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蒙古的節日是什麽?

蒙古的節日是什麽?

白潔

春節期間,蒙古人民稱之為“新年”。在古代,春節被稱為“白色節日”。現在,人們把農歷的第壹個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食用白牛奶有關,含有祝賀新年、吉祥如意的意思。“白月”也是人們聚會的時候。節日前,人們要做壹件漂亮的蒙古袍,準備羊肉和各種奶制品,再加幾壇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夜,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間,到了午夜,就開始吃喝。通常,他們應該多吃多喝。除夕夜,人們還會向長輩獻上“送別酒”,圍坐在壹起吃餃子,俗稱“黃包子”或“扁食”,下“嘎拉卡”(象棋),聽藝人講故事,徹夜不眠,縱情歡樂。第壹天的第壹天,身著各式服飾的男男女女,踏上早已調好的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鄉鎮),壹個個串起蒙古包。首先要給長輩磕頭,然後主人的女婿會給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每個人都要喝這種酒,有些人甚至會唱歌跳舞。網兜裏的男男女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年輕男女。大多以“浩特”之間的距離作為比賽距離,開始追男女。

蒙古人把這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稱為“白色節日”。為什麽?農歷的第壹個月在蒙古語中稱為查幹薩裏(意為白月)。蒙古族人民最崇尚白色,白色純潔吉祥,故稱白色節。慶祝白色節日是從古代繼承下來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元初。忽必烈在位時,元世祖非常重視慶祝白色節日,這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詳細描述。

現代蒙古人也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歡聚壹堂過年,徹夜未眠。通常是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敬獻哈達、敬酒、禮拜。初壹壹大早,家人朋友就開始互相拜年,壹直到十五或者“百越”結束才結束。整個百越期間,草原上的青年男女壹個接壹個地騎著馬,帶著嶄新的哈達和美酒,挨家挨戶地給各聚居地的親朋好友和父母拜年。

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蒙古族有壹個特殊的習俗,那就是打圍城。它的規模往往大於其他狩獵日,因此它甚至被視為東部地區壹些地方的蒙古人的“狩獵節”。

大衛是蒙古族狩獵中的壹項壯觀活動,通常壹年進行兩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商定。然而,五月的端午節卻是狩獵活動不斷。

相傳很久以前,壹個蒙古部落被異族入侵,由於部落成員全部外出攻城,壹場報復性的仇殺得以幸免。這壹天恰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所以從此五月初五大包圍的習慣就流傳下來了。還有壹個傳說是成吉思汗在五月初五打獵被嚇死的。後來,他把五月初五作為狩獵日,用來射殺動物,保護領主的寵愛。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表現了蒙古人對自己部落的熱愛,所以這種日本傳統的狩獵方式代代相傳,壹直傳承至今。

圍城開始的前幾天,部落的人聚集在壹起,大致商定了狩獵路線和範圍,選出了圍城的總指揮“阿賓達”。壹般擔任此職的人,擅長狩獵,受人尊敬,為人公正。

打擊包圍圈壹般有兩種方式:壹種是上門圍獵。主要是在山區,獵人們將獵物從山口圍進深谷。另壹個是“狩獵”。它在平原上。因為沒有山溝,所以地勢平坦。打獵時,它在幾十裏外的方圓,從四面八方向中間飛去。

狩獵之初,獵人騎著最好的獵馬,背著槍(或弓箭),腰間挎著獵刀,離開藍調,帶著成群的獵狗,在農業區趕著大車,從不同的地點進入圍場。

中午時分,獵人們聚在壹起,點起篝火,就地野餐。晚飯後,狩獵繼續進行,下午黃昏時分,狩獵達到高潮。這時候獵物也很豐富。羚羊、野兔、老虎和豹子都是獵人們展示技能的好目標。在狩獵中,壹些勇敢無敵的英雄最能得到展現,壹些藝術家也從這個時期取材,創作出壹些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壹些老人也借此機會介紹好的獵人來招待他們。這壹直持續到天黑,獵人們滿載而歸。

