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修身(壹)孫競益博士

修身(壹)孫競益博士

為什麽第壹節課就講修身呢?正如我在開營儀式裏面跟大家提到的,《論語》這本書裏面有壹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禮記》裏面也有壹句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本”是什麽意思?大家手頭有沒有筆可以寫壹下,寫本子之前大家先寫的是壹個木字,木下面點壹點就是本,“本”是指草木的根,泛指中藥,有壹本《本草綱目》是寫中醫的書。“本”的引申義是事物的根本,有壹個成語叫本末倒置。其實無論是《論語》還是《禮記》中的那句話,都是說明壹個人如果想要在人生之路上取得成功、走得更遠,那麽修身就是有基礎性重要意義的壹項工作。修身才能齊家、齊家才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所以這也是《大學》八條目中,修身也是具有重要基礎意義的壹環。開宗明義,先明確第壹節課為什麽要講修身,說明了修身的重要性之後,我給大家說壹說《論語》這部典籍,我們該怎麽去閱讀《論語》。

讀書壹般分為兩種方法。

壹種是校讀。校讀是怎麽樣去閱讀壹本書呢?我們知道《論語》這本書壹***分為二十章,不同的版本中正文是相同的,不同版本對這二十章的解讀註疏卻各有側重點的不同。所以中國的古人讀論語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很多版本來讀,他們會打開四~五個版本的論語放到桌子上,同時壹句話壹句話的對著讀。這樣妳就可以發現各個版本對《論語》同壹句話的解讀的不同之處,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不同的解讀哪壹種最適合妳,或者妳覺得哪壹種解讀最為貼切。校讀的閱讀方式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經歷,因為校讀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把《論語》當做研究工作的人去看去用,而壹般人閱讀《論語》可以采用第二種閱讀方式——泛讀。

泛讀。把論語拿到手之後,有時間就來翻壹翻看壹看,就能夠從論語中學到很多東西。其實我們知道現在很多人在講論語的時候,尤其是高校或者政策機構的研究者,他們往往喜歡站在壹個知識的制高點去批判,批判妳讀的《論語》是壹種碎片化的閱讀,妳讀的《論語》不成體系,所以妳不能說妳讀過《論語》。但是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妳讀《論語》這本書不壹定要有整段整段的時間從頭到尾的看壹遍,我們每壹個人都有自己從事的不同的工作。大家今天聽我講可以、明天聽也可以、聽壹周也可以,甚至聽我們四位老師講壹個月也都可以。但是我們很難想象我們花壹年乃至數年只撲在《論語》上面。如果只撲在《論語》上面,對大家的工作事業是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的。《論語》這本書可以說是字字珠心。

有壹個典故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叫做半部論語治天下。講的是北宋的宰相趙普僅僅是依靠半部論語進行治國理正這麽樣的壹個故事。從這個故事我讀出來兩點:第壹,《論語》這本書字字珠心,妳不需要讀完它,妳甚至讀完半本妳都可以治國理正;第二點《論語》這本書蘊含著超越其所屬時代局限性的大智慧。我們中國人現在大學裏面做《論語》是把它歸入儒家,儒家歸入中國哲學這壹類裏面,中國哲學又是哲學的八個二級學科之壹,所以說《論語》屬於哲學。哲學是什麽?馬克思說哲學是對其所處時代精華的概括與總結。就造成了哲學會被其所屬時代性的影響,但是《論語》這本書能超脫其所屬時代性的影響。北宋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已經過了數千年的時間,趙普卻依舊能夠用《論語》治國理正,而我們現在距離北宋又過去了數千年的時間,既然數千年前的趙普能夠用《論語》治國理正,那麽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現在這個時間段,論語依舊能發揮它的價值。

所以總結剛才所說的,我們壹般人對《論語》閱讀沒有必要從頭到尾對它進行壹個非常非常詳細的閱讀,非要等到我有壹整段時間我再把論語壹個字壹個字的讀過去,這是不壹定也沒有必要的。我有有時間就把論語拿過來看,看壹點是壹點,哪怕壹天只看了壹句話,但是這句話對妳有幫助,就像胡適所說讀書進壹寸就有壹寸的歡喜,只要《論語》對妳有壹點幫助,就能夠說妳讀過論語了。就像孔子在論語中所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種人能夠從論語中體悟出對自己有幫助的智慧的總結,就得說他已經讀過論語了,哪怕大家沒有時間翻看,今天來聽我講、明天聽別人講,只要所講的《論語》的內容對妳有幫助,其實也都完全可以。

