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治療帶下病的處方有哪些?

治療帶下病的處方有哪些?

婦女陰道分泌物增多,其色質、氣味異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癥狀者,稱帶下病。

中醫證見脾虛,腎虧氣陷,濕濁,熱毒。

臨床表現婦女陰道分泌物明顯增多,黏稠淡黃無味,清冷稀薄終月不斷,黏而色赤黃有臭氣,或如膿樣,可伴見腰酸膝軟,神疲乏力,便溏納少,或陰部灼熱,頭昏目眩,五心煩熱,或口苦胸悶,陰癢,尿黃,或煩躁易怒,發熱口幹,小腹作痛,大便幹結等。

處方1

組成:銀花、菊花、山楂各50克,精制蜜500克,食用香精20毫升。

制作與用法:將銀花洗凈用水泡發後,放入鍋內;山楂洗凈拍破,菊花淘凈,壹同入鍋,加清水3升左右,用文火燒沸熬30分鐘起鍋,潷出藥汁。將蜂蜜倒入幹凈鍋內,用文火加熱保持微沸,燒至色微黃,黏手成絲即可。將煉制的蜂蜜緩緩倒入潷出的藥汁內,拌勻,待蜂蜜全部溶化後,用壹層紗布過濾去渣,冷卻即成。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或當茶飲。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化淤。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濃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2

組成:白菜根莖1個,綠豆芽30克。

制作與用法:將白菜根莖洗凈切片,綠豆芽洗凈,壹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煮熬15分鐘,濾去渣,稍晾冷,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3

組成:人參3克,核桃肉3個。

制作與用法:將人參切片,每個核桃肉掰成兩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熬煮1小時即成。隨時飲用。

功效:補氣益腎。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終月淋漓不斷,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小便清長頻多等。

處方4

組成:黃花菜30克,馬齒莧30克。

制作與用法:將黃花菜、馬齒莧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熬煮30分鐘,待涼,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5

組成:老絲瓜1段,白糖少許。

制作與用法:將老絲瓜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將鍋置武火上燒沸,後用文火煮15分鐘,稍晾冷,濾去渣,加入白糖,拌勻裝入罐中即成。當茶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而不傷陰。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6

組成:生白果7枚,豆漿150毫升。

制作與用法:將白果搗爛如泥,豆漿燒沸後,沖服白果泥,當茶飲用。

功效:健脾、除濕、止帶。

主治:白帶量多,久下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等。

處方7

組成:鮮山藥500克。

制作與用法:將鮮山藥洗凈泥沙,切成小塊,用幹凈紗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補脾,固腎,益精。

主治:帶下量多,清稀,質薄,終日淋漓不盡,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處方8

組成:鮮枸杞子500克。

制作與用法:將枸杞洗凈,用幹凈紗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補腎益肝,生津止渴。

主治:帶下量多,清稀,質薄,終日淋漓不盡,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處方9

組成:鮮馬齒莧500克,白糖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鮮馬齒莧洗凈,用幹凈紗布包好,絞取汁液,臨服時加白糖攪勻即成。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涼血。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10

組成:馬齒莧30克,大米60克。

制作與用法:將馬齒莧洗凈,切成長2厘米的節待用。大米淘凈,放入鍋內,加馬齒莧,水適量,置武火上熬煮至熟即成。每日1次。

功效:清熱解毒而不傷正氣。

主治:帶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雜下,質黏膩,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11

組成: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荊芥15克,蔥白15克,白豉50克。

制作與用法:將薄荷、荊芥、蔥白擇洗幹凈,放入鍋內,加清水1500毫升,燒沸後,用文火煎10分鐘,潷出原汁,盛於碗內。將薏苡仁淘洗後,置入鍋內,加入藥汁,置中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熟爛,食用時,加鹽調味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健脾滲濕,祛風散寒。

