人的情感問題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詩的抒情特征,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就是與陸機的“詩緣情”表達壹個意思,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對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關系的說明),它是壹種觀念形態,是我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朱自清),對後來系統詩歌理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正是基於上述這些,古典詩詞才得以進入流行歌曲的行列,並逐步的發展,直到今天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種大眾快餐。誠然,這些進入流行歌曲的古典詩詞也不僅僅真的只是如當年被輕蔑的稱做的“詩余”那樣,輕松娛樂之余,人們也會從中去體會其情感和人生感悟,從而啟示我們的生活。“……文化已經大眾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距離正在消失。……總之,後現代主義的文化已經從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層中擴張出來,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消費品。”[8]與古典詩詞結合的流行歌曲,也正是這樣成為了壹種大眾化的精神消費品。

流行歌曲自然就成了現代生活的代言人。特別是那些與古典詩詞相關的流行歌曲,更是連接了文化與生活,傳統與現代,它已經發展成為現如今我們大眾的精神快餐,不論妳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妳接受或者不接受。它其實已經成為壹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在來自於生活的同時也充當著生活代言人的角色,在這壹點上,它和古典詩詞相輔相成,異曲同工,更何況它包含著壹個歌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詩詞扯上關系,進入壹種自覺的交融。從壹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壹種詩詞創作,屬於詩歌的範疇,而且作為同壹種語言文化,那麽,它的起源也必定與我國古典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壹) 古典詩詞直接為流行歌曲提供表現的主題和內容

對古典詩詞表現主題和內容的引用,不僅豐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間,也考查著流行歌曲詞作者對文化的把握,在壹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藝術生產歸根到底是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社會主體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文化構成乃至人生經驗等因素都會通過作品的審美意識集中的體現出來,從而使藝術生產打上個人傾向性的烙印。“只有在相應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上,音樂才能對政治、教育、宗教等社會活動起到不同程度的輔助作用。誠然,詩詞,任何時代的詩詞,都不會脫離情感的主題,正如壹位社會學者所言,相思、懷古、思鄉成為“重復率最高的三大主題”。[11]但不同時代的人,在情感表達方式與內容上卻經常是大相徑庭的,這與每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內容與社會規範標準都不無關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們更多地將目光主要投向國家、家庭、社會,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國河山等方面。在古典詩詞中,想必妳更多讀到的是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這樣的憂國情思,或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無邊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坦蕩胸襟,又或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高無境界,也有“舉杯望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個人感傷,也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人生頓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寫山河世事等,或是個人成敗得失間的情懷,而對於個人情感的東西,卻小心地收藏起來,較少提及。宋詞中描寫個人情感算比較多了,但大多極盡含蓄之能事,像寫離別,只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寫思念,明著不能來,只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兩情相悅,頂多也就企盼著壹個“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更多的只能感嘆壹下“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現在的社會,人們對情感的態度更為開放,而個人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關註與重視,所以很多描寫個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語言表達上,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見便“壹見鐘情不能忘”,然後“為了這次約會,昨夜我想妳想得無法入睡”,戀愛中總會問“我是不是妳最疼的人”,分手時會說“舍不得妳走,怎麽能讓我壹個人留”,感情突變,居然連“第四者”都能出現,壹方面大聲質問“為什麽背著我愛別人”最後只能面對“無言的結局”“分手時說分手,請不要說難忘記”,卻搞不清楚“為什麽思念總在分手後”,而這些東西,卻恐怕連以風流著稱的李後主也只是想想,而提都不敢提的問題。

上面我們說到了流行歌曲在主題和內容上對古典詩詞的借鑒,除此之外,古典詩詞還為流行歌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它如源頭之水,為流行歌曲大河註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得以蓬勃發展。

