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版本學·三

版本學·三

版本學·三

清末民國初年,隨著西方科學思想的傳入,近代圖書館在各地相繼建立,古籍也成為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模式的圖書館應從1903年建浙江圖書館開始,其後陸續建立起江南圖書館、京師圖書館等,這些館最早的基本藏書就是古籍。其中有些館就是以收藏古籍著稱的。如北京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以北京圖書館為例,其前身是初建於1910年的京師圖書館,它承繼了清代內閣大庫的藏書,珍善本頗富,既有宋元舊本,又有敦煌古寫本。後補進了國子監南學藏書,並經南北訪求,得南陵徐氏積學齋、歸安姚氏咫進齋藏書,館藏古籍日益豐富。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起,著名版本目錄學家徐森玉、趙萬裏等先後主持善本部工作,為搜求古籍,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建立起善本甲庫、乙庫。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善本入藏更加豐富,最早壹批就是 “趙城金藏”。建國之初,政務院 (即國務院) 公布了保護文物和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辦法,並付諸實施。同時,文化部文物局對各地圖書文物的調查、保護和收集工作也逐步進行。這壹工作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各地收藏家紛起向文物局和各級人民 *** 捐獻珍貴的圖書、文物,北京圖書館入藏古籍數量激增,質量優異,如周叔弢捐贈全部珍藏善本,凡七百余種,傅忠謨、翁之熹、潘氏寶禮堂、瞿氏鐵琴銅劍樓、張約園、邢之襄、劉少山、趙元方等捐贈的均為壹生精力所聚的宋元精本、名刊名抄。正是有了這些珍善本,才使北京圖書館與 “國家圖書館”這壹稱謂名實相符。

中國古籍特指1911年以前產生的圖書。清王朝的結束,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完結,作為那個時代產物的中國古籍,就只有再發現,而不會再產生。從這些古籍由藏書樓轉入圖書館起,圖書館古籍工作也就逐漸開展起來,其內容主要是對古籍進行鑒定、著錄、分類、典藏並提供閱覽,這其中就包括了版本目錄學的內容。為了揭示館藏,編出本館的古籍書目或善本書目就成為當務之急。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即“文革”爆發前),陸續出現了反映各館收藏的善本書目和古籍書目,代表了當時版本學的研究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著錄古籍,在著錄項目、內容、次序、格式甚至用語等都有規定,但其成果,即版本目錄,則大多數只是形式劃壹,質量則參差不齊。於版本目錄功力深厚者,該館的目錄質量就高些,如《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又稱“善本甲目”)、《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等,反之,則多有未當之處。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對前人版本目錄缺乏檢驗卻仍沿用前人的經驗、各家各館之間缺乏交流、版本實踐過程中缺乏總結等。

除各館書目外,還有壹些頗有價值的版本目錄出版:

(1)《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作者孫殿起在北京設通學齋書店,經營古籍販賣事業歷數十年之久,他將目睹手經的書冊逐壹進行詳細記錄。由於所錄基本上是清代以來的著作,其作用相當於《四庫全書總目》的續編。目中所錄,壹般地包括書名、卷數、作者的姓名、籍貫、刻版的年代等項目,如果卷數和版刻有異同,作者姓氏需要考訂以及書籍內容有待說明的也偶有備註。

(2)《中國叢書綜錄》。1959年,上海圖書館將全國四十壹個大型圖書館所藏古籍叢書編成《中國叢書綜錄》出版。這部《綜錄》吸收了舊時代各種匯刻書目和叢書目錄的長處並有所發展。全書***分成三巨冊:第壹冊為反映叢書書名的《總目分類目錄》,收叢書計2797種,以其所訂分類表分類。每項下列叢書名 (包括異名)、編纂者時代和姓氏、版本、子目書名及著者時代和姓氏、版本。末附《全國主要圖書館收藏情況表》。第二冊為叢書的 《子目分類目錄》。第三冊為叢書的《子目書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有了這部《綜錄》,舊時代各種叢書目錄基本上可以置之不顧了。