主治:帶下量多,黏膩,伴四肢沈困乏力或酸楚,不喜飲水,苔膩等。

處方12

組成:芡實粉30克,核桃肉15克,紅棗7枚。

制作與用法:將核桃肉打碎,紅棗去核。將芡實粉用涼開水打成糊狀,放入滾開水中攪拌,再入核桃肉、紅棗肉,煮熟成粥,加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常食。

功效:健脾止帶。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困倦等。

處方13

組成:芡實、薏苡仁、白扁豆、蓮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白糖適量。

制作與用法:上述中藥八味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將大米淘凈,加入上述藥中,繼續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補脾腎,澀帶下。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困倦等。

處方14

組成:羊骨1具,陳皮6克,良姜6克,草果2個,生姜30克,大米100克,鹽少許。

制作與用法:將羊骨洗凈捶破,放入鍋內,加生姜、鹽、良姜、草果、陳皮,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熟潷出湯汁(去油)待用。將大米淘凈,放入鍋內,加羊骨湯10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功效:溫暖脾腎,補益精髓。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15

組成:山茱萸肉15~2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山茱萸肉洗凈去核,與大米壹同入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溫補脾腎。

主治:帶下赤白,質黏稠,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等。

處方16

組成:山藥200克,薏苡仁250克,荸薺粉50克,紅棗50克,糯米1000克,白糖500克。

制作與用法:將山藥、薏苡仁、紅棗等擇去雜質備用。薏苡仁洗凈下鍋,加清水適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開花時,再將糯米、紅棗洗凈下鍋,煮至米爛。將山藥打成粉,待米爛時邊攪邊撒入鍋內,隔2分鐘後,再將荸薺粉撒入鍋內,攪勻後停火。將粥連藥壹道裝入碗內,加入白糖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常吃。

功效:健脾除濕,益腎止帶。

主治:帶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黃,或稠黏無臭味,綿綿不斷,伴面色〓白或萎黃,四肢不溫,腰脊酸軟,神疲困倦等。

處方17

組成:車前子15克,大米60克。

制作與用法:將車前子洗凈,擇去雜質,用紗布袋裝好,紮緊口,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熬成汁待用。將大米淘凈,放入車前子汁,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每日1次,病去則止。

功效:有健脾除濕,清熱止帶的特點。

主治:帶下量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黏膩,伴口幹心煩,咽燥唇紅,月經量多,經期提前,經色鮮紅等。

處方18

組成:鮮海蝦400克,米酒250克,菜油、鹽、蔥、姜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海蝦洗凈去殼,放入米酒中浸泡40分鐘。將菜油放入熱鍋內燒沸,放入蔥丁爆鍋,將蝦倒入鍋內,放鹽、姜,連續翻炒至熟即成。每日1次,分4次服。

功效:溫陽通絡,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19

組成: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豆粉、菜油、醬油、鹽、姜、紹酒、蔥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杜仲、五味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去渣加熱濃縮成稠液,用藥液調好豆粉。將羊腰洗凈,去膜切小塊腰花,先用豆粉汁裹勻,再用熟菜油爆炒至嫩熟,烹入醬油、鹽、蔥、姜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功效:補益腎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0

組成:鮮蠶豆250克,菜油、花椒末、鹽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蠶豆洗凈,入沸水煮泡撈起,瀝幹,碼鹽。鍋燒熱,下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蠶豆炒幹水分,加鹽炒勻起鍋入盆,撒上花椒末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健脾滲濕。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處方21

組成:韭黃、泡辣椒、白醬油、鹽、豆幹絲、白糖、菜油、素湯、味精、水豆粉、冬菜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韭黃洗凈切10厘米的節,冬菜洗凈切細,泡辣椒去蒂和籽,切馬耳朵形,白糖、醋、湯、鹽、味精、水豆粉、白醬油、泡辣椒入碗內兌成滋汁。鍋燒熱下油燒至七成熱時,下豆幹絲翻炒幾下,倒入韭黃、冬菜翻炒至半生,烹入滋汁鏟勻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助陽氣,暖下元。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2