端午節過後,盛夏到來,生產活動也多了起來。此時動物也到了繁殖期,所以狩獵活動基本停止。勤勞的牧民們每天馳騁在無邊的草原上,用馬和扁擔守護著他們的牧群,也在等待下壹個更有收獲的端午節狩獵日。

畜牧節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愛畜如子。當人們在正月慶祝春節時,他們不會忘記為牲畜慶祝新年。動物節在蒙古語中又叫麻栗音新奧陸如胡,也可譯為“春節宴”,是蒙古族牧民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這個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壹般在正月和清明節前後。預計將在每個村莊舉行。成熟時,男女老少聚集在野外,搭起帳篷,架起鍋竈,把所有的牲畜都帶到這裏,檢查肥壯的情況,研究春天接羊羔和小牛的問題,慶祝肥壯的種馬。然後會有摔跤、評書、唱歌、好來寶等娛樂活動,然後會舉行壹些簡單的宴會來慶祝節日。

蘇尼特人的牲畜節在除夕舉行,其中畫公羊是重頭戲。除夕夜,蘇尼特的牧民要把羊圈、牛棚打掃得像在自己臥室裏壹樣幹凈,把牲畜都牽回來,然後在羊圈中間,四面八方留下九塊羊磚,在已經養好羊磚的地方,露出壹個方形的坑。這就是“羊席”。羊磚是牧民用羊糞做成的方形羊糞磚。把這些羊糞磚搬到Hout的東南方向——太陽升起的方向。蒙古語稱為“Amadel”。當東方晨星緩緩升起,全家男女老少,穿上嶄新的衣服,來到甘德,擺上食物,點上九支香,把新茶、黃油、糕點灑向天空,對著新年的艷陽磕頭三次。然後在羊的墊子上生火,撒上雪松葉、黃油、蛋糕等。,插上幾根香,讓圈裏的羊聞聞自己燒的香。

對於群體中的山羊和綿羊,也需要特殊對待。就是給他們壹個繪畫儀式。孩子們沖過去,拉著羊角把羊拉到墊子上。大人們端著壹個銀碗,裏面有黃油和鮮奶。把羊的嘴張開,在碗裏餵壹些東西,然後在它們的脖子上系壹條哈達,在背上撒壹些黃米,然後唱:形似公羊,威武如象。大角在盤,肥尾在臀――以美食佳肴,繪白公羊...在繁殖季節產下數千萬只羊羔。明年春天,無數的小羊將會出生...它們在風中不會被吹走,在雪中不會迷路,在大旱中不會炸裙子,在雨澇中也會安然無恙...願我的福畜生如黃米!然後放回群裏,倒點奶茶。這是畫公羊,表示牲畜會興旺。畫完公羊,打開圈門,牧羊人會追上羊,準備出去放牧。這時,女主人趕緊跑出來,端來滿滿壹盤子白油、黃油、酸油、奶豆腐、糕點等熟食,這是畫公羊的食物。這些都是俗稱的Miledes,女主人給了牧羊人。牧羊人高興地牽著米利德斯出去追羊。

大年初壹出門拜年的人,如果看到被趕的牧羊人,都會下馬給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梅雷迪思交給了送信人。嘗過Miledes的客人壹定要繞著羊走,不能跑過。夜幕降臨,牧羊人放牧歸來,主人要早早迎接他:“第壹只羊吃得安穩嗎?”牧羊人總是說:“羊吃得穩。”說著,他脫下裝著米利德斯的口袋,倒進壹個木盤裏,作為“牲畜的祝福和祖先的禮物”與鄰居們分享,他也要開心地喝酒唱歌。

