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麽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裏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壹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壹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壹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2. 古文:孔子論"孝" 翻譯 急~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麽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裏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壹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壹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壹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
3.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擴展資料: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
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壹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壹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百度百科-論語
4.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只有《論語》吧!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壹般用於表。
5. 孟懿子問孝全文翻譯翻譯: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行孝之道。孔子說:“不要違背於禮。”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於禮’。”樊遲說:“這是什麽意思啊?”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應當以禮奉事;去世後,要以禮安葬,以禮祭祀。”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魯國大夫仲孫何忌,小孔子二十歲。無違:不違於禮。葬:葬,此字從死,在艹中。
出自:《論語·為政》
擴展資料
《論語·為政》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壹步闡述。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壹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壹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人物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6. 孔子家語·六本 古文翻譯孔子家語·六本 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後為君子也。
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②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
是故反本修邇③,君子之道也。” 註釋 ①行己:立身處世。
本:根本。②嗣:子孫,這裏指選定繼位之君。
③反本修邇: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譯文 孔子說:“立身行事有六個根本,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立身有仁義,孝道是根本;舉辦喪事有禮節,哀痛是根本;交戰布陣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國家有條理,農業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則,選定繼位人是根本;創造財富有時機,肯下力氣是根本。根本不鞏固,就不能很好地從事農桑;不能讓親戚高興,就不要進行人事交往;辦事不能有始有終,就不要經營多種產業;道聽途說的話,就不要多說;不能讓近處安定,就不要去安定遠方。
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從近處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徑。” 原文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湯武以諤諤①而昌,桀紂以唯唯②而亡。君無爭③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
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註釋 ①諤諤:直言進諫的樣子。②唯唯:恭敬順從的應答聲。
③爭:通“諍”,直言勸諫。譯文 孔子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諫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救。’這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
原文 孔子在齊,舍於外館,景公造①焉。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廟災。”
景公覆問:“災何王之廟也?”孔子曰:“此必厘②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③雲:‘皇皇上天,其命不忒④。
’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夫厘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⑤也。
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以是占⑥之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 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⑦乎?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
俄頃,左右報曰:“所災者,厘王廟也。” 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
註釋 ①造:造訪,訪問。②厘王:東周國君,周莊王之子,名胡。
③《詩》:此詩已佚,今本《詩經》無。舊註:“此逸詩也。
皇皇,美貌也。忒,差也。”
④忒:變更,差錯。⑤振:救。
⑥占:預測,推測。⑦殄:斷絕,滅絕。
譯文 孔子在齊國,住在旅館裏,齊景公到旅館來看他。賓主剛互致問候,景公身邊的人就報告說:“周國的使者剛到,說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
景公追問:“哪個君王的廟被燒了?”孔子說:“這壹定是厘王的廟。”景公問:“怎麽知道的呢?” 孔子說:“《詩經》說:‘偉大的上天啊,它所給予的不會有差錯。
上天降下的好事,壹定回報給有美德的人,災禍也是如此。厘王改變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華麗的裝飾,宮室高聳,車馬奢侈,而無可救藥。
所以上天把災禍降在他的廟上。我以此作了這樣的推測。”
景公說:“上天為什麽不降禍到他的身上,而要懲罰他的宗廟呢?” 孔子說:“大概是因為文王和武王的緣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後代不是滅絕了嗎?所以降災到他的廟上來彰顯他的過錯。”
壹小會兒,有人報告:“受災的是厘王的廟。” 景公吃驚地站起來,再次向孔子行禮說:“好啊!聖人的智慧,超過壹般人太多了。”
評析 這篇也是由諸多篇章組成,先擇其要者介紹。“行己有六本”章,指立身、喪紀、戰陣、治政、居國、生財六個方面都要立本。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是流傳甚廣的兩句話。本章也是講諫諍的。
“孔子在齊”章,孔子根據“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的格言,推斷出周厘王廟的火災。事情雖屬巧合,對奢侈者也有警戒作用。
7. 孔子古文翻譯翻譯如下:
孔子認為,顏回、子貢、子路都有他們過人之處,而且這些長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他孔子所趕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於不善於守中,不善於掌握恰當的分寸,因而都未能盡善盡美。他自己則兼有眾人之長,而又能無過與不及,因此,雖然在具體方面不及諸人,卻有綜合優勢。
原文:《淮南子·人間》篇記載說: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於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壹道,丘弗為也。”
擴展資料:
出自《淮南子》,作者為淮南王劉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壹部哲學著作。內容原分為內中外篇,現僅存內篇21篇。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壹般認為它是雜家著作。書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學史料和神話寓言故事,也記載了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內容比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