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玉”之名是因其產於陜西西安的藍田山而得名。
文人墨客對藍田玉多吟頌贊譽,唐代及以前的許多古籍中都有藍田產美玉的記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壹句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更是成就了藍田玉的千古美名。詩中包含了壹則動人傳說,遙遠的過去,太白金星托夢給濟貧行善的書生楊伯雍:“晴天日出入南山,輕煙飄處藏玉顏。”從此,藍田的深山就能覓得了寶玉。
藍田玉開采歷史悠久,但因為產量不多,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隨著古礦點玉礦的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各地均采用其他玉種為玉材,藍田玉開采和應用漸漸失傳,玉山遭遇地震後古礦床所在的具體位置無人知曉,以至於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藍田為蔥嶺(昆侖山)別名,藍田為儲運加工玉石之地等推論。 藍田玉是中國開發利用最早的玉種之壹,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開始佩戴打制的藍田玉,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境內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器就有先民磨制的玉璧玉戈等。2011年3月,在發掘位於藍田縣華胥鎮卞家寨村西南的藍田新街遺址時,考古學家首次系統性地發現了5000多年前中國人使用藍田玉的珍貴資料。
考古人員發現了很多大小不壹的玉料,譬如玉條、玉石塊等,制玉工具石鉆、石鉆帽、石鉆頭和石鉆心等,以及壹些作為裝飾品的玉笄、玉環等。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玉制品及治玉工具的出土,為仰韶文化時期開發利用藍田玉提供了實物佐證,也為史前時期治玉工藝研究增添了重要標本。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介紹,藍田自古出美玉,戰國時期著名的“和氏璧”據研究就是藍田玉。中國人5000多年前已開始出現較成熟的玉藝術品,但考古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玉器壹直十分稀少,藍田新街遺址發現的玉器相關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廢品與廢料等系統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屬首次。
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125件龍山文化時期的神木石峁遺址玉器中,有壹件用藍田玉制作的菜玉鏟。鏟呈草綠色,刃端並夾有淺褐色,長梯形,體扁薄,平直背殘壹角,刃微斜,圓穿偏於壹邊,長16.8厘米,寬7.5厘米,極薄銳,厚僅0.2厘米。 秦始皇統壹六國,初定天下後,命丞相李斯采藍田玉制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此後玉璽壹直作為皇權的象征,在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流傳千余載。
《太平禦覽》引《玉璽譜》載:“秦傳國璽,以藍田水蒼玉為之,刻魚、蟲、鶴、蟮、蛟龍,皆水族物。大略取此義,以扶水德。秦得藍田玉,制為璽,八面正方,螭紐。命李斯篆文,以魚鳥刻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或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文苑六·李公磷傳》 、《明史·輿服誌·皇帝寶璽》 、《韻石齋筆談·中州玉璽》 等文獻典籍也記載秦始皇傳國璽為藍田玉制成。
坊間盛傳“傳國璽”就材於“和氏璧”,不是藍田玉,大概是感覺國之重器用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雕琢才般配,但此說查無實據,沒有史料佐證,而且於理不合。
《韓非子·和氏》是公認關於和氏璧最早、最詳盡和最可靠的史料,其文字非常嚴密,文中記載楚人卞和向周王獻楚山玉璞是“奉”而獻之 。“奉”字的用義為“提升高度到極限”,古人以眉毛的高度為極限,西周金文中有“眉壽”壹詞,意為極度的高壽。《韓非子·和氏》載“奉獻”壹詞,指的是“把貢品用雙手擡舉到眉毛齊平處獻給君王”,體現對君王的無比敬畏和尊重。可見楚山玉璞不可能很重,否則卞和無法將其舉眉獻給周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奉璧”、“持璧”的文字也證明和氏璧不可能太重 ,特別是“懷其璧”三個字更是明確地告知 ,和氏璧的大小是可以揣在懷裏而不易被發現的。
