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遠祖希慕遮[希慕遮,相傳為彜族始祖。]是伏羲最小的兒子,所以太陽歷與伏羲歷有直接的關聯。
壹月三十六天
壹年五季 壹季兩月 壹***三百六十天,
余下五~六天為年日 每月對等。
眾所周知,在中華古代發生的偉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畫八卦、刻書契,確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先河,自此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福綿萬代,源遠流長。
中國彜族的父子連名譜
伏羲的最後壹個“羲”字就是彜族始祖“希姆遮”的第壹個“希”字。這樣壹來,伏羲就與希姆遮及其後世連續起來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竇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軌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親。
有的同誌或許會問,那麽,為什麽我們過去的彜族父子連名譜書沒有把伏羲聯上呢?
對此,我在彜文古籍《西南彜誌》裏找到答案,此書說:“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這就是說,伏羲有九個兒子,分為九支。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個兒子之壹,他就是中華民族中彜族這壹支系的始祖。
有人又會問,希姆遮的“希”字與伏羲的“羲”之不是同壹個字,怎麽能聯上來?我認為這個問題就很簡單了。大家知道,過去,漢文翻譯彜語是以音記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壹定同。比如,彜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漢書》裏就以音記字為“孟哲”,彜族自稱為“尼”,《漢書》記載為“夷”,這完全沒有什麽奇怪的。關於“希姆遮”遷徙之事,《漢書》記載為“孟哲(姆遮)毛牦繳外入邛之鹵。”古代天水是蜀之轄地,蜀地中的成都壹帶又稱之為鹵,也就是說,希姆遮從甘肅天水翻過秦嶺來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時代的第壹位彜族君長,他主政時已有“君臣師”的政權組織架構,君臣師有徽號,君為“鶴”,管理者丞相為“杜鵑鳥”,彜文化代表畢藦為“鷹”。有文字和十月太陽歷的應用,訂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禮儀,組織了莊重的祭祀活動。了解這段歷史後,彜漢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據。彜族、漢族都是伏羲的子孫,彜族的族源最早起源於甘肅天水壹帶以伏羲為代表的黃河文明,希姆遮遷入蜀地後,發展在長江上遊及金沙江壹帶,屬於長江文明。
翻譯的天文歷法書有兩部,壹部叫《吐魯竇吉》,意譯為“宇宙生化”;另壹部叫《吐魯歷洱數》,意譯為“宇宙人文論。”“宇宙生化”這部天文歷法書是繼承先天八卦的。這部書裏有兩幅圖,壹幅《洛書》,另壹幅是《河圖》,彜文記的《洛書》為“龍書”,《河圖》為“聯姻”。
“龍書”是推十月太陽歷的天文歷法書;“聯姻”是推十二月歷的歷法書。“龍書”是以北極星為座標,九黃星遠行,六氣變通,三生人道,是以三、六、九為理數推十月太陽歷的天文歷法書。“聯姻”是以二、四、八為理數推十二月歷的天文歷法書。“龍書”能把陰陽、八卦、天幹、地支、五行像鎖鏈壹樣用彜文表述清楚,彜族的天文歷法書把伏羲先天八卦完整地繼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