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子對古文化持什麽態度?對我們教師治學有什麽意義?

孔子對古文化持什麽態度?對我們教師治學有什麽意義?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是孔子對古文化所持態度之壹。什麽意思呢?孔子說:“闡逋而不創作,相信並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裏把自己比作老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謙的說法。孔子並非真的述而不作,比如以“仁”解“禮”就是孔子的創作。他這麽說,只是表現出了自己對於傳統文化及歷史經驗的重視,這也是他做學問的態度。

孔子壹生致力於古籍的整理,接觸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論。他從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經驗和教訓,並對他們的智慧作出了全面總結。不僅如此,在向先賢們學習的時候,他還產生了許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許多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在傳播和闡述古代典籍的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實際上,孔子並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開創了具有嶄新思想內涵的儒家理論。

很多人認為孔子多方面地維護傳統,是保守派,這種看法是極不客觀的。因為重視文化傳統和歷史經驗,本身並沒有什麽不妥。我國古時的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不管是政治學說,還是社會理論,乃至人生哲學都不乏深刻的洞見。這是先賢們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歷史的發展是壹個延續的過程,文化傳統無法割裂。即便是面臨新問題,也需要歷史的經驗;即便是創新,也要以傳統為基礎。離開傳統文化和歷史經驗談創新,無異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尊重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才能繼往開來。孔子曾在《八佾》篇中就曾說過:“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汲取了夏禮和殷禮的長處,並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經過演化和發展,而變得更為完善。這就是從歷史中汲取的經驗,孔子也正是看到了這壹點,才反復強調傳統的重要性。

關於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孔子給我們提出了兩點建議:首先,要珍惜並樂於學習,這是學習的態度問題。學問之道,關鍵就在於是否願意虛心受教。其次,則對所學應當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愛,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信而好古”。壹個人只有真心喜歡先人的智慧,才能領略到先賢之學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夠長久流傳下來,就足以證明這種智慧是真正的精華。

說這麽多其實總結為四個字司命維新

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是處於陰陽運動之中,不斷地發生各種變化,而變化未必是好的,也未必是壞的。對於舊的事物,有些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根基,是應該堅決維護的。而新的事物,也有很多是破壞的黑暗的東西,必須堅決抵制。堅決維護壹切舊事物和堅決反對壹切舊事物,都是極端的愚昧和野蠻的思維。孔子也是繼承最為深邃的中庸思想,繼承了古代優秀的文化,又開創了優秀的新文化。具體如下:

孔子收集整理了歷代聖賢的著作而編撰了《詩》《書》《禮》《易》《樂》,宣稱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這是孔子守舊的壹面。

孔子推翻之前世襲制度,提出“學而優則仕”的文官制度,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平民獲得了知識並可以擔任國家領導者的新體制,使整個世界進入新的文明時代。孔子編撰了《春秋》並廣泛傳播,打破了史書只能貴族觀看的舊例,開啟了人民輿論監督的新時代。

對我們教師治學有什麽啟發意義呢?

(壹)學、思、行結合

孔子教導弟子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學、思、行結合,孔子認為學是求知的手段,“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的主導思想,而獲取了知識之後,就要思考。在《論語》中,孔子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論述學與思的關系,說明要想有效學習,就要學思結合。此外,孔子還強調要“學以致用”,說明學習是收獲知識的壹種手段,行才是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因此,正確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就是要做到學而思而行。對於當代教育而言,我們正需要這樣紮實的學習及教學過程。學生學習僅是表面上的對知識的汲取,還要進壹步思考,聯系與之相關的知識,織成知識網,通過適當的考核和復習來確定真正掌握了知識技能。對於教師而言,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就要為學生布置新穎,而不是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的抄寫作業,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活動中考察學生對醫學知識的運用程度。這樣的學習法和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紮實程度。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壹生熱愛教育事業,他認為教師應該首先具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素養。學而不厭是指教師應該掌握廣博的知識,博學多識,並在自己教授的領域裏充實自己,不斷學習,熱愛學習的精神。誨人不倦是指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有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而不知疲倦的精神。孔子終生好學樂學,從30歲左右開始辦學直至晚年仍在傳授知識,壹生熱愛教育事業,投身教育事業,他的教育精神令人敬佩不已。孔子作為教師的楷模,他對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至今也沒有改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成為當代教師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

(三)師愛生敬,教學相長

孔子認為,教師應該愛護學生,學生也應該尊敬老師,要保持師愛生敬的融洽的師生關系,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生,也可以向學生學習,不恥下問,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非常關心弟子的健康,同時他的弟子也十分尊敬他,在教學時,孔子經常從弟子的思想言論中受到啟發。孔子的師愛生敬,教學相長的教師素質觀對兩千多年後的當代教師職業素質產生了巨大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提倡師生間關系平等,互相尊敬,互相關心,在教學過程中,各科教師向學生傳授相應學科的知識,也可以從學生中學習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做到師生間相互學習,在生活中,教師與學生互相幫助,師生攜手***創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四)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壹個人如果壹生渾渾噩噩,糊裏糊塗,與真理無緣,那就等於白活了;如果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壹朝得道,死而無憾!“我思故我在”(笛卡兒語),壹個人停止了學習思考,停止了對真理的叩問追求,便是行屍走肉,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人生的價值在於聞道求真,學以致道勝於生命。

古今中外,英雄所見略同。孔子還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在這裏強調“知”,強調懂得,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仁人君子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要知安身立命,要知禮明法,要知人論世,要懂得天道、人道、世道,正確分析和把握自然規律、天下大勢、世道人心,這樣才能成為人格完美、胸有大誌、知命樂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君子級人物。要能如此,必須重視學習。

孔子諄諄教導我們:學習重要啊,妳比人家差,不是妳天生豬腦子,而是妳後天所受教育和努力程度不如人家呀!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妳也許會反駁說: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腦是有差異的呀!孔子回答說:對呀,人的品性智慧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呀!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了以後才知道的次壹等,遇到困難才去學的再次壹等,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就是下等了。接著他又說:我不是生來就懂得知識的人,我是喜愛古代文化,努力探求得來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最後,孔子拿他自己的學習修為經歷來開導我們:我十五歲下決心學習,三十歲建立起自我,四十歲不再迷惑,五十歲認同自己的命運,六十歲自然地容受各種批評,七十歲心裏想做什麽便做什麽卻不違反勵誌規矩(“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壹個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人,他對自己的評價壹般都很低調,但他對自己好學樂知的精神和行為,卻獎掖有加,充滿自信。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當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什麽樣的人時,子路因為這個問題很有難度而沒有回答。孔子說:“妳為什麽不說,他這個人,用起功來便忘記吃飯,經常快樂而忘記憂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如此等等。”

(五)學習的緊迫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晝夜流逝著,生命晝夜流逝著,也許我們每壹個人都有同樣的感概,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能夠引起人們的***鳴,成為千古名言。正是這句充滿強烈生命意識、包含人生哲理的名言,啟發和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人們珍惜時光、珍惜生命、奮發有為。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些警策的詩句,大概都源於孔子這句名言吧。生命有涯,學海無邊,事業無限,仁人君子不可懈怠!孔子以身作則,惜時如金,求知若渴,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他說:“學習就像追不上別人壹樣著急,學了之後還唯恐忘掉了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說:“假我時日,五年十年來沈潛於易經之中,方可沒有大的失誤吧”﹙“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還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

老師言傳身教,弟子切實遵循。孔子的學生子夏說:“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得的知識,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經學會的東西,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千百年來,流傳著許多雪窗螢火、懸梁刺股、發憤苦讀的佳話,不管他們的學習目的如何,但其態度與精神誠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