這裏給大家講壹個好玩也是比較有趣的壹個故事,咱們中國地大物博。南方和北方有很多風俗習慣的不同。過年的時候南方和北方就會爭論是吃水餃好還是吃湯圓好;還有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大家也會爭論吃什麽樣的粽子好,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壹些爭論。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史上也曾經有過壹次南北之爭,它爭論的是佛家對於如何修習佛家典籍的看法。南少林和北少林他們對於修習佛法、參悟佛法都有著非常不壹樣的見解。北少林講修行佛法妳就必須苦行,數十年如壹日的去研讀佛教經典,這樣子才能說妳體悟了佛教,這有點類似於西方的犬儒主義。但是南少林和北少林不壹樣。南少林修行佛法有壹個法門叫頓悟。南少林認為妳修行佛法不在於妳修行時間的多少,而在於妳能否真正的領悟佛法。領悟佛法甚至只在壹剎那間,妳頓悟了、開悟了、體悟了也能算是妳修行了佛法。所謂剎那即永恒、永恒即剎那。因此有壹個成語我們非常熟悉,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南少林就有這樣的壹個觀點,無論妳之前的罪孽有多深多重,只要妳放下妳手中的屠刀心中的這把屠刀,立馬就可以成佛。成佛是就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是壹個宗教,其實它是壹個無神論的這樣壹個宗教。佛教主張修行,修成什麽?修成佛陀。佛陀是什麽?佛陀還是個人。我們可以仔細想壹想南少林和北少林對於佛法修習的不同觀點體現了什麽?我覺得南少林講頓悟要比北少林講鉆研佛法更能符合時代的發展。因為現在大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業,不可能放棄個人的職業來完全的學習佛法,我所能做的是在我工作之余來敬香禮佛,所以正因為南少林的修行方法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南少林最終取得了南北之爭的勝利。分享這個故事給大家,我想說的就是讀《論語》和修行佛教典籍壹樣,沒有必要非得花整段整段的時間,只要有時間拿到壹本《論語》能看多少就看多少,只要有幫助那就ok。沒有時間看也沒有關系,妳可以聽別人講,聽我講妳覺得有幫助也是可以的。

講完《論語》的閱讀方法之後,切入正題給大家講壹下修身。

提到修身兩個字,大家可能會覺得有壹點懸乎、有壹點不大熟悉。我們把修身、修行換壹種方式,以教育、學習的方式來表述它,大家就會好理解很多。在我看來修身也好、修行也罷,都只不過是人生的學習而已。學習學什麽?不壹定向上學時候那樣學固定的科學知識,也可以學習世界觀。樹立良好的世界觀本身也是修行的壹種方式而已。

我們中華文明屹立於世,它與西方文明有很多不壹樣的地方。梁漱溟先生他曾經概括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點。他說:西方文明是壹個向外用力的文明,而東方文明是壹個向內用力的文明。西方文明向外用力,他們強調人對於客觀世界單向度的載制,因此西方發展出了物理、化學這些實用性的學科。這些學科的發展也幫助西方人創立了領先於世界其他文明的物質財富,創立了他們的工業文明。但是當壹個人妳始終覺得人定勝天宰制外部世界的時候,往往危機就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比如環境、道德滑坡、市場失靈等問題,這都是西方文明強調向外用力所造成的偏頗。而我們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不同,我們強調的是向內用力,就像孟子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東方人中國人遇到問題往往不會從外部找原因,從自己的本心、自己的內心去反思這個事情,我做的是不是對,如果做得對我就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我就問心無愧。所以通過《論語》給大家講修身,修的是什麽?第壹點:修的是毫不愧疚的坦蕩之心。壹個人坦坦蕩蕩才能頂天立地。

