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百家姓有姓奢的嗎

百家姓有姓奢的嗎

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彜族名舍茲,又名樸婁奢恒。元末明初人,中國古代傑出的彜族女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地方民族團結和國家統壹建立了豐功偉績的巾幗英雄。元末明初人,出生於四川永寧,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彜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是彜族土司、貴州宣慰使隴贊·藹翠之妻,婚後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藹翠病逝,因兒子年幼,年僅23歲的奢香承擔起重任,攝理了貴州宣慰使壹職。奢香攝理貴州宣慰使職後,築道路,設驛站,溝通了內地與西南邊陲的交通,鞏固了邊疆政權,促進了水西及貴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年三十八歲。朱元璋特遣專使吊祭奢香,同時敕建陵園、祠堂於洗馬塘畔。[1]

中文名

奢香夫人

出生日期

公元1358年

出生地

四川永寧

逝世日期

公元1396年

別名

奢香,舍茲,樸婁奢恒

國籍

中國(明朝)

職業

政治家

民族

彜族

主要成就

開驛路

改良彜族文字

引進文化

兒子

阿期隴弟

父親

扯勒君亨奢氏

丈夫

隴贊·藹翠

收起

人物生平

聞名水西

貴州宣慰府

元末川南彜族土司(今存四川古藺奢王府遺址)彜族部落的公主奢香,自幼聰明能幹,好學深思,1375年(明洪武八年),奢香與貴州宣慰使、水西彜族默部首領隴贊·靄翠結婚,時年十七歲,人稱奢香夫人。隴贊·藹翠的祖先從陜西南下入蜀,後由蜀入滇,傳至隴贊·靄翠時,正是元明朝交替時期。早在宋朝末年,靄翠家族以鴨池河為界,分貴州為水東、水西兩部分。隴贊·靄翠家族世居大方,稱為水西家。奢香婚後成為靄翠的賢內助,經常輔佐丈夫處理宣慰司的政事。在與丈夫***同生活的過程中,奢香逐步增長了攝政理事的政治才能,以賢能聞名水西各部,受到族人愛戴,被尊稱為“苴慕”(君長)。[2]

支持明軍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隴贊·藹翠因病去世,奢香代替年幼的兒子,世襲了貴州宣慰使職。奢香攝政後,值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等從四川、湖南出兵,經貴州入雲南,以討伐元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的殘余勢力。盤踞於雲南的元蒙勢力正暗中與烏撒(今威寧)、芒部(今雲南鎮雄)等地的土酋勾結,於黔西北境內屯兵,企圖阻止明軍入滇。奢香審時度勢,積極獻糧通道,支持明軍。還憑借宗族關系,親赴烏撒、芒部,對諸土酋闡明形勢,勸說開導。使明軍得以順利進拔雲南,促進了祖國的統壹。[2]

忍辱負重

奢香雕像

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明廷派駐貴州的都指揮馬曄,出於民族的偏見,視奢香為“鬼方蠻女”,對她攝貴州宣慰使職忌恨不滿;馬曄在役使官兵開置普定驛時,驕縱蠻橫,大肆殺戮彜族人民,並強迫奢香交納賦稅。貴州正遭大旱,糧食無收,人民生活極端困苦,賦稅無從征集。奢香多次行文陳訴,而馬曄卻借機將奢香抓到貴陽,指令壯士裸露奢香的身體,鞭笞奢香的背部,企圖激怒彜族兵釁。奢香屬下四十八部頭人,早已恨透馬曄,得知奢香受辱,更加憤怒,即帶領兵丁聚集。戰事壹觸即發,奢香深明大義向屬下表明不願造反的態度,當眾揭露了馬曄逼反的用心,從而避免了壹場殃及貴州各族人民的戰禍。同年,奢香經貴州宣慰副使宋欽之妻劉淑貞的引薦,走訴京師,向朱元璋面陳馬曄逼反的真象。朱元璋欲除馬曄,便問奢香“以何報答”,奢香回稟:“願令子孫世世不敢生事”。並即表示“願意刊山鑿險、開置驛道”。朱元璋大喜,封奢香為“順德夫人”,賞賜金銀和絲織品等物,並將馬曄召回京都治罪。奢香回到貴州,屬下無不感服朝廷的威德。[1][2][3]

