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交杌
杌,《玉篇》:“樹無枝也”,指壹種無靠背的坐具。明末文震亨《長物誌》“杌有二式”,正方杌與圓杌。交杌就是俗稱的“馬紮”、“馬紮子”(也作“馬閘”),折疊收納,便於攜帶。西安博物館展有元代王世英墓出土的壹匹陶馬上系紮著壹只小馬紮。據說煤油燈防風雨可掛馬上而叫馬燈,同理,馬紮之名,許是如此。
馬紮在古籍記載中還有壹個標明來處的名字:胡床。與番茄、胡蘿蔔、洋蔥壹樣,是舶來品。
尼羅河畔出土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法老的陪葬品中有壹只精美小凳,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壹只“馬紮”了,同壹時期的中國處於殷商。直至漢時的“坐”基本上是跪坐,垂坐之具起初是沒有的,由西方(馬紮)南亞(荃蹄)傳向中原,“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腳坐”(《梁書》)。
西晉陳壽《三國誌·魏誌·裴潛傳》中:“追尊太常謚曰貞侯‘南朝宋裴松之註引《魏略》: 潛為兗州時,嘗作壹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掛柱。’“這段史料便是典故”掛胡床“的來歷,借指為官廉潔,生活儉樸。唐李白有詩雲:“去時無壹物,東壁掛胡床。”話說,曾聞某節目中馬未都先生證,“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胡床——小馬紮。
《北齊校書圖》(556年)中的馬紮圖是中國地區較早的壹則圖片記錄,另外“東魏(534年―550年)趙胡仁墓中出土的女侍俑右臂挾有壹斂折的胡床,便是早期胡床的具體形象”。馬紮由八根直木構成的基本形式壹直沒有太大變化。明清的木交杌結構上可分有無踏床,杌面又有皮革、織物、繩條、木制等材質差異,收納上木制杌面也有比較特殊,為上折式。
二、交椅
如果說“好胡床”,是漢民族接受“胡化”的壹種傾向,那麽在胡床基礎上創新設計出了交椅,則是胡物漢化的表現了。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似記載了唐代的胡床改良版本——逍遙座。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中有諸色雜貨"交椅"、"繩床",繩床就是胡床。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 卷六·小經紀 他處所無者中有“穿交椅”,大概是因為繩絳之類易損,所以需要有這技術的人,翻新座面。實用性外壹些奢華修飾的交椅名頭也多,例如“七寶交椅”(《宋朝事實》)、“銀裹圈背交椅”(《金史》)、“交椅,銀飾之,塗以黃金。”(《元史》)、“犀皮壹字交椅”(《水滸》)。
“圓背”與“壹字”許是皆指交椅的結構設計。
從宋元明畫作以及明式家具實例來看,圓後背交椅是熱門經典款:居家使用壹派大方氣度;賞春踏青又比小馬紮上”檔次“。
除此不得不提古典武俠小說中交椅的含義。
明施耐庵《水滸》給了聚義廳裏”第壹把交椅“不少戲份,”晁蓋便請宋江為山寨之主,坐第壹把交椅"、“宋江便請盧俊義坐第壹把交椅”;清俞萬春《蕩寇誌》:“希真轉身拜謝了茍桓,又謝了眾人,然後到正廳上坐了第壹把交椅。讓茍桓坐第二位,茍桓那裏肯,苦苦的讓劉廣坐了。”;民國吳虞公《青紅幫演義》:“但見中間放著十六把交椅,盛春山緩步而出,就第壹把交椅坐了。”
“第壹把”不單單是座次數字,“大當家“、”首領“之類的人才可坐的默契。細細咂摸玩味:掛胡床為清貧寒苦,第壹把交椅卻是霸權身份地位的代名詞。明明是壹幫落草莽漢卻也不是真的”五大粗“。
除了像歐姆符號的交椅結構以外,直背交椅也是壹類。壹字交椅的”壹字“可能是形容折合起來像”壹“。
直背無扶手交椅類型在明《三才圖會》中命名為:折疊椅。即馬紮某壹足枝幹延長做了靠背。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馬閘子》:“今人以皮為交床,名‘馬閘子’。官長多以自隨,以便於取挈也。按唐明皇作逍遙座,遠行攜之。如折疊椅,蓋即此之權輿乎?”實物中有壹例黃花梨直後背交椅不僅是皮革座面,它搭腦微翹,出頭官帽椅的模樣與《三才》圖畫中很是接近,中間彎曲凹處不止為美觀,還有頸靠作用。《李端端圖》中靠背雖然被遮掩,但憑露出的壹角可推測類似燈掛椅之類的設計。
直背有扶手交椅在明《三才圖會》中命名為:醉翁椅。設計上除扶手外還有有專門的枕靠。“今之醉翁諸椅竹木間為之制各不同然皆胡床之遺意”。
圖中黃花梨交椅靠背鑲嵌的是整塊大理石,而明高濂《遵生八箋》有”倚床“記載,與如今的折疊藤椅極其相似。“高尺二寸,長六尺五寸,用藤竹編之,勿用板,輕則童子易擡。上置倚圈靠背如鏡架,後有撐放活動,以適高低。如醉臥偃仰觀書並花下臥賞,俱妙。”
從跪坐到垂坐,從憑靠到倚躺,出現逍遙、醉翁之名的坐具是享樂主義的驅使,在這個前提下回過去閱讀唐代李匡乂《資暇集》中”折背樣“記錄,會覺另類。
《班昭》唱詞道“錦衣玉食兮,消磨得人慵懶”,如果壹直在家葛優攤(Couch potato),某天上司體諒賜坐,坐沒坐相,讓人印象不佳,萬壹影響仕途怎麽辦。避免殿前失儀壹朝壹夕須養習慣,故出現了因自警才存在的“反舒適”設計,正所謂“三代為官為宦,方知穿衣吃飯”,而上流社會的風格好惡又是下階層的時尚指南,於是便苦了大眾無端跟風。
《歐洲人推崇的“交椅”》壹文中(《古典家具學會季刊》1990年冬季刊)有大量國外折疊椅(交椅)實例,不少是從中國傳去西歐。異域的馬紮來的時候是以”胡“字強調身份,逐漸改良變化,以形似漢字”交“為名,之後帶著東方元素的”進化版“馬紮再傳入西方國度。周作人先生《羊肝餅》中說:“有壹件東西,是本國出產的,被運往外國經過四五百年之久,又運了回來,卻換了別壹個面貌了。這在壹切東西都是如此“說起來有點像”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意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