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dòu kòu
2 英文參考Fructus Ammomi Rotundus(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ardamon frui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白豆蔻為中藥名,出《本草拾遺》。為又稱“豆蔻”。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和爪哇白豆蔻Amomum 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果實[1]。
4 拉丁名Fructus Ammomi Rotundus(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cardamon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功能主治白豆蔻為眼科常用芳香化濕藥,具有化濕和胃,行氣寬中的功效。用於濕滯化熱所致目赤疼痛,雲霧移睛、視瞻昏渺、聚星障等。常與杏仁、薏苡仁配伍。如三仁湯。
7 《中醫大辭典》·白豆蔻白豆蔻為中藥名,出自《本草拾遺》[2]。
7.1 白豆蔻的別名白蔻、白蔻仁、豆蔻、蔻米[2]。
7.2 來源及產地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 Solomd ex Maton的果實(用時去果殼)[2]。主產越南、泰國,我國南部有引種栽培[2]。
7.3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2]。
7.4 功能主治化濕,行氣,暖胃,消滯,解酒[2]。主治濕阻氣滯,胸悶腹脹,脘腹冷痛,宿食不消,噫氣,呃逆,嘔吐,反胃[2]。
7.5 白豆蔻的用法用量煎服:1.5~6g[2]。後下[2]。
7.6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右旋龍腦、右旋樟腦、案葉素、松油醇等[2]。
7.7 藥理作用酊劑或醑劑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2]。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輕度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2]。
8 《中藥大辭典》·白豆蔻 8.1 出處《本草拾遺》
8.2 拼音名Bái Dòu Kòu
8.3 白豆蔻的別名多骨(《本草拾遺》),殼蔻(《本經逢原》),白蔻(《本草經解》)。
8.4 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10~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殘留的果柄,曬幹。
8.5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粗大有節,近木質。莖直立,圓柱狀,高2~3米。葉2列,無葉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達23厘米,寬7.5厘米,罕達10厘米,先端狹漸尖,基部狹,邊緣近波狀,兩面光滑,葉舌長達7毫米,先端2裂,被長硬毛。穗狀花序生於根莖上,花莖連花梗長達8厘米;有卵圓形的鱗片,鱗片先端急尖,基部被短密絹毛;苞片卵圓形,先端急尖,被纖毛,灰色,長達3厘米;小苞片管狀,3齒裂,稍被絹毛,長15毫米;花萼管狀,3裂,被長柔毛,裂片刷狀;花冠透明黃色,管部狹,長2厘米,喉部被小柔毛。裂片鈍,長約1厘米,唇瓣倒卵形,長1.6厘米,先端微呈3裂狀,中間厚,被微柔毛,黃色或帶赤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鉆狀,長3毫米;花絲寬而有溝,長5毫米,花藥長3毫米,藥隔附屬物3裂,3裂片等長,長方形反折;蜜腺2枚,半圓柱狀,長2毫米;子房下位,被絹毛,3室,胚珠多數。蒴果扁球形,直徑約1.5厘米,灰白色,3爿裂。
8.6 生境分布栽培於熱帶地區。分布泰國、越南、柬埔寨、老撾、斯裏蘭卡、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我國廣東、廣西、雲南亦有栽培。
8.7 性狀幹燥果實,商品即稱"豆蔻"。略呈圓球形,具不顯著的鈍三棱,直徑約1.2~1.7厘米。外皮黃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縱紋25~32條,壹端有小突起,壹端有果柄痕;兩端的棱溝中常有黃色毛茸。果皮輕脆,易縱向裂開,內含種子20~30粒,集結成團,習稱"蔻球"。蔻球分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種子7~10粒,習稱"白蔻仁"或"蔻米"。為不規則的多面體,直徑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細的波紋,壹端有圓形小凹點。質堅硬,斷面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辛涼。以個人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厚者為佳。主產越南、泰國等地。
8.8 化學成份果實含揮發油,其中有d龍腦、d樟腦、葎草烯及其環氧化物、1,8案葉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縷酮、松油烯4醇、香檜烯等。
8.9 炮制揀凈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本草綱目》:"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
8.10 性味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大溫,無毒。"
②《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
8.11 歸經入肺、脾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8.12 功能主治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①《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②《本草圖經》:"主胃冷。"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④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⑥《本草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⑦《本草備要》:"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8.13 白豆蔻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5~2錢;或入丸、散。
8.14 註意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鹹忌之。"
②《本草匯言》:"凡喘嗽嘔吐,不因於寒而因於火者;瘧疾不由於瘴邪,而因於陰陽兩虛者;目中赤脈白翳,不因於暴病寒風,而因於久眼血虛血熱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備要》:"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
④《本經逢原》:"忌見火。"
8.15 附方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錢。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氣冷,吃飯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壹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隨身備急方》)
③治脾胃氣不和,止脾泄瀉痢:白豆蔻二兩(用仁,壹半生壹半熟),枳殼半斤(去瓤,以漿水煮軟,麩炒令香止),肉桂二兩(去皮),橘皮二兩(去瓤,炒,切細),訶子二兩(去核,半生半熟),當歸二兩(洗)。上六味,杵為末,每服錢,水壹中盞。姜、棗同煎至七分,稍溫服。如要丸,用好棗,漿水煮,去皮核,細研,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湯,下十五丸。(《博濟方》白豆蔻散)
④治氣膈脾胃,全不進食:白豆蔻仁、縮砂各二兩,陳米壹升(淘洗,略燕過,銚內炒),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飲下。(《魏氏家藏方》太倉丸)
⑤治妊娠嘔吐:白豆蔻壹錢,竹茹三錢,大棗三枚,鮮姜壹錢。將生姜搗碎取汁,前三藥煎取壹茶杯(約50~60毫升)過濾,沖姜汁服。(《武漢醫藥衛生》(3):288,1959)
⑥治小兒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個,縮砂仁十四個,生甘草二錢,炙甘草二錢,為末,常摻入兒口中。(《世醫得效方》)
⑦治嘔吐噦:白蔻、藿香、半夏、陳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書》白豆蔻湯)
⑧治產後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兩。研細,桃仁湯服壹錢,少頃再服。(《乾坤生意》)
8.16 備註另有壹種小豆蔻,系姜科植物小豆蔻的幹燥果實,呈長卵形,兩端尖,具3鈍棱,長1~1.5厘米,徑約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淡黃棕色。種子團3瓣,每瓣5~9粒,每粒種子長卵形或3~4面形,表面淡橙色至暗紅棕色。斷面白色。氣芳香,味辣、微苦。產越南、斯裏蘭卡、印度等地。這種豆蔻,市場上亦有作白豆蔻使用者,但品質較差。
8.17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