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的許多大廟都反映了印度的宇宙論和神話主題,建造這些廟宇是為了提供禮拜的場所,使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確信通過禮拜能夠與濕婆或這個領域中的其他卓越神祇成為壹體,從而獲得永生。例如,吳哥窟或許是最宏偉而且肯定是所有吳哥廟宇群中最著名的寺院,它就是蘇耶跋摩二世王在12世紀作為壹座巨大的陵廟而建造的,他的遺體安放其中,透過禮拜毗濕奴神而使他象征性地得到永生。
在古城滅亡和現代時期開始的4個多世紀中(即從15世紀初期至19世紀末期),人們對吳哥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吳哥窟,這處由小乘佛教僧侶接管並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跡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朝聖地之壹。在此期間許多來到柬埔寨的早期歐洲旅遊者對這個「消失」的城市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後(1863),整個吳哥遺址成為熱心的學者們關註的焦點。他們最初是獨立研究,後來得到請註意文明用語資助的遠東法國學校支持,壹批有才能和獻身精神的法國考古學家及語言學家開始了壹項全面研究計畫,逐漸積累了目前掌握的關於吳哥古城歷史,並揭露及引導它的生活的迷人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識。考古學家們還堅持了壹項艱巨的重建計畫,使古代廟宇群、貯水池和運河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它們原來的宏偉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