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藥材中,附子被譽為“百草之王”、“萬靈草”。古人認為附子具有通經活絡、溫煦經血、祛風祛濕、醒腦提神的功效。古籍《本草綱目》中記載,附子可以治療各種病癥,如風寒感冒、肺病咳嗽、中風癱瘓等。在古代,常用附子來制藥,制成丸、散、酒等劑型,成為人們治病的重要藥材之壹。
早在戰國時期,附子就已經被用於醫療,被譽為“藥中之冠”。《傷寒雜病論》中就有對附子的詳細說明和應用經驗。到了唐代,唐朝的李時中成為了附子的重要研究者和使用者,他開創了附子藥用的新紀元。在宋代,附子又被應用於治療風濕、腰酸腿軟等病癥,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現在,附子在中藥領域中仍然很有價值,不僅是中藥制劑中不可少的成分,也成為現代醫學中不可替代的藥物之壹。
附子雖然在醫療上有很大的功效,但是其毒性也十分強烈。因此,在使用附子時需要特別謹慎。附子中所含的毒性成分(如蟬硝、馬錢子堿等)會對人體造成明顯的神經系統損害,嚴重甚至會危及生命。因此,使用附子時必須註意用量、用法,並嚴格遵守醫生的指示。同時,在購買附子時也要選擇正規渠道,以免購得質量不佳的假冒偽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