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草木染料的歷史起源傳說和現狀

草木染料的歷史起源傳說和現狀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復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壹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種及數量上都達到了壹定的規模,並設置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秦漢時,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獨特的風格。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計704種。

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皂鬥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

草木染也稱植物染色。由於天然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對於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而言,染色方法主要有無媒染,先染後媒,先媒後染,同媒染色等。最佳染色工藝應該依據染料性質來定。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先是“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然後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裏,浸的時間是“熱時壹宿,冷時兩宿