組成:首烏液20毫升,鮮豬肝250克,水發木耳25克,青菜葉少許,紹酒、醋、鹽、水豆粉、醬油、蔥、姜、蒜、湯、混合油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首烏用煮提法制成濃度為1∶1的藥液,從中取20毫升備用。將豬肝剔去筋,洗凈切長4厘米,寬2厘米,厚0.5厘米的片,蔥切絲,蒜切片,姜切末,青菜葉洗凈。肝片中加入首烏汁和少許鹽,用水豆粉20克攪勻,另把首烏汁、醬油、紹酒、鹽、醋和剩余的水豆粉兌成滋汁。將油入鍋,置武火上燒至七成熟時,放入拌好的肝片滑透,用漏勺瀝去余油,鍋內留點油,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後,再下肝片、青菜葉、滋汁,翻炒幾下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補肝腎,清虛熱。

主治:帶下赤白、質黏稠,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面部烘熱。

處方23

組成:韭菜150克,羊肝200克,姜、蔥、鹽、味精、菜油、紹酒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韭菜洗凈,切長2.5厘米的節;羊肝洗凈切片。將鍋燒熱,下菜油燒沸,放入羊肝翻炒,待羊肝變色時下韭菜、蔥節、姜片、鹽,再翻炒片刻,下味精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補陽溫腎。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4

組成:韭菜250克,鮮蝦400克(去殼),菜油、鹽、蔥、姜、紹酒適量。

制作與用法:將韭菜洗凈,切長3厘米的節,鮮蝦去殼洗凈,蔥切段,姜切末。將鍋燒熱,倒入菜油燒沸,入蔥爆鍋,倒入蝦仁和韭菜,再入姜末、紹酒,連續翻炒至熟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

功效:溫腎助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暈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25

組成:冬瓜1000克,蘑菇800克,熟火腿500克,番茄100克,鹽、胡椒粉、味精、老姜、蔥頭、化豬油、香油、湯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老姜切片,蔥頭切短節,番茄去皮、去子,火腿切指甲殼大,蘑菇切片,冬瓜去皮和瓤子切小方塊。鍋燒熱入化豬油,燒至七成熟時加入冬瓜微炸壹下撈出,瀝幹油水氣,鍋內再入化豬油、火腿片、蔥、姜,壹起煸出香味再烹料酒,摻湯。湯燒沸後,再下冬瓜、蘑菇、鹽、胡椒粉、味精壹起燒燜,燒至冬瓜入味,加水豆粉,淋少許香油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健脾,利濕,止帶而不傷陰。

主治:帶下色白或淡黃,質黏稠,無臭氣,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神疲心悸,少眠等。

處方26

組成:豬腰500克,黃花菜50克,素油、蔥、姜、蒜、鹽、白糖、水豆粉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豬腰洗凈去膜,切成腰花塊備用;黃花菜泡發,撕成小條備用。將鍋內素油燒熱,先煸炒蔥、姜、蒜,再爆炒腰花,至變色熟透時,加黃花菜、鹽、糖,煸炒片刻,加水豆粉,湯汁膠透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功效:補腎,利濕,清熱。

主治:帶下量多,色黃或黃白,黏膩有臭氣,陰部灼熱或癢,頭暈目眩,小便黃,口渴,腰酸煩熱,便幹等。

處方27

組成:嫩黃瓜500克,豬肉100克,雞脯肉100克,金鉤20克,鹽、酒、胡椒粉、味精、白糖、姜、蔥、雞蛋、雞油、水豆粉、化豬油、湯各適量。

制作與用法:黃瓜切去兩頭,用竹筷捅去內瓤,抹上幹豆粉;姜剁細,蔥切花,豬肉剁細,雞脯肉剁細,金鉤發張剁細,雞蛋清調散。將剁細的豬肉、雞脯肉、金鉤、姜、鹽、料酒、胡椒粉、味精、白糖、蛋清壹起放入調味盆內拌勻,再灌入黃瓜內。鍋燒熱下化豬油,燒至七成熟時,放入灌有餡的黃瓜將其微炸壹下,再撈出放入蒸碗內,上籠蒸熟後取出,切成短節,放入盤內擺好。鍋內下湯、鹽、胡椒粉、味精,壹起燒沸後再下水豆粉收汁,放點雞油,起鍋淋於黃瓜上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解毒祛濕而不傷陰損脾。