上面是梁漱溟先生對東西方文明的不同之處。我個人總結有兩點不同:第壹點是我們東方人重視文字歷史的記載、重視信使的記載。我們中國人有二十四史,我們對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會做壹個總結。壹個王朝蓋棺定論的時候就是為他修史的時候。修歷史反映出了什麽?反映出了我們中國人的慕古情結。我們重視歷史我們重視的就是我們的祖先。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就是中元節。中國人很多會在今天進行祭祖的活動,祭祖說明什麽,說明我們重視祖先。《論語》中有壹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也”——我們謹慎的對待我們逝去的仙人,老百姓就能培養起深厚的德行。在中國在現在在南方,特別是廣東、福建、安徽等省份,還存有大量的宗祠,每逢像今天中元節的時候,整個家族都會到祠堂裏面祭祀祖先。宗祠的作用是——上以報祖、下以聯族。報答祖先是為了聯絡同族之人。重視祖先其實就是重視自己。這是第壹點我們和西方文明很大的不同點就是我們重視歷史、重視祖先,因而我們中國人的品格非常淳樸敦厚。第二點我們和西方文明的不同點在哪裏?第二點就是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教育。對於中國的士大夫往往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培養起了壹種治國平天下的這樣壹種精忠報國的情懷。十年寒窗苦讀為的是應試中舉,所謂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妳讀書讀得好,就能做官。做官妳就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造福百姓。但是我們也知道讀書人有壹個致命的缺點是什麽?他不懂得圓融。所以我們往往會說,xx人不成熟,書生氣太濃,這個人很酸,這個人不懂得和別人打交道。就這麽樣壹個耿直的讀書人,他們做官之後,他們與舊有的封建社會、舊有的國家機器、舊有的體制的交手下,他必然會敗下陣來。敗下陣來之後,留給傳統士大夫的路只有兩條。壹條是歸隱,歸隱田園、歸隱山林。就像陶淵明壹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像李白壹樣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像梅妻鶴子的林逋壹樣等等,都是隱士這樣的壹種形象。我仕途不順我就歸隱田園,我就常伴於山水之間。但是中國的傳統士大夫他們哪怕仕途不順,他們也很難放下改造社會的理想。他們往往會選擇第二條路,退而教學,回到他們的家鄉去教書,進行教育去改變別人。我在西安交通大學念中國哲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地處陜西西安,古稱關中地區。這裏給大家補充壹個小的知識,關中——四關之中。西安在古代所處四個關卡保衛著。這四關分別是東有潼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所以西安也稱關中地區。我們讀論語和中國傳統典籍時有壹點需要註意,有壹些詞和現代的詞看似壹樣,但是內涵不壹樣。比如山東,現指中國山東省,古籍中指的是崤山以東。比如河南,現指中國河南省,古代指黃河以南。

關中這片地域有自己的學問,叫做關學,是宋朝張載所創立的。張載是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張載號張橫渠。張橫渠有壹句非常有名的話,叫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包含了太多中國人的思想政治情懷,因而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學者馬壹浮先生,創立了《橫渠四句教》。馬壹浮先生無論走到哪,逢人便講橫渠四句,有講座壹定跟大家講橫渠四句,不斷的用橫渠四句激勵著他的學生。張載做官做得非常大,非常高,他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教育部部長。但是即使做了這麽大的官,依然擺脫不了讀書耿直的弊病,因而打回了陜西。張載通過在陜西講學,重振了關中士子、關中學員的風氣。以至於“ 關學 ” 余脈 明朝馮從吾先生在明朝萬歷年間做官非常耿直,曾經上書痛斥萬歷皇帝種種荒淫無道的罪行,以至於萬歷皇帝想要處死馮從吾,後經過文官集團的積極營救,免了他的死罪。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馮從吾在北京接受了廷杖,廷杖之後被發配到了陜西,在陜西馮從吾並沒有消沈,而是創辦了關中書院。在關中書院中講學,影響了很多人。關中書院的對聯“出則真禦史,直聲震天下;退則名大儒,書懷壹瓣香”。作為禦史說話耿直的做官之風名滿天下,回來之後大家的評價是歸後就是壹名真正的儒者,書打開有帶有香氣。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教育。

重視教育也是重視教和學。拿修身來講,我們經常說人生在世需要名師指路。有壹名老師帶著妳去修身、學習,這是壹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他能讓妳少走很多彎路,但是老師在帶學生的時候並不在於妳說了什麽,能夠影響學生的並不是老師的漂亮話,所謂身教勝於言教,所以《論語》中有壹句話叫“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中有些詞有獨特的意向,君子——有德行的人,比如孔子評價自己“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小人——在論語中並不是品行低劣的人,可能是指小孩子。孔子有壹句話被人詬病很多年“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有學者研究過這句話的語境,是說孔子的女兒在他面前走過,他說了這句寵溺的話,就跟我們經常說的“犬子”差不多,是壹種謙稱,所以小人可能就是普通人和小孩子的意思。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句是講身教大於言教。《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余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修行最後修的是少說多做、行動勝於語言,正如孔子所說“ 君子 欲 訥於言 而 敏於行 ”。君子說話是很木訥的,但是君子行動起來是很敏捷的。就像李廣,口不能道辭,但是卻能讓人們記住他。王勃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壹聲沒有被封侯,但是我們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記住他了“但使龍城飛將在、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自古以來封侯者無數,但是未能封侯的李廣永遠活在我們民族的記憶之中,這就是行動的力量。

