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月球奧秘的作文,500字左右。急急急。

關於月球奧秘的作文,500字左右。急急急。

壹、月球的自然現象

1.月球概況

月球是地球唯壹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徑約為3476千米。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萬平方公裏。月球的質量約7350億億噸。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成的荒漠.還有許多由於太空物體高速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隕石坑。月面的地形主要有:環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月隙)。

2.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轉。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壹個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

3.月食

在農歷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壹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而產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進入地球的本影,就產生月偏食。當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時,應該是半影食,但由於它的亮度減弱得很少,不易察覺,故不稱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兩種。月食都發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每年月食最多發生3次,有時壹次也不發生。月食的過程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五個階段。

4.月球的成因

月球的成因有三種假說:俘獲說、分裂說和同源說。

5.月球年齡之謎

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可據以測定月球的年齡。經分析發現,與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巖石相比,月球巖石99%的年齡更長。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壹塊月球巖石年齡為53億歲,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歲。有些科學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6.月球上的資源

月球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氣體狀的“氦-3”,大約集聚有上100萬噸這種材料,若能進行大量開采,不但可供月球開發所需能源,還可為21世紀地球核聚變提供用之不竭的核能原材料。

二、月球的人文現象

1.月亮美別名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

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遊)

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

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幹)

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壹天秋碧”──蘇軾)

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

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

嬋娟(“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

此外還有“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2.賞月佳對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南樓壹雁,月中帶影壹雙飛。

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

滿地花陰風弄影;壹亭山色月窺人。

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

3.詠月名句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庚肩吾《奉和春夜應令》)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李白《憶山東二首》)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李白《把酒問月》)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壹百五日夜對月》)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壹首》)

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賈至《別裴九弟》)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壹顆珠。(白居易《春題湖上》)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韓愈《山石》)

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韓愈《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張先《菩薩蠻》)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壹色。(歐陽修《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袁枚《春日雜詩》)

壹夜夢遊千裏月,五更霜落萬家鐘。(濮淙《聞梁蘧玉已寓京口》)

4.賞月風俗

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雲:“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我連坐至曉”。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壹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雲:“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5.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山海經·大荒西經》雲“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玄丹之山。有五邑之鳥,人面有發。爰有青鴍、黃鷔、青鳥、黃鳥、其所集者其國亡。有池名孟翼之攻顓頊之池。”

《淮南子·精神訓》雲:“月中有蟾蜍。”

②關於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③傳說月亮裏有壹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後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三、對月球的科學探索

1.人類登月的歷程

①人類飛向太空的夢想,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古代中國就有“嫦娥奔月”等美麗的傳說。西方航天學界認為,中國明朝人萬戶為人類第壹個嘗試用火箭飛天的人,並將月球上壹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以表紀念。

②1959年9月12日前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兩天後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壹位使者,首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另壹個天體的飛行。同年10月4日月球3號探測器飛往月球,3天後環繞到月球背面,拍攝了第壹張月球背面的照片,讓人們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

③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登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終於在月球上印下人類第壹個腳印,邁出了“人類巨大的壹步”。

④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號載著世界上第壹輛自動月球車上天。

2.中國“嫦娥工程”簡介及意義

我國“嫦娥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自2004~2007年,實施嫦娥壹號繞月探測工程。這壹階段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成熟航天技術,研究和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突破地月飛行、遠距離測控和通信、繞月飛行、月球遙測與分析等技術,並建立我國月球探測航天工程初步系統。

第二階段自2007~2012年,目標是研制和發射月球探測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巖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巖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和物理參數。預計於2012年前後發射壹顆月球軟著陸器。

第三階段自2012~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制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鉆巖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采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壹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預計2017年前後發射壹顆可以返回的月球軟著陸器。

“嫦娥工程”的意義

“嫦娥工程”既參考了以往國際探月活動的經驗,又具有我們自己的特色,始終圍繞推動我國高新技術領域“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目標制訂計劃並組織實施。在航天科技方面,“嫦娥工程”將逐步實現多項重大突破,首次到達地外天體,首次著陸在地外星球上,首次從地外星球拿回樣本。這些技術的突破將推進航天工程系統集成、深空測控通信、新型運載火箭和航天發射等航天技術跨越式發展,帶動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微機電技術、遙測科學等其它高新技術的發展。在空間科學方面,通過首次對地球以外的星體和空間環境進行近距離和接觸式探測,將使我們對於空間科學的認識大大深化,為我國的天體物理學、空間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的研究建立新的平臺,促進這些學科的創新和發展,並帶動更多基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與***同發展。

該工程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壹定程度上是以高能耗、高汙染為代價的,月球探測工程對高新科技的帶動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回饋於經濟,而以高新技術為動力的經濟是低能耗、低汙染、高效率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沒有科學技術實力,就沒有資格參加真正意義的航天國際合作,我國探月工程起點高、有特色、有創新,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探索性、開放性的特點,為開展航天國際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在世界掀起新壹輪月球探測高潮之際,探月的跨國界合作與交流成為科學界的主流聲音,也為我國在這壹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國將積極探索“廣泛合作”的月球探測道路,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合作,加快我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的發展。

這是資料希望妳可以根據資料來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