克什克騰旗的蒙古族只在2月初給牲畜拜年,日期不固定,需要提前預約。這壹天,特別的男女老少早早起來,帶上食物和帳篷,在水草豐富、環境優雅的僻靜處集合,搭起帳篷,架起鍋竈。當等待放牧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接近這裏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迎上來,為他們照看牲畜。因為今天是畜牧節,這些牧羊人,牛郎,牛郎,駱駝牧羊人都是活躍的大臣。無論年齡或資歷,他們都臨時休假,被邀請到中央政府的大帳篷裏,與德高望重的農村長者並肩而坐。每個人都選了壹個“尼爾巴”,即掌管總務。他指示每個人把他們帶來的茶和肉放進壹個大鍋裏煮。在這期間,人們把從各家帶來的各種牛奶、糕點和瓶裝酒放在牛郎和長輩面前。然後取壹些樣本分散到各個方向,然後大家就可以分享了。肉快熟的時候,剛才照看牲畜的孩子們把產奶量多的奶牛、產駒量多的母馬、公駱駝等“牲畜代表”帶進來,讓長輩或牛郎在每個頭上或額頭上塗壹點黃油,祝妳壹句祝福:“願妳是千萬羊之首,千萬牛之首!”從羊脖子上取下舊布,換上新的。這個時候大家可以吃肉,可以不停的喝酒,可以盡情的享受。經常會有壹些賽馬、摔跤、射箭之類的小比賽活躍氣氛。像蘇尼特的牧民壹樣,克什克騰旗的人們會與大家分享這壹天的食物。因此,對於這壹天剩下的酒、肉、食物和奶糕,尼爾巴會作為“新壹年牲畜的美味”分發給大家。此外,在巴林等地,牧民也非常重視這個節日。

在中國古代,家家都講究人口的興旺,但對於草原上淳樸的牧民來說,畜群的興旺同樣重要,因為畜群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東西。沒有他們,草原就失去了生機,草原上的牧民就成了無米之炊,不知道怎麽做飯。所以也讓我們用牧民的壹句贊語祝福草原牧民:給這只白色的公羊上色……在繁殖季節產下千萬只小羊。

佛燈節

佛燈節是壹個宗教節日。農歷十月二十五日,108歲的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圓寂,升天。這壹天,所有的僧侶和眾生點燃佛燈為他舉行葬禮。此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宗教人物,壹些弟子逐漸建立了佛燈節。還有壹種說法是紀念宗喀巴的生日。隨著黃教在蒙古地區的興起,這個節日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每個喇嘛廟都聚在壹起念經。到了晚上,星星都出來了,就點起了成千上萬的佛燈,很多人去祭奠。家家戶戶還在星星都出來後,在佛前點上壹盞燈,用新鮮的黃油送給佛,準備壹個甜甜的“阿木”吃,送給街坊鄰居。相傳這壹天是黃教始祖宗喀巴的生日,也是死亡之日,所以是壹個起源於宗教的節日。

在這壹天,住在蒙古衛拉特部附近的幾個家庭在豪特東南約半英裏處用泥土或磚塊建造了壹個六英尺高的敖包。黃昏沈沈,繁星滿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拿出自制的佛燈。在壹個長輩的指引下,他們被插進了這個敖包裏。威拉德的佛燈是白面粉做的。幹凈的棉花綁在吸管上,中間嵌入作為芯,填充酥油成為燈。每個人至少要做100盞這樣的燈,數量不限。因為宗喀巴活到108歲,是壹個長壽的老人,所以人們制作了許多佛燈,除了虔誠之外,他們還想為自己獲得幸運。就這樣,敖包上的燈上下都是滿的。當每個人都點亮他們的燈時,敖包變成了壹座輝煌的燈山,美麗而壯觀。此時,所有人都跪在登山腳下,祈求宗喀巴的仁慈和恩典,賜予我們長壽,保佑眾生健康和安全。然後繞著山轉了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包餃子。

