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的誕生歸功於王致和,他沒有做豆腐生意,所以他把豆腐切成小塊,用鹽腌在罐子裏。過了很多天,他發現豆腐變藍了,很難聞,但是味道很好,發人深省,於是他得到了真正的臭豆腐。它也被慈禧太後命名為“方清”,並被列為皇家菜肴。
★壹千塊黴★
木千張被朝廷稱為“怪菜”,是紹興市上虞崧廈鎮的名菜。它有獨特的風味,可以油炸和清蒸。以鮮、香(臭)、淡著稱,是豆制品中的佳品。將黃豆浸泡,磨成漿汁,用文火煮,用鹵水打花,倒在粗土布上晾幹水分,做成薄而均勻幹燥的“千層衣”,疊放起來切成小條,底下鋪上幹凈的秈稻稭,上面壓壹塊豆板,放在比較暖和的地方發黴。
★臭豆腐★
臭豆腐主要產地有兩個,壹個是長沙,壹個是紹興。兩者的制作和口味有很大的不同。長沙的臭豆腐是用含有冬筍、香菇、曲酒、瀏陽豆豉的鹵水浸泡而成的。當其表面的白毛變灰發臭時,放入油鍋炸至顏色變黑,表面膨脹,再取出。澆上蒜汁、花椒和香油,外脆裏嫩。
紹興臭豆腐的制作工藝大同小異,只是用料不同。它是將豆腐浸泡在臭莧菜梗的鹵汁中制成,可以蒸,也可以炸,炸出來的臭豆腐金黃誘人。
各地還有用臭豆腐等食材制作美食的習俗。比如廣東南京的臭豆腐肥腸鍋,好吃又過癮,也是大家熟知的美食。
★臭莧菜梗★
如上所述,臭莧菜梗對於制作紹興臭豆腐極其重要。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悠久!雖然圖中這個梗看起來像甘蔗,但其實和我們春天吃的是同壹品種,只是經過了“瘋狂生長”。
將莧菜梗切小塊,用水浸泡壹天,然後晾幹,再塗上壹定比例的食用堿。兩天後將冷鹽和開水倒入盆中繼續腌制,第二天即可食用。自然發酵的臭莧菜梗,味道沒那麽濃郁,香味全在深綠色的鹵汁裏。吸的時候聞起來微臭,但是有甜味。
其他很多蔬菜,比如臭毛豆,臭冬瓜,臭南瓜,臭絲瓜等。,可以沾臭莧菜的鹵汁,都是寧紹農民春夏特有的菜。
★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又名黴豆腐,是徽州的名菜。它誕生的故事大多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經歷有關。有興趣可以找找~ ~豆腐切塊後發酵長出壹寸白毛,這就是毛豆腐。壹般都是煎成兩面再紅燒。也可以炒、烤、蒸。古徽州最有意思的吃法,就是從街上走來走去的小販那裏買壹塊毛豆腐,澆上麻油,澆上辣椒糊,放在油鍋裏邊吃邊聊,美味獨特。
★臭鱖魚★
臭鱖魚也是徽菜的代表作,又名桶鮮魚、腌鮮魚,在徽州方言中有臭的意思。桂魚用淡鹽水腌制六七天後,會散發出壹種有臭味但不臭的味道。放入油鍋略炒,放入豬肉片和竹筍,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這種魚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很香,而且它的肉鮮嫩。保持了鱖魚的原汁原味,擁有大量粉絲。(不過對了,我真的受不了臭鱖魚的味道_(:з)∞)_)
★豆汁★
說到“臭食”,還是不能錯過豆汁。豆汁曾經是禦膳。它是由綠豆制成的,澱粉被過濾出來做成粉絲等食品,剩下的殘渣被發酵。據說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呈灰綠色,醇厚。喜歡喝的人說味道酸,微甜,不喜歡喝的人說像泔水,酸酸的。我做了,但是我沒有太不喜歡它。我覺得北京人的品味真的很獨特…
★臭面筋★
臭面筋是武漢和南京的特色菜。聞起來特別臭,吃起來特別好吃。是壹道不為人知的民間菜。武漢臭面筋配辣椒炒或烤魚,鹹、香、辣,非常好吃。南京人常用臭面筋調味,煮粥或者炒菜都是極好的。
★螺螄粉★
其實準確的說,螺螄粉的臭味道和粉本身沒有關系,而是放進去的酸筍“在作怪”。酸筍在南方很常見,尤其是廣西。八桂當地的壹些小吃都配有酸筍。除了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酸辣湯都有自己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