學界對傳國璽尺寸的考證,認為其“方四寸,高三寸六”,幾乎沒有異議。秦代每尺相當於現代的23.1厘米。故傳國璽的大小相當於9.24厘米見方,高8.3厘米左右。如要用中間有孔的圓形扁狀玉璧來改制,可開出四方相同大小的傳國璽用料。那麽此璧的圓徑至少要30厘米,厚度為8.5厘米。和氏璧大如磨盤,重幾十公斤。不僅與出土考證的戰漢玉璧(30厘米的大玉璧,厚度多在2厘米左右)不符,而且更與史料中的文字細節不符。 典籍中,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漢書·地理誌》:“藍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 ”其後,《後漢書·外戚傳》、張衡《西京賦》、《廣雅》、《水經註》和《元和郡縣圖誌》等史書典籍,皆有藍田產玉的記載,歷歷可參。漢代,藍田玉被大量使用,漢高祖用藍田玉加工成鳩杖,賜於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臣,並用藍田玉加工成其墓道的大玉鋪首。陜西省藍田縣洩湖鎮薛家河村出土的長公主墓,就是用藍田玉磨制而成的銅鏤玉衣,原李後鄉新莊村出土的玉琀等,都是藍田玉早期加工的印證。
藍田玉開發歷史悠久,但很少能看到完好的古藍田玉。在西安收藏研究院,保存有壹件兩千多年歷史,10厘米高,保存基本完好的漢代藍田玉質龜頂燈。從底部的紋理看,龜頂燈雖經過幾千年的風化腐蝕,藍田玉的材質特征還是非常明顯。
據寶石協會副會長弈秉璈研究,陜西鹹陽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獸面紋玉輔首”即采用蘭田玉制作,可知漢唐人盛贊的藍田美玉的產地即在帝都長安附近。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漢朝玉佩經鑒定是蛇紋石化大理巖,也就是藍田玉。
漢樂府《羽林郎》有“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句,說明在漢代藍田玉被大量制作首飾。天水市出土壹件玉佩,乃藍田玉材質碾琢的舞女形象,長片形,高9.5厘米,玉人大頭、細腰、長袖、裙擺拖地,作揚臂甩袖翩躚起舞狀。
漢武帝茂陵出土過壹件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藍田玉雕中最精美的壹件,橫寬36.5厘米,灰綠色,下有凸鈕,四角略弧圓,分別碾琢其時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器面下方以環鈕為鼻梁,上連粗眉和暴起之雙眼,形成大獸面,下緣則以8條豎紋勾勒出寬大的排牙。圖案化的形象莊嚴凝重,工藝梢湛,線條運用剛柔相濟。
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圓雕大型玉辟邪插座殘高18.5、長18、寬6.7厘米,重1972克,1978年寶雞市北郊金河磚廠東漢早期呂仁墓出土。玉辟邪為青玉制成,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有學者認為材質應是藍田玉。 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藍田玉的加工利用亦達到鼎盛。王公權貴用藍田玉裝飾冠冕、朝服、釵環首飾和刀劍鞘柄。
傳說當年唐玄宗李隆基送給楊玉環的愛情信物就是藍田玉,由於它的紋理結構像冰塊撕裂壹樣,所以後來人們用楊玉環的小名芙蓉來命名,叫“冰花芙蓉玉”。楊貴妃的玉帶和玉罄,都是用藍田玉制造的。傾國美人楊貴妃也對藍田玉愛不釋手,《楊貴妃外傳》載:“太真善擊罄,上令用藍田綠玉制成壹罄,備極工巧”。
唐代藍田作為畿內之地,玉山(今王順山)成為采用的官礦。朝廷對藍田玉的采掘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長安甚至掀起了餐玉之風,官吏平民蜂擁到到藍田玉山撿拾碎玉,搗為粉屑服之,據說久服可增壽成仙。藍田玉不僅成為向朝廷貢奉的主要貢品,還設立專門的官方機構指揮匠工開采玉石,驅趕大批農民鑿山背石。
從唐代詩人李賀在《老夫采玉歌》 和韋應物在《采玉行》中的描寫既可以看出當時采玉盛況,也可以看出貧苦平民為這種繁榮付出的血淚和辛酸。李商隱的“滄海明月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和錢起的“琢眠勝水碧,壹片新冰清”等詩句從不同角度,把唐代藍田玉的玲瓏剔透、光澤溫潤描繪得出神入化。
唐代玉雕工藝已有很大進步,當時的藍田玉雕已有圭、璧、璜、琮、瑁、睿、璣、琥、散、敦、珩、戚、玦 、璋、蹬、環、鐲、律、管、玉帶、磬、釵等各種禮樂、祀葬、飾品、器具等。其中最註目的是玉帶和玉步搖:《新唐書·卷二十四·誌第十四·車服》中記載了玉被大量使用制作玉帶,而且在使用中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尊嚴和權威威儀。明確規定官吏佩帶物的等級中,玉帶位列金銀之上;玉步搖則為金銀嵌玉而成,極為貴重,可見當時對藍田玉的崇拜程度。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盛極的王朝,唐長安城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對玉器這種奢品的需求量極大。藍田與長安城毗鄰,隨著官方和民間長年累月大規模的開采,已使玉山千瘡百孔,幾被掘盡。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四月,玉山遭遇地震,“山摧百余步” 。玉礦坍塌,玉苗盡掩,從此盛極壹時的古藍田玉匿跡近千年。 清初,藍田玉重新被發現。
