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和宗教史上有影響的人物。老子是人,但他是神,是道教的領袖。群眾都尊稱老君。老子有壹個從人到神的歷史演變。到了唐朝,我被封為“太上皇軒轅”並不突然,蓋早就被封為“太上皇軒轅”了。從司馬遷的角度來說,“蓋老子六十多歲,或者說二百多歲,以修佛養命。”說明西漢時期就已經流傳老子是活了幾百年的活神仙。東漢邊韶寫的《老子》碑文說:“老子由自然而生”,還說:“老子從混沌元氣中分離出來,始於三光”。後漢時期,老子被徹底神化,成為神和領袖。於是漢桓帝在宮中制作了黃老寶塔殿,將黃老與寶塔並列,前者為道教之首,後者為佛教之首。這裏所謂的“黃老”,指的就是老子。於是,漢帝顏夕八年(公元165年),常侍左官被殺,到古縣祭祀老子。顏夕九年(166),桓帝在龍宮拜見老子。可見老子此時已經成為了壹個神聖的領袖。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道觀。陸毅的太清宮建於漢顏夕八年,老君臺建於初唐。香火經久不衰,老子被群眾尊稱為太上老君。
老子留下的五千字《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壹大瑰寶——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壹部傑作。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軍事學、美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無為主義理論、壹物二項轉化速率的辯證理論、博大精深的“天人合壹”哲學,影響了中國人2500年的思想和行為。作為壹種文化基因,滲透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它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文化觀念。《道德經》不僅影響了自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也引起了西方思想家的關註,成為世界哲學瑰寶之壹。自古以來就有3000多位評論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如今全球“老子”熱,老學研究空前高漲。近年來,國際老子學術研討會在各地舉行。1993年,德國召開老子國際研討會;1994年,陸毅召開老子國際研討會;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Xi安召開了道教文化國際研討會。如此頻繁的研究老年人的國際活動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把老年人研究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壹方面,老子思想因為對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進行了系統的概括和總結,而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另壹方面,老子在繼承的基礎上,開辟了文化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建立了以道為本體論的哲學體系,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哲學基礎。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對現代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指出形而上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據,建立了以道為核心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體系,包括體論、辯證方法、認識論和人生哲學。老子的本體論思維和方法論思維使“道”真正成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動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老子哲學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先秦道家、漢代道家、魏晉玄學、隋唐佛教、宋明理學,以及對道、德、有、虛無、動、靜、無極等範疇的引入。由於老子思想是壹個概念豐富的思想體系,對自然、社會、人有許多深入而準確的見解,因而獲得了壹些特殊的理論品質,包含了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的思想體系。因此,現代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發展仍然需要借鑒老子的哲學。老子的智慧對於解決現代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具有指導意義。他提出了作為人生價值之根和基礎的“道”的範疇。老子的“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也是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形而上的“道”落實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中,就成為人類的壹種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要服從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系中,老子提出了“不爭”的原則,主張通過挫折來解決爭端,同甘共苦,反對爭名奪利,從而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在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長命之道,長眼界”。老子的思想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為人類當前和未來的文化和生活提供了積極的智慧。我們應該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開辟和諧世界,創造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