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誰最善於用人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誰最善於用人

三國時期是個亂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麽社會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頭王。當時在曹操的陣營裏,人才來自各個方面,有投降過去的,也有各種背景的社會勢力的代表,可謂是龍蛇混雜。再者,曹操疑心重,對誰都不放心。

怎麽樣才能充分發揮陣營裏各路人馬的力量,同時又能對他們進行有力的約束呢?又能讓曹操用起來放心呢?“校事”就在這種情況下孕育而生——壹個類似於明朝錦衣衛、東、西廠的特務機構。也就是曹操建立起壹套獨特的監察制度,以特務政治的方式達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國誌?魏書?高柔傳》有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說明盧洪是中國特務第壹人。至於他們如何為所欲為、濫用權力、殘害無辜,在古籍中的記錄實屬不多。但古籍中記有當時軍中流傳的諺語:“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足以說明曹操的“特務”都是鬼見愁壹般的人物。

在軍事上,曹操為了確保每次出征的將領能夠萬無壹失,以照顧為名,實則對將領和官兵的家屬實施人質般的扣押,同時派出身邊的近臣侍從隨軍進行監督。在民政方面,除了既有的體制傳統之外,曹操還暗中建立了壹套秘密的檢查體系,把人事權和考察權集中在自己手裏。根據《三國誌》的記載,這種監察體制延續到曹丕稱帝的時候還壹直存在,儼然成為皇帝進行統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幾年內,通過這種秘密監察系統查辦的案件就多達上萬件。

以下內容摘自百家號鹹魚歷史

劉備與曹操及孫權相比,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謀略及學識都遠在曹孫之下,但在知人善任、尊重人才方面則遠超曹孫。因其精通用人之道,終成壹方霸業。

劉備在選人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在某些方面能獨當壹面,橫掃千軍。孔明及“五虎上將”都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選人才時,他能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禮請諸葛孔明出山,已成為尊重人才之美談。他還能不拘壹格降人才,不存在種族地域歧視。當時西涼不屬中原,但收服馬超後委以重任,封為“五虎上將”。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劉備用人的策略。他對屬下壹群文武眾臣充滿信任,而不像曹操那樣生性多疑。桃園三結義後,劉備雖得了關張倆虎將,但個人勢力仍是非常弱小,在相繼被出賣追殺和如喪家之犬東奔西走中,意識到如沒有壹位能謀略善統籌之高人,是不能取得長足持續發展,所以就設丞相之崗,並四處攬才,最終鎖定諸葛亮。這是他在用人方面因事設崗,適才所用的體現。充分授權也是劉備用人的壹個成功之處。請得孔明出山後,劉備就把軍中大事壹概交給他打理,很少幹預,這樣才使孔明有機會把才能揮灑的淋漓盡致。 劉備還能取人之長,優勢互補。關張趙黃馬及諸葛亮都是個性非常鮮明之人,能攻能守。劉備註重平衡,崗位設置互不重疊,權責明晰,使他的團隊形成了核心的競爭力。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曹操也愛才,但同時也忌才,楊修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才氣未能內斂,也是未能遇到壹位開明的君主。 劉備忠厚俠義,能善始善終。從創業之初到建立霸業,從四處奔走逃命到建都成都,都對自己的部屬仁愛有加,而不象壹些古代帝王可以***患難,而不能同享樂,或者怕功高蓋主,來個“杯酒釋兵權”或“兔死狗烹”的結局。劉備壹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成就了大業。

教育培訓不足,後繼無人。劉備的弱點是感情用事,重用老人、舊部,而無意提拔後進,每逢征戰總是老將掛帥,這最後導致“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這可說是劉備用人的最大敗筆,也是諸葛孔明不明之處(沒能有效放權,培育接班人)。五虎將死後,姜維和關興功力不足,孔明個人苦苦支撐,六出祁山,最後累死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最終導致蜀國的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