(二)古典詩詞在寫作手法上為流行歌曲提供了壹種借鑒

整個的中華文化是壹脈相承的。現代流行歌曲在寫作手法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詩詞的語言格式和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壹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精練與表達方法上的含蓄內斂,另壹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壹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又亦或是什麽別的內容,古典詩詞往往將語言與情感壹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無窮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傳唱的要求。康德曾說“最高的範本,鑒賞的原型,只是壹個觀念,這必須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裏產生出來……理想本來意味著壹個符合觀念的個體的表象。”[12]雖然說美的觀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產物,但是大多數文藝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之所以能夠激起人的美感,這與文藝創作本身的特殊規律有關。古時有“興”、“觀”、“群”、“怨”之說,而詩之所以興,就在於詩“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毛詩補疏序》)古典詩詞的特點就在於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來反映生活,以言情作為主要內容,以感人作為自己的職能。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古典詩詞裏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曲的寫作中,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愛像青橄欖》中就把愛情形象的比喻為青橄欖,苦澀過後卻有余味在心頭,這是對愛情的真實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像霧像雨又像風》中“妳對我像霧像雨又像風,來來去去只留下壹場空。妳對我像霧像雨又像風,任憑我的心跟著妳翻動。”愛情生活中對對方的愛的感受是壹種抽象無形的東西,是很難說清楚的。詞作者把它同霧、雨、風這些具象聯系在壹起,讓欣賞者通過對霧的朦朧模糊不清晰,雨的來得快去的得急,風的來去無蹤的具體感受來把握這種雲遮霧障的感覺和不可捉摸的情思。又如《思念就象壹條河》中“寂寞像壹面銀幕,銀幕裏全是妳,悲傷像壹張巨網,網住了我的心,思念就象壹條河,不能停留不回頭。”本來寂寞、悲傷、思念都是壹些意識領域裏的心理現象,通過比喻把它們具象化了,變得可感可見,詞作者寂寞之深,悲傷之重,思念之切壹壹躍然紙上,情真意切,欣賞者為之動情,***抹壹把相思淚。

再如在《想家的時候》裏有幾句,“想家的時候很甜蜜,家鄉月就撫摸我的頭;想家的時候很美好,家鄉柳就拉著我的手;想家的時候不睡覺,鄉情淡淡溶進懷中酒。”家讓人感到溫馨,想家更讓家人感到親切,這裏詞作者讓家鄉的月和柳也象人壹樣懂人意有人情味,整幅思鄉情也因此有了生氣,境界全出,令人思緒萬千。

而姜育恒的《郵票》“買壹張郵票,貼在我心裏,好想把自己這樣寄回家裏,潮濕的洋井什麽時候放晴,好讓我看清自己身在哪裏。”這是壹個身在異鄉的遊子戀家而又無奈的復雜心情。在這裏,客觀現實已被情感幻覺化、詩意化,人似乎可以像郵局中的信件壹樣只要貼上郵票就能回家,這是詞作者強烈的情感引起的審美幻覺,在現實和幻覺之間,欣賞者獲得了廣闊的審美幻覺,而這個空間越大,欣賞者得到的美感就越多。歌詞中,“放晴”壹詞本身就是壹個帶感情色彩的具象詞,欣賞者帶著雨過天晴對萬物煥然壹新的喜悅這種情緒體驗去玩味詞中抒情主人公希望悲傷的眼中不再有淚的心情,就更能入情動情,從而感受到語言的神韻和新奇之美,獲得審美愉悅。

盡管現代歌曲的創作是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路子起步發展起來的,然而,古典詩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征,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三、當下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的相互交融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麽任何的壹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壹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壹個特定時代的特征。正如我們都說古典詩詞,而並沒有泛稱,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迥異於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它們主動放在壹起比較的原因。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之間的相互交融,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壹)古典詩詞對當下流行歌曲的點化