再分享壹個故事,陜西師範大學教授丁為祥,他對於中國儒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宋明理學中的關學。宋明理學有濂( 周濂 溪)、洛(程顥、程頤)、關(張載)、閩( 朱熹 )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丁老師學問好課也好,有壹次上課壹位同學來晚了,丁老師不僅沒有責難他,反而把自己的椅子拉給他坐,學生不敢,這樣這壹節課老師也沒坐學生也沒坐。這堂課丁老師向我們傳達了謙虛學者的形象。論學識、論資歷、論年齡丁教授都應該坐那張椅子,但是他沒有。說明他非常謙虛,那節課他沒講壹句謙虛的話,但是用行動傳達了做人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所以《論語》中的修身除了修壹個問心無愧的心,修壹個行動勝於語言的道理,還要修壹個謙虛的心態。

毛主席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看似平實,但正所謂“是真佛就說家常話”,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說很難的話賣弄自己。《論語》中不止壹處講做人要謙虛。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國很多的典籍看似相抵觸,其實很多思想又是想通的。老子也講過類似這樣的話。學習中國經典不能單壹學習,容易出現偏差,應立足某本經典,再去涉及其他經典,這樣才能對中國經典有壹個通盤的掌握。道德經第七十壹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接下來“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句話的意思是妳知道了妳的缺點,這時候往往不是妳的缺點了。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點,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缺點,所以這也就不是他的缺點了。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會不斷反省自己,像《論語》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直面短板才能改正,改正就能提高。所以修行要修壹個謙虛的心態。

金庸先生著作很深,《書劍恩仇錄》陳家洛的玉佩上刻了五句話,“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都是很謙虛的,壹個人謙虛謹慎才會給人如沐春風溫暖如玉的感覺。壹個人能給別人如沐春風之感的時候自然會逢兇化吉,周易有64卦,除壹卦外均為吉兇都有,謙卦——謙謙君子映射大川。謙虛謹慎的人能做成很多事情。

中國人應該是無神論者,不應該不信蒼生信鬼神。但是我們要知道周易作為中國的傳統典籍,並非全是迷信糟粕。有壹句話叫“善易者不占”,夏有連山易、商有歸藏易。周易中有很多話是對我們有很大的啟迪的。有壹個成語叫否極泰來。否——不好的意思,壹個人倒黴到極點的時候很快就能柳暗花明又壹村。它是壹碗毒雞湯,不要太相信它。為什麽呢?周易第十壹卦是泰卦,第十二卦是否卦,由泰入否往往只需要壹步,但是由否入泰要經過64卦循環。所以從山頂到谷底很容易,但是想從山底到山頂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結合周易否極泰來告訴我們人生試錯成本非常高,人不要輕易試錯。

另外修身要修自知之明。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壹個人不應該擔心沒有職位,他應該擔心的是他有沒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好。妳不應該擔心天下沒有人知道妳的才華,妳應該擔心的是別人能從妳身上知道些什麽。《論語》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裏面孔子對自己的評價。通過修身要清除的明白自己的情況。《道德經》中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的人我可以說妳聰慧,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達,“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戰勝別人的人說明妳有力,只有通過學習、修身戰勝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論語》和《道德經》今天我已經第二次將他們融合在壹起了。人們印象中道家儒家是相左的學派,但其實是有很多想通的地方。莊子曾經說過壹句話“道術將為天下裂”。諸子百家的起源是壹樣的。李澤厚先生也評價儒家和道家猶如鳥之兩翼、車至兩輪***同推動著我們中華民族的進步。中國人的智慧在於儒道互補、互為犄角,***同支撐著我們的修身之行,***同幫助我們的人生邁上更高的臺階。

總結回顧:

第壹:修身的重要性

第二:《論語》的閱讀方式

第三:東西方文明的差別

第四:修身的主要方向。1、問心無愧;2、用行動說話;3、謙虛的心態;4、自知之明的狀態。

推薦的版本:基礎讀物南懷瑾《論語別裁》——以故事形式展開的;進階讀物楊伯峻《論語譯註》(正文+附錄(出現字次數統計));提高版:劉寶楠《論語正義》,清人做學問重考據,晦澀難懂。

另推薦《論語新解》。

蘇東坡。從莊子到陶淵明,從陶淵明到蘇東坡,蘊含了中國文化積極樂觀、隨遇而安的心態。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