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發源地
長江,我國古代稱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很早以來,人們就壹直在尋覓它的源頭,限於當時的各種條件,始終無法弄清、我國著名古籍《尚書.禹貢》曾把發源於岷山的嘉陵江、岷江當作長江上源,所以有著“岷山導江”、“江源於岷”的說法。
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並寫了《江源考》壹書,推翻了過去“岷山導江”、“江源於岷”的錯誤說法,把長江的發源地大大地向前推進了壹步。但他未能繼續沿金沙江上溯,也沒有找到長江的真正發源地。到了清代,即17世紀中葉,人們對長江上源的水系有了進壹步認識,當時實地查看繪制的地圖中,已繪出通天河、木魯烏蘇等河流,但對江源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公元1720年,清朝皇帝康熙派專使探查黃河上源的同時,順便考察了通天河上遊。看到巴顏喀拉山南麓河流眾多,密如蛛網,無法肯定哪壹條河是正源,只好籠統地說:“江源如帚,分散甚闊”。
真正認識長江源頭,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6年8月,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人力到長江源頭的曲麻萊等地實地查勘,發現長江分南北二源:南源為木魯烏蘇河,發源於唐古拉山北麓,北源為楚瑪爾河,發源於可可西裏山南麓。雖比過去大大前進了壹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發源地。1977年,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等單位組織的江源考察隊,再次來到長江源頭地區,結果發現長江的真正源頭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這是有史以來第壹次查明長江的真正發源地。
在各拉丹冬雪山群西南側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南北兩側,有兩條現代山谷冰川呈鉗形環繞。南側冰川長12.8千米,冰舌長8.5千米,寬1.7千米,北側冰川長10 .3千米,冰舌長6千米,寬1.4千米。規模最大的南側冰川即為長江源頭所在。
姜根迪如南側冰川起始點位於東經91度07分、北緯33度28分,海拔高度6543米,屬格爾木市轄區—唐古拉山區,在世界大河流中是源頭起點最高的。雪線高程約5820米,冰舌末端海拔5400米。冰舌兩側和末端因接近礫石裸露區,吸熱較多,融溶劇烈,涓涓細流漫溢於礫石之間,形成了萬裏長江滔滔巨流的最初水源。
姜根迪如南北兩側的冰川融水順著兩條布滿礫石的寬闊谷地,向西北潺潺流淌,流了三四千米,各自沖開前磧丘壟,然後匯合,折轉向北。這時,河面逐漸加寬,繼續流淌幾千米,在巴冬山下與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群東南部的冰川融水相匯合。 東、西支匯合後叫納欽曲。 尕恰迪如崗雪山群位於各拉丹冬雪山群以西,南北長約23千米,東西寬10~12千米,主峰海拔6573米,周圍還有13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和20余條現代冰川,冰雪覆蓋面積約190 平方千米,其中雪山群東部約96平方千米積雪面積的融水補給長江之源。納欽曲向北穿過兩大雪山山群之間長15千米、寬3千米的古冰川U形槽谷, 至山口切開古冰川終磧壟,形成5千米長的壹段峽谷,谷底河寬30米,水流湍急。出山後,河床展寬,河水散流於南北長20千米、東西寬達7千米的廣闊河漫灘上,至此行程24公裏與右岸的切蘇美曲匯合後才稱沱沱河。隨著右岸切蘇美曲,左岸拉日幹木章巴河 的匯入,水量明顯增大,水流時分時合,形若辮狀。這股水流,把橫亙在前的祖爾肯烏拉山切割成東西兩段,形成壹條長30千米、寬1千米的河谷,這就是長江最上源-沱沱河。
------------------------------------------------------------------------------------------------------
長江
中國第壹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註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1/5。
河源 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壹些地理著作中有關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江河同源於壹山”,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長江發源於南麓,黃河發源於北麓。另壹種是長江發源於可可西裏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頭情況。長江上源位於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裏河流眾多,較大的有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3條。其中無論流域面積或水量都是當曲最大,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正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江源地區,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氣溫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為主。7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0℃,只有白天在太陽的強烈輻射之下,氣溫才能達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就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
幹流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巖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遊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遊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遊段,湖口以下為下遊段。
★①上遊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遊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壹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壹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壹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裏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川東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嶽、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遊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遊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壹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遊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壹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遊段。
★③下遊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壹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壹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壹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壹般情況下,壹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沈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壹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徑流資源和水力資源流 域處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位於東亞季風區內,除小部分屬高原寒冷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區降雪較多外,大都以降雨為主,雨水成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徑流量主要來自上遊和中遊,分別占徑流量的47.1%和47.2%,下遊僅占5.7%。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755億立方米。可能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約可裝機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占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的53.4%。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遊地區,占流域的81.5%。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全年不凍,幹支流通航裏程7萬千米,約有3萬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幹流可通行輪船,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同時,幹流與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內部與沿海各地的聯系,而且,也可以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黃金水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