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壹句詩,“渭城多雨多塵,客舍青柳色。”勸君多飲酒,人無理由出西陽關。“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名作,可謂絕句,用音樂傳唱後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敦煌市西南70公裏的南湖鄉“古風灘”上。因位於玉門關南部,故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丁原時期,是河西“四縣二關”之壹。陽關作為西域門戶,也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在陽關設校尉統治,魏晉時在此設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逐漸被廢棄。在舊敦煌縣誌中,玉門關、陽關被稱為“兩關遺跡”,列為敦煌八景之壹。
如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壹處名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火臺遺址,矗立在敦敦山上,供後人憑吊。在山南,有壹望無際的沙灘,沙丘縱橫,有沙梁,沙梁之間是沙礫灘。當地人稱之為“古董海灘”。古色古香的海灘和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落著許多錢幣、武器、裝飾品、陶器碎片等古代遺物,分布很廣,可以隨意撿拾。所以當地人有“入古玩灘,不空手而歸”的說法。此外,這裏還遺留著壹些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強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註目。古色古香的海灘占地約數萬平方米,面積很大,文物豐富。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調查隊在對古玩灘40道沙梁進行調查後,發現了大量的板築遺址。經過挖掘和測量,這裏的房屋地基排列清晰整齊,附近有斷續而寬厚的城堡城墻,出土了大量遺物。從遺跡和文物的分布來看,這裏在古代是壹個非常繁華的地方。這壹發掘與《新唐書·地理》和敦煌遺書《沙洲圖經》記載的漢代陽關位置壹致。考古學家根據史料考證,認為現在的古色古香的沙灘就是古代陽關所在地。至於陽關何時、為何下葬,至今仍無考證。
陽關,壹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被歷代文人墨客傳唱。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壹直是蒼涼荒涼的。如今的陽關,早已不是王維那句“西天無故人離陽關”淒涼委婉的代名詞。陽關地區已經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站在高聳的碼頭山上,我可以遠遠地看到,綠樹成蔭,綠洲的美景盡收眼底。
玉門關
關明。漢武帝。西域進口玉石時,以此命名。漢朝是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所以位於甘肅敦煌西北的小房城。陽關和玉門關曾是漢代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軍事關隘和交通要道。說起玉門關,大家馬上會想到壹句家喻戶曉的唐詩,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在白雲之上,有孤城萬仞。何必橫笛怨柳,春風不過玉門關。”詩中悲壯蒼涼的意境,引發了我們對這座古老堡壘的向往。玉門關,俗稱小方城,位於敦煌市西北90公裏處。相傳西漢時期,西域和和田的美玉通過此關進入中原,故名。沿著215國道向西行駛,汽車可到達青海柴達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西藏拉薩。今天,妳去玉門關景區,可以欣賞到壹望無際的戈壁風光和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逼真的天然睡佛和戈壁沙漠植物。這些景色,藍天、沙漠、綠草,構成了壹幅浩瀚壯麗的神奇畫卷。提到玉門關,首先要說壹段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的文化和貿易交流日益繁榮。為保證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約公元前121-107年,漢武帝下令修建“兩關”,即陽關和玉門關。
關於漢玉門關的遺址,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唐宋時期的壹些古籍,如《廓誌》、《元和縣誌》等,被認為位於唐壽昌縣城西北(今敦煌市南湖鄉壽昌故城遺址)118處。敦煌遺書《沙州圖》、《沙州市地鏡》、《壽昌縣地》等,據信位於唐壽昌縣城北160處。本世紀以來,根據敦煌西北約80公裏處的小房城所寫的《玉門杜威》等漢簡,許多學者認為這座城就是漢代的玉門關。也有人認為,最早的玉門關位於敦煌東部,或在漢禹門縣(今玉門市金池鎮)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廣利伐大灣後移至敦煌西北。近年來,甘肅省博物館和敦煌博物館根據馬泉灣、敦煌等地烽火臺出土的漢簡,以及當地的地形和驛道位置,證明玉門關應位於林窯巷以東,玉門後關巷(馬泉灣)以西,似乎在馬泉灣遺址西南0.6km,潘曉芳以西11km。但關城遺址壹直沒有找到,或者說已經被破壞了。以上觀點雖有不同,但都認為漢代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漢末至今未變。敦煌長城沿線烽火臺出土的大量簡牘也證明了這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