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是古籍《管子》裏記載的壹篇文章,見於《管子》第五篇。
《管子》是壹部記錄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的書籍。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劉向編定《管子》時***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
管仲(公元前723年-約公元前645年) 漢族,名夷吾,字仲,又稱敬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壹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壹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 齊語》,另有《管子》壹書傳世。 立國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譯文
凡是營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須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於幹旱,以便保證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於水潦,以節省溝堤的修築。要依靠天然資源,要憑借地勢之利。所以,城郭的構築,不必拘泥於合乎方圓的規矩;道路的鋪設,也不必拘泥於平直的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