古人有“點鐵成金”之說,這是壹種創作的方法。“‘點鐵成金’出於《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問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壹粒,點鐵成金也。’所謂‘點鐵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陳言’要經過詩人的重新陶冶熔鑄,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點化自己的作品。”[13]這是黃庭堅詩論中影響很大的壹個內容之說。唐詩的成就登峰造極,唐詩的題材和意境也幾乎無所不包,修辭手段的運用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還提出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積極的借鑒的理論。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壹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故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壹粒,點鐵成金也。”黃庭堅在創作中比較成功地運用了“點鐵成金”的方法,從而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例如其《病起荊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遊。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詩歌結構借鑒了杜詩《存歿絕句二首》壹句寫存者、壹句寫歿者的方式,但辭意俱新,情韻宛然,在北宋的特定時代裏,這不失為擺脫窘境的壹種策略,所以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壹理論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表達今人的思想,將古人的這種方法借鑒到對流行歌曲的研究上來,這是上面我們說過的對古典詩詞的借鑒的主流。我們說過,古典詩詞在用語、主題、韻律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古人對字句等的推敲往往是很精致的,借用過來無疑會使流行歌曲錦上添花,這也正好符合歌曲傳唱的要求,簡潔而精確,又朗朗上口。吸收精華,當然會增加現代流行歌曲的吸引力,為其畫龍點睛。

(二)當下流行歌曲對古典詩詞的變通

古人還有“奪胎換骨”之說,這也是壹種創作方法,我們仍然將其借用到對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關系的研究中來。“‘奪胎換骨’出於惠洪《冷齋夜話》:‘山谷雲: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所謂‘奪胎換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詞匯重寫前人詩意,以前人詩歌內容作為創作材料。”[14]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借用古人的意思,用今人的語言來表達。莫泊桑曾經說過:“讀者有許多人構成,他們的要求各不相同: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吧;感動我吧;讓我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思想吧。”[15]這就必然會造成不同的審美主體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借用前人的這種方法來看當下流行歌曲,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雖然不少的流行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鑒或引用古典詩詞這些那些東西,但它或多或少的對古典詩詞的壹些東西會有壹定的變通,生活化的語言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現代歌曲創作的主流,現代詞匯與語法始終占據歌詞創作的主導地位。在語言格式上的要求也不同,古典詩詞對格式都有嚴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則只要壓韻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壓韻。古典詩詞的遣詞造句十分考究,歷史上曾有賈島的“推敲”佳話傳頌(“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現代流行歌曲的語言則以現代白話為基礎和主導,更為直白,也更加口語化。古詩中誠然有少數的敘事體,但依然是“賣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土色”這樣的文學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親愛的爸爸媽媽,妳們好嗎,現在工作忙嗎,身體好嗎”的。

現代流行歌曲過多的關註愛情,張口就是撕心裂肺的真情呼告,妳的離去讓我死去活來……還有很多流行歌曲在語言上不太講究規範性,更多是服務於曲調,所以其中的錯誤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詞創作為甚,奇怪地現象是,最好的詞作與最濫的詞作都出現在香港。相比較而言,臺灣的壹些老牌詞作家,更註重於詩詞文化的結合,而且註重結合的方式。香港的詞作愛用詩詞文化,但多是濫用甚至曲解,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壹個顯著特點,也代表了現代流行歌曲的壹大缺憾,它明顯的體現出壹種貧血、缺鈣的態勢。而與古典詩詞結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詩詞的精華,只是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形式來表現經典的話題。這就恰恰彌補了現代流行歌曲的不足,給癱瘓的現代流行歌壇註入了新鮮的血液。

因此古典詩詞與當下流行歌曲壹脈相承,雖然由於時代和歷史的原因,它們之間也開始出現交錯,也存在著歷史的分歧,但是這並不影響流行歌曲和古典詩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結 語

我們探討出古典詩詞和當下流行歌曲的關系,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相互借鑒的,這是主流(盡管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分歧)。作為壹個成功的歌者,他首先應該成為壹個成功的詩人,他“不但應是‘情種’,同時還應是哲人,不但應追求感情的濃度,還應追求哲理性的深度,使歌詞既燃燒著熾烈的感情之焰,又閃耀著睿智的哲理之光”。[16]並且應該努力追求詩的悟性,使語言極為簡練精確,字字千鈞,容不得任何誤解與猜疑,卻又讓人產生無盡聯想,然後才能成為壹名成功的詞作者。這也是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交融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