主治:帶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帶下,質黏膩,或如膿樣,有臭氣,腹痛,煩熱口幹,頭昏便秘,小便黃,舌紅苔幹,脈數。

處方28

組成:母雞1只,白果仁100克,清湯750毫升,鹽、醬油、料酒、大料、白糖各適量,蔥、姜段各25克,水豆粉10克,豬油50克,菜油500克(實耗75克)。

制作與用法:將母雞宰殺後,除毛去內臟,洗凈去爪,剁成長方塊,用醬油拌勻,白果拍碎。將鍋燒熱,倒入菜油,燒至七成熟,下入雞塊,炸至呈金黃色時撈出,瀝幹油,再將白果仁倒入油鍋中炸透,撈出。另取鍋燒熱,倒入豬油,油熱後下入蔥節、姜段,略炸,烹入清湯,加入料酒、鹽、味精、白糖、醬油、大料,再下入雞塊和白果,用文火燜至熟爛時,調好味,加入水豆粉收汁,起鍋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補虛,健脾,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色淡、質清稀、無臭味,伴頭暈耳鳴,納少神疲,腰酸如折,健忘等。

處方29

組成:淡菜15克,韭菜15克,黃酒適量。

制作與用法:用黃酒把淡菜洗過,並同韭菜(洗凈切節)壹起煮熟。喝汁吃菜,每日1次,常食。

功效:補腎助陽。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昏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30

組成:牛脊髓250克,酸醋10克。

制作與用法:牛脊髓洗凈,拍破宰成段,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用文火燉煮1~2小時,臨起鍋時加入酸醋。喝湯服食牛骨髓,宜常食。

功效:補精髓,行血滯,澀帶下。

主治:帶下清冷而稀、量多、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不溫,頭昏眼花,小便清長等。

處方31

組成:烏骨雞1只,白果、蓮米、糯米各15克,胡椒3克。

制作與用法:將雞殺後去毛除內臟,洗凈,把白果、蓮米、胡椒***研成細末,裝入雞腹內,用文火燉至雞肉爛熟即成。空腹時吃肉喝湯,每日1次,常吃。

功效:有補益脾腎,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無臭味、綿綿不斷,伴腰酸腿軟,食少神疲,健忘失眠,大便不實等。

處方32

組成:大棗250克,龍眼肉250克,蜂蜜250克,鮮姜汁適量。

制作與用法:大棗去核洗凈,龍眼肉洗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火上煎煮至七成熟時,加入姜汁、蜂蜜煮沸,調勻,待冷後裝瓶備用。宜常食。

功效:養血氣,補心脾。

主治:久病帶下質清稀,無臭味,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頭昏,面白無華。

處方33

組成:茯苓10克,鮮米湯50~100毫升。

制作與用法:茯苓研成細粉,用新鮮米湯調服。每日2次,宜常服。

功效:健運脾胃,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處方34

組成:豆腐60克。

制作與用法:豆腐入鍋,加鹽去水,至成黃色鍋巴起鍋,研成細末。每次6克,用紅糖湯或白糖湯沖服。

功效:寬中益氣,除濕止帶。

主治:帶下癥不甚者,色白(白糖沖服),或赤(用紅糖湯沖服)。

處方35

組成:白果7~10個,豆腐1塊。

制作與用法:白果去心,豆腐切小塊,壹同入鍋,加水適量煮熟,壹並吃下。每日1次,宜常食。

功效:健脾除濕,固澀止帶。

主治:帶下量多,質黏稠,色淡黃或白,無臭氣,綿綿不斷,伴面色〓白,心悸頭暈,納少神疲,腰酸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