察哈爾蒙古的佛光節和威拉特蒙古的節日還是有區別的。在察哈爾地區,燈的制作方法是將燕麥粉與牛奶和糖混合,將新棉花纏繞在芨芨草棒上,然後將它們作為燈芯插入每個燈中。壹個壹個往裏面灌黃油。以家庭為單位,每家也至少有幾百盞,富者有幾千盞,都是用銅板或木板圍成圈擺放。到了晚上,星星都沒了以後,要把佛燈拿出來,把客廳、涼房、羊圈、羊棚都擺上,從佛包開始。在長輩的指導下,每人點燃壹根燃燒的黃香,用它壹起點燃所有的佛燈。頓時浩特燈火通明,仿佛佛陀居住的靈界如黃金壹般燦爛。然後大家聚在壹個大房子裏,圍著火柱坐成壹圈,念誦《摩尼經》。燉壹鍋好吃的羊肉。壹圈瑪尼經念完,鍋裏的羊肉熟了。來分享壹下佛祖給的食物吧。吃飽喝足,回家睡覺。

在這壹天,巴林的蒙古族會制作壹種叫做“蒙力森巴達”的小吃。方法是將炒好的米磨成碎米,用黃油炒熟,加入紅糖,在“帕那”(制作奶豆腐的模具)裏壓成塊狀,再切成正方形和三角形,互相贈送。大人們念摩尼的時候,孩子們拿著燈圍著地方跑,追著玩,玩得很開心。第二天壹早,他們仍然是最活躍的人物。當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他們已經爭先恐後的起床,三五成群的打架,去各個房子搶佛燈。因為這時候佛心已經燃盡,油已經消耗完,黃油在燃燒的時候已經滲透到燈裏,燃燒的光已經把燈燒黃了,烤熟了。佛燈是用糖、牛奶和面粉做成的,自然是壹種獨特的風味小吃。而且人家拜的是長生佛,要品嘗元宵節的美食,所以大人也要品嘗。

隨著時間的推移,察哈爾的佛燈節在四九年後陸續停辦。威拉德雖然延續至今,但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沒見過搶佛燈的孩子,很少看到燈火通明的場面。也許這就是時代的變化和進步帶來的變化吧。我們失去的是壹種更嚴格更虔誠的崇拜,換來的是另壹種基於現代社會的幸福形式。

邁德爾節

梅德節曾經是壹項宗教活動。自古以來,衛拉特人民就把每年的正月十五作為梅德福的生日,並把它視為舉行慶祝活動的吉日。在宗教上,梅德爾被稱為傳播佛教、解除人民痛苦的神。人們信仰這個神佛已經有900多年了。

宗教界認為,正月十五是佛陀大師宗教學習結束的日子,正月十六是梅德福主持教學的日子。為了不斷發揚宗教研究,正月十五被視為梅德福的生日。由於蒙古人過去過著遊牧生活,舉行盛大集會的場地受到很大限制,只能在寺廟裏舉行。正月十五,各縣、各鄉、各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早起,穿上盛裝,去寺廟參加邁德爾節的慶祝活動。在巴音郭楞的吐爾庫特和碩舉行的麥德爾節上,首先是喇嘛們吹響號角,敲鑼打鼓,誦讀經文,祈禱的壹種宗教活動形式。然後,前來參加的人給梅德福磕頭。像祭拜梅德福的儀式壹樣,在壹位長者的帶領下,他來到神廟的最前線,雙手放在額頭上,向梅德福跪拜。之後,他可以把自己的貢品放在梅德福的祭壇上。在梅德福的吊沿從右向左拐,從右繞著寺廟轉幾圈。這樣跪拜之後,大家互相拜年,互相祝福。之後,梅德爾節還會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多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就像那達慕大會壹樣,人頭攢動,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每個人都有壹顆真誠的心來告別吉祥的去年,迎來幸運的壹年。所以當這壹天到來時,威拉特的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寺廟參加這壹活動。因為他們相信這種對佛的尊敬會給他們帶來好運,消除災難。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這壹宗教活動逐漸成為相互問候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