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墨子、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著作的《墨子·經下》。
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障內也。
譯文:光線照到人身上,就像射出的箭壹樣筆直。射到下面就反射到高處,射到高處就反射到下面,所以成倒影。人的腳遮住下面的光,反射出來成影在上;頭遮住上面的光,反射出來成影在下。在物的遠處或近處有壹小孔,物體為光的直線所射,反映於壁上,所以人影倒立於屏內。
擴展資料:
小孔成像的原理: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幹擾的情況下沿直線傳播
太陽給人類以光和熱,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光源。但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白晝和黑夜。每到晚上,黑暗就籠罩著大地。生活在遠古的人類祖先,對黑夜是無能為力的。黑暗給人們以可怕、可惡的感覺。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世紀,人類才發現火也能提供光和熱。開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後又發明了人工摩擦取火。
人工摩擦取火的發明是人類歷史的壹個劃時代進步,它“第壹次使人支配了壹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經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約在幾萬年前人類又學會了用鉆木的方法人工取火。火在長時期裏壹直是人們唯壹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後來人們創造了油燈、蠟燭,還是離不開火,壹直到近代光源的發明才取代了火。
通過對光的長期觀察,人們發現了沿著密林樹葉間隙射到地面的光線形成射線狀的光束,從小窗中進入屋裏的日光也是這樣。
百度百科-小孔成像
百度百科-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