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有古代道教的資料?向上帝求助

誰有古代道教的資料?向上帝求助

元代出現了比石天更輝煌的張留孫和吳權傑。張留孫(1248—1321)原為張宗言弟子。元十三年隨師赴朝,答問,留朝廷。元祖經常問他修身治國之道。他還祈求皇太子和皇後治病,因此受到寵信,被封為上卿,並被賜劍壹把。他還命令張留孫在北京各建壹座真宮,讓他住在裏面。元二十五年(1278),又封為“焦璇道長兼點撥、掌管江北、淮西荊襄道教事務”,銀印。從那以後,對張的喜愛就超過了對大臣的喜愛。或奉命離開名山大川,或奉命遊江南求遺,受命封武宗、仁宗,參與決定任命宰相。後來的元成宗、武宗、仁宗等。都壹直支持張。“朝廷若有大策,必見咨。”他的封號越來越出彩,等級也從三品升級到壹品。元成宗任“焦璇大宗師兼總督府集賢院道務”時,追授魏國公三代。元武宗封了“大師智慧院大師”的稱號。仁宗又加封為:“開福義通三司,特升上卿,輔佐贊華寶雲焦璇大法師,知道焦紅崇玄仁經真人,了解集賢書院事務,領導各道事務。”它的標題長達43個字,可謂無與倫比。張留孫死於知止元年,被元英宗封為“真王”。他門下有75名高徒,其中7名為真人,分赴各地宣傳道教,另有9名受命宣傳寺廟。吳全傑(1240—1321),張留孫的大弟子,出身於儒家,並隨他學習到絕大多數。大德十壹年(1370),被封為“焦璇之嗣”。知止三年(1322),承襲太傅之位,成為焦璇大宗師,被賜真名,總攝江淮荊襄等地道教。他從教25年,為的是結交儒生。順治二年(1331),入陸九淵《語錄》於朝,使陸的心學受到元史的重視,推薦了吳洽成、嚴復等儒臣。他死後,夏文庸、、遊興等人相繼成為玄學大師。直到元朝滅亡,明太祖只承認張天師的繼承人,不承認玄學大師,張留孫的玄學傳人也就走到了盡頭。就是不出家,大多搞左夫齋戒,祈福消災;全真教主張“聚精會神煉氣、出家修真”,建立講經叢林體系。明清道教建立後,繼承了宋元舊制,分為正壹派和全真派,正式頒布不同令。鑒於明代居住在龍虎山的張玲後裔的影響,皇室壹方面肯定了元代正壹派創始人的地位,但另壹方面又放棄了“石天”的稱號,改為壹個真正的教正壹派的人作為繼承人。在明朝的皇帝中,明世宗(在位於朱厚熜1522-1566)特別崇拜道教,自稱“杜宣皇帝”,並致力於祭祀齋戒。許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禮史”等頭銜,參與國事。到了明代,都城設道部,各府設道部,各縣設道部,道教事務納入朝廷行政範圍。明朝是道教在政治上的第壹位。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時,第42代傳人張平昌曾派使者前去吊唁,秘密告知他“舍命”,並與朱取得了聯系。明朝開國後,洪武元年(1368)張入朝祝賀,封他為真弟子,賜銀璽,排行第二。洪武五年,張奉命永遠掌管道教。此後,正天師上升為道教各派領袖,地位高於元代正天師。張平昌以善用伏水治病著稱,洪武十年(1377)嶄露頭角。他的兒子張玉初繼位後,攻擊鄭教壹個偉人,領導道教事務。此後,明朝的石天以大真人為榜樣進行攻擊和封侯,掌管天下道教。張雨初學識淵博,寫過《門的十條規》。該書吸收了全真道“雙修人生,嚴於律己”的宗旨,指出道教應遵守的10條戒律,以普及於道教各派,意圖整頓道教。他還撰寫了詩集和散文集《仙全記》,充分發揮了道教的宗旨和修行方法,被稱為宋元以來最博學的正天師。張雨初也被要求建齋戒,重修龍虎山上的上清宮。明太祖認為禪宗和全真教“修身養性,獨善其身”,不利於倫理教育,所以重義輕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邪教發展受到限制,勢力遠不如金元。自元代以來,全真道在七真派下分為七派。其中以丘處機開啟的龍派最為強大。該教派傳至明朝,出現了以戒律秘密傳播的“龍門法派”。本案中,丘處機大師趙道堅為第壹代律師,趙傳張德春、陳同偉、周瑄璞。周瑄璞是龍門第四代律師,師從吳鴻丁卯(1387)。後傳至張和沈靖淵,龍門法派後分為張、沈兩支。明朝世宗年間,龍門第四代弟子孫玄青(1517—1569)在山東嶗山得到了《李顯陀、鐵茶山銅元子、張真人角傳》,相當神奇。嘉靖三十七年(1558),到京城白雲觀練碗,祈雨有考,被封為“真漢子”。“金山派”又稱嶗山派,形成於孫玄青門下,屬於龍門部落。明代著名道士有張三豐、邵、呂錫行等。最著名的道士之壹是張三豐。他的生卒年月不詳。曾就讀於湖北武當山(壹座太和山),後離開武當山隱居。太祖和成祖都派使者去找他們,都沒有遇到,就設武館為宮觀。於是乎,道教就有了南派的武當道教。根據《朱楨門派通論》,武當道教有自然主義派和三豐派,流傳於近代。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張三豐被封為“通渭啟示真人”。邵(1459—1539)江西貴溪(安仁即今江西省余江縣)人。聚龍虎山上清宮。老師有範、李、黃太初。寧王朱,不應被稱為闖蕩江湖。明朝嘉靖三年(1524),被招入京,召至方便堂,頗得世宗十五年賞識。雖然邵是壹個非常重要的部長,他是謹慎的,很少幹預國家事務,並致力於祈禱和崇拜。他是《太和文集》的作者。陸錫興(1520——1606)是明代丹東學派的開創者。字長庚,號錢。揚州興化(今江蘇)人。擅長寫詞,書畫。因為屢次失敗,他棄儒而去,隱居山林。自稱呂洞賓真傳,著書闡述內丹旨趣,進而開內丹道派,被後世道士尊為內丹道派始祖。著有《方壺史》八卷,經典註釋、丹法十五種,《墨南》八卷。近代有學者考證,著名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原作者其實是陸錫行。到了明朝,還值得壹提的是,明朝永樂四年(1406),第四十三代石天張玉初下令編纂《道藏》。正統九年(1444),英宗承襲先人遺誌,命苗彤真人邵以正監督校勘道經。次年(1445)編成正統道經5305卷,480封。萬歷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任石天張國祥奉命增補《道藏》,32封,180卷。加上正統道經,共5485卷,512封,是現存的明版道經。成為道教史上最完整、最重要的經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