民國《續修藍田縣誌》記載:“縣東有玉山,古稱產玉之所,今其礦苗罕見。惟輞川內菜峪川出產各色玉石,質堅而細。鄉人及西安石匠多采之,制為小器及裝飾品,俗稱菜玉。” 20世紀70年代,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縣發現藍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報》刊載:近些年,陜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巖玉料,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
這壹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1982年,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展出了藍田玉的原石。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玉質從外觀上看,有黃色、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巖。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玉質硬度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采用做為裝飾品。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壹件是在陜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嵌在古墓門上四神紋玉鋪首;另壹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佩。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
1982年,周南泉將北京地質博物館收藏的“藍田玉”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漢玉佩以及出土於茂陵的漢代四神紋玉鋪首相比較,兩者極為相似,可見藍田玉真的出產於藍田。
2002年陜西省地質局對藍田玉進行勘測,探明玉石礦帶4條,玉石礦體5個,礦帶走向1280米—8865米,厚8米—31米,礦體走向長615米—4747.5米,厚1米—18.81米,礦體延深245米—715米,分布在藍田縣內玉川、葛牌、草坪、焦岱等地區,以及玉川鄉核桃溝——祁家河及八畝地——冷水溝壹帶儲量最多,質地最好。雖然玉石蘊藏量1000萬立方米,但真正可以開采的卻只有十分之壹。
最新的參考依據,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在2004年2月3日發布第15號公告:“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我局通過了對藍田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現批準自即日起對藍田玉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藍田玉原產地域範圍以陜西省藍田縣人民政府《關於確定藍田玉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藍政字〖2004〗7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陜西省藍田縣現轄行政區域。”
繼20世紀70年代末,陜西藍田發現藍田玉礦後,江蘇地質專家對徐州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進行調查時,發現了藍田玉礦。這是江蘇省首次發現藍田玉,填補了江蘇礦場種類的空白。
在建立邳州石省級地質公園之前,徐州市邀請地質專家鄒松梅對公園的科學內涵進行發掘。鄒松梅發現地質公園有的石頭顏色很奇特,表面翠綠色,非常漂亮。這些翠綠的“石頭”,和其他石頭相比,質地更細膩,柔軟,透光。采樣後送至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寶石玉石檢測專家認為,邳州發現的礦石學名叫蛇紋石大理巖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藍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