開辟驛道

回到貴州後,奢香親率各部落開置以偏橋(今施秉縣境)為中心的兩條驛道。壹條向西,經貴陽,過烏撒,達烏蒙(今雲南昭通);壹條向北,經草塘(今甕安縣境)到容山(今湄潭縣境)。置龍場、陸廣、谷裏、水西、奢香、金雞、閣鴉、歸化、畢節等九個驛站於貴州境內。驛道縱橫貴州,打開了與川、滇、湘的通道,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穩定了西南的政治局面,確定了與明王朝的臣屬關系。朱元璋說:“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2][4]

傳播文化

開置驛道後,奢香多次到金陵,通過朝覲、稟呈政務、輸賦、進貢地方物產和馬匹等活動,使貴州和明王朝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起來。通過廣泛地接觸漢族地區文化,奢香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決心親身倡導文明。奢香攝職期間,向外廣聘漢儒,多方接納文人學士,興辦宣慰司學培養各族子弟;招來能工巧匠,傳授先進的耕織技術,開置農田,發展生產;倡導彜漢融和,安居樂業。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奢香將長大成人的獨子阿期隴弟送入京師太學讀書,明太祖朱元璋特下詔告訴國子監官,善為訓教阿期隴弟,不要辜負遠來求學的人。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阿期隴弟學成而歸,朱元璋賜予三品朝服並襲衣、金帶等,並欽賜姓“安”,漢名叫“安的”。同年十月,奢香派遣子媳奢助,以及把事頭目允則隴,帶上水西名馬60匹入朝謝恩。經過奢香的勤政治理,苦心經營,使水西地區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相處,經濟發展,文明氣象日昌。[1][2]

主要成就

維護統壹

歸順明朝是奢香對水西的壹大貢獻。時明朝已統壹了大半個中國,就剩下了西南地區。可當時西南地區的統領和所謂的智者們還想與明軍負隅頑抗從而保住家園。只有奢香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時候如與明軍相抗衡無異於與卵擊石,最好的辦法只能是接受朝廷的安撫,走歸順這條路線,這樣才能保壹方平安,從而走上發展道路。她的這壹想法開始遭到強烈的反對,在她的力主與勸說下,永寧、水西歸順了明朝;使得永寧和水西的子民則免除了這無謂的犧牲。這壹貢獻除顯示了她高瞻遠矚的眼光之外,還包含著她對漢文化孔孟仁愛思想的吸取和運用。孔孟思想宣揚大愛,故而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間,她選擇了歸順明朝,挽救了水西。

開路設驛

奢香當政時,組織領導貴州境內各族人民鑿山開道、修建驛路,下令“各部落劈山開道,遇水架橋,壹直把道路從水東修到烏蒙、客山,貫通貴州宣藯府全境。”她規定“凡參與者,配給糧食,免除全家賦稅,修橋修路的支付銀兩全由貴州宣慰府支付。”這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道路的開鑿把雲、貴、湘、川、桂幾省分管地域聯系起來,將境內的驛路納入全國的驛路網絡,溝通了貴州周圍四省,打通了交通的大動脈;在水西彜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都是史無前例的創舉,為水西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這也是她對水西的突出的貢獻。

發展農業

為了發展水西的農業,奢香做了壹系列的改革和引進。對於農業的改革,她采取了亦兵亦民的政策。農忙時,兵即是民;閑暇或戰爭時,民亦是兵,這樣兩方面都不耽誤,保證了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同時她還人去漢家請耕作好手,來幫助彜家子民改進耕作方法。

貿易建設

水西地處偏僻,地勢險要,道路不通,與外界不相往來,導致水西的鹽極其昂貴(兩匹馬換壹斤鹽),老百姓吃鹽困難。奢香看到了這壹問題的根源所在,於是采取了保護商人的措施,用殺壹儆百的方法保護了自由貿易,解決了老百姓吃鹽的問題。