這壹時期,較有影響的版本學家有張元濟、傅增湘、趙萬裏、王重民等。

張元濟(1868—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後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並積極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受到 “革職永不敘用”的處分。從1903年起,他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理、董事長等職,直到逝世。他認為整理文獻,非有豐富的善本書不可,便十分重視圖書館的建設,積極搜購善本書,並構築了東方圖書館,又別辟專室,以珍藏宋元明舊刊和抄校本,名為涵芬樓。截至1932年九壹八事變前夕,東方圖書館藏書已達五十余萬冊,藏書之富居全國之冠。他在擁有這樣豐富圖書的環境中,開始了整理文獻的工作,從1916年影印《涵芬樓秘籍》開始,連續輯印了《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道藏》、《續道藏》、《道藏舉要》、《學津討原》、選《影宛委別藏》、《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宋元明善本叢書》、《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大部頭圖書。除《學津討原》據清張氏刻本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據文淵閣影印外,其余諸種版本,都是由他親自別擇、校定、整理付印的。凡經張氏校勘過的古籍,壹般都有題跋,從書的內容、篇卷、版式、行款、刻工、諱字、前後序跋、文字異同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簡要的考證和比較。

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別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藏園老人等,四川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選庶吉士。五四運動後,專心從事收藏圖書和校勘圖書的工作,所著主要有《雙鑒樓善本書目》、《宋代蜀文集要》、《藏園群書經眼錄》、《清代典試考略》等。他每得壹書,就撰寫題跋壹篇,每見壹善本,也寫壹書錄,辨版本之異同,校字句之訛誤,窮搜宋代刻工姓名、避諱等資料,以資鑒別版本之佐證。《藏園群書經眼錄》十九卷,著錄了他三十多年訪書、購書、讀書過程中所見各公私藏書之精品,***收錄善本四千五百余種。由於這部版本目錄在當時具有壹定的影響,也就成為檢驗當時版本學水平的主要著作。

趙萬裏(1905—1980),字斐雲,浙江海寧人,早年肄業於南京東南大學中文系,1925年任教於清華大學,擔任國學研究所王國維先生的助教,並進行詩詞、戲曲和版本目錄學的研究工作。1928年至1948年,歷任北平圖書館善本考訂組組長、中文采訪委員會委員、采訪組組長、善本部主任等職。建國後,在北京圖書館任研究員、善本特藏部主任。他在江、浙、閩、粵等地收集了不少宋元舊本和明清罕見善本。由於他見多識廣、功力深厚,於版本目錄有很高的造詣,他編輯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和《中國版刻圖錄》,出版後得到了中外學者的極大重視和高度評價。

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河北高陽人,自192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後,即任職於京師圖書館,專攻目錄學。1934年由北平圖書館派往法國國家圖書館作交換館員,後來又轉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整理該館所藏中文善本圖書。1947年回國後,任北京圖書館研究部主任,兼在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曾短期代理北京圖書館館長職務,1957年起,壹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任教。他的目錄學研究成就斐然,《中國善本書提要》則體現了其版本目錄的造詣。1939年至1949年,他先後為美國國會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宋、元、明刻本及校抄本撰寫提要,總計四千四百余篇(包括補遺),匯成此書。書中所錄,凡《四庫全書總目》已有提要者即不再編寫,惟於所缺略者補充之、錯誤者釐正之,更側重於著錄圖書版刻或文字增刪的學術價值,詳錄每書行格、版心尺寸、卷端題名、刻工名氏、序跋簡目等,更便於檢核。其著力處在考訂著者爵裏生平、編刊始末及與它本編次的同異,就事論事,信筆為錄。介紹特定藏書版本狀況,固屬功力之作,用於同書版本檢索,卻嫌特征揭示不足。

相對於大量的版本目錄來說,這壹時期有關版本學的專著不夠豐富,主要有錢基博《版本通義》、孫毓修《中國雕版源流考》、陳國慶《古籍版本淺說》、毛春翔《古籍版本常談》,從整體來說,缺乏突破性的成就。“文革”期間,像版本目錄學這樣的傳統學術研究已不可能進行,版本學研究壹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