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東京開封府藤府尹——首都市長 (正省級)
東京開封府是北宋首都,開封府尹是從三品的高官。相當於今天直轄市北京的市長。宋代開封府尹位置極為重要,壹般儲君繼位前都要擔任這個位子歷練壹下。
3、大名府尹王太守——省級市(直轄市)市長 (正省級)
北宋四京地位相當,三京府尹等同於首都開封府尹,也是從三品的高官。如果將州按其職能對應為現在地市壹級的話,大名府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省級直轄市(如上海,天津等),所以王太守的級別高於壹般知府、知州。宋史上也有:“政和三年,資政殿大學士鄧洵武言:河南、應天、大名府號陪京,乞依開封制,正尹、少之名。從之”,可見大名府的地位等同於東京開封府。宋代,大名府尹可以兼北京留守司公事,但水滸上,大名府尹王太守沒有這個兼職,梁中書的留守司應該是中央特派的、地位要高於大名府尹。
4、知府,東平府知府陳文昭等——副省級市市長還有青州知府慕容彥達、高唐州知府高廉、江州知府蔡德章、濟州府知府張叔夜等(查宋史地理誌,青州、江洲、濟州是州而不是府,高唐州宋代實際上叫做博州,也是個州不是府)。宋代在重要的地區設府,府的地位高於壹般的州,所以以州為地市壹級,府應該算副省級行政級別。府的最高長官知府應相當於副省級市的市長。知府低於北、西、南三京和東京開封府尹,但高於知州,壹般由相當於正五品官以上的京官擔任。超過二品的京官被下放到地方就不叫知府了,而叫做“判某某府”。
5、知州,泰安州知州——地級市市長按照州的職能,應該等同於現在的地市壹級的行政級別。但施大爺恐怕也未必弄得清知府與知州的區別。水滸上出現的州壹級的地方官幾乎均為知府,只有74回燕青去泰安州參加相撲比賽的時候,出現過壹個無名的泰安州知州。宋史上有州刺史壹職,為從五品,知州應相當於刺史,壹般由從五品京官擔任。
6、通判黃文炳——副市長通判為知府、知州的副手,所以對應為副市長。舉報宋江的反詩給蔡九知府的黃文炳就是卸任的通判。通判壹般由從六品京官中委派。
無論知府、知州還是通判,理論上都算是臨時性的差遣,不是常設官職。擔任知府、知州和通判的官員的具體行政級別,是由他們的寄祿官或散官階反映出來。上面所說的正五品知府、從五品知州、從六品通判只是個大致情形。作為臨時性差遣的知府、知州、通判等,並沒有確定的品秩。比方說,知州可以是低為七品,也可以高為三品。舉個例子,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貶官後起復以正七品的朝奉郎知登州,而在哲宗元佑四年(1089),蘇東坡則以正三品的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7、知縣, 鄆城縣知縣時文彬——縣長宋代的縣按人口多少分為赤縣(京城內,好比現在直轄市下面的區),畿縣(京城外,好比現在直轄市下面的縣),望縣(四千戶以上),緊縣(三千戶以上),上縣(二千戶以上),中縣(千戶以上),中下縣(千戶到五百戶),下縣(五百戶以下)。從轄地大小上來看,同現在的縣差不多(宋史地理誌,宣和四年,全國***有1234個縣,基本數量上與現在相應行政區域的縣數相當)。查宋史,東京的赤縣縣令為正七品,另外三京的赤縣縣令和所有畿縣縣令為正八品,其余縣令均為從八品。不過縣令與州刺史壹樣都是虛職,真正執掌縣政大權的是中央委派的知縣。
與知府、知州類似,知縣也是個臨時性差遣,若京官知某縣,其品秩也未必壹定是從八品,根據其寄祿官可以高也可以低。比方說包青天包拯,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中進士後的第壹個官職是“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大理評事是正八品的寄祿官,要高於建昌(今江西永修)縣令的從八品。
雖然壹般知縣在宋代只是個八品左右的小官,不過我們還是根據其職能和所轄區域對應為今天的縣長(正處級)壹職。
8、都管——秘書梁中書派楊誌往東京押運生辰綱時,派了個謝都管,相當於梁中書的秘書,考慮到梁中書的級別比較高,謝都管可能至少是個副處級。
9、押司宋江——鄆城縣政府正科級幹部押司主要從事縣府的文書工作,是吏途。低於副縣級的縣丞、縣尉、主簿。但看縣長時文彬對宋江比較倚重而且交好,並且在地方上呼風喚雨,宋江的職位在鄆城縣政府裏面也不會太低。以縣為處級,宋押司為壹個正科級縣府幹部還是比較合理的。
10、保正晁蓋——村長 (相當於排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