改革彜文

奢香夫人對彜族文字的使用與傳播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她把彜族文字從神秘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傳統禁忌的堅冰,使彜文成規模地出現在金石等載體上。彜文的使用範圍也逐漸擴大,從傳統的傳經記史的功用,擴大到記賬、契約、記錄歌謠、書信往來等日常生活中。其影響不單在當時的貴州宣慰司轄地,還輻射到周邊的彜區,如烏撒地區(今貴州威寧、赫章壹帶)、四川的永寧宣撫司地區(今古藺、敘永壹帶)、雲南的烏蒙(今昭通市)、閟畔(今東川、會澤壹帶)、磨彌(今宣威、沾益壹帶)等地區。

傳播儒學

奢香夫人早年就酷愛讀書,尤其是漢書。在漢學中她吸取了不少養分,從中也認識到了漢學重要性,為此她想要開辦漢學,她認為:“漢家孔孟文化,能修德潤身,進而化育天下,布澤萬民。”當政後,奢香夫人在貴州宣慰使司地置儒學,設教授。為了學習和引進漢族文化,加強和促進彜漢文化交流,奢香夫人帶頭遣子弟到京師入太學。在奢香夫人的帶動和影響下,烏撒、烏蒙、芒布、永寧地區各土司先後送子弟進京入學。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朱元璋贊道:“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

黃宅中有詩評論道:“女官恰英舉,萬裏朝天字。參政禮賢儒,心折書壹紙。”

程恩澤在《水西懷古》中作出如下評論:“奢香辱,遭裸撻,銀刀健兒怒植發,欲擒馬督碎其骨,…飛書詔香香乃來,啼裝印面東風哀。…馬督伏誅宣慰歸,宮袍珠珥相追飛。…古來英雄貴見機,成大功者忍詬譏。”

吳嵩梁在《明順德夫人奢香墓》壹詩中敘述了奢香不遠萬裏,上京師告馬煜的情形,贊揚她深明大義,對國家和人民忠誠負責,對西南的開發和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余上泗在《蠻洞竹枝詞》中描述了水西彜族對奢香爭取和平、引進禮樂的懷念:“風煙濟火舊巖疆,禮樂千村變卉棠。際得承平遺事遠,部人猶自說奢香。”

田雯在《奢香論》對奢香作出高度評價:“壹乘間而遠奔,壹聞召而即至;先機之智,應變之勇,丈夫之所不能,而謂遐方女子能之乎?觀其置驛通道,則又功過唐蒙矣。”

史書評價

清代《敬業堂詩集》卷三《水西行》贊曰:“淵源請自先朝始。洪武初年禍亂平,遠略傖荒來越雟。是時奢香壹巾幗,躍馬金陵謁天子。承恩歸去立奇功,壹諾西南九驛通。卻笑五丁開不到,亂山高下隔蠶叢。二百餘年太平業,世世分藩比臣妾。”

清代《懷清堂集》卷七中有《黔陽絕句》:“依稀九驛認龍場,烏撒平開蜀道長。莫怪西溪水嗚咽,至今婦女說奢香。”

綜合評價

奢香夫人是彜族著名女政治家,作為壹個民族頭人,在國家加強西南地區統治的形勢下,為貴州建省創造了必要條件,客觀上維護和促進了祖國統壹。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水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鞏固了西南邊疆,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她改良本民族文化、學習漢文化的舉措,促進了彜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從彜文古籍和彜族學者著述、漢文史誌,以及明清大量漢文詩文作品中關於奢香的記載和評論可以看出,史學家、文學家乃至於普通百姓對奢香都持肯定與贊揚的態度。這些封建漢族士大夫們被她的盡忠職守和機智勇敢折服,修築驛路和引進漢文化所帶來的風俗理念上的改進也成為水西各族人民懷念她的重要原因。奢香的壹生雖然短暫,但她為國為民的精神卻永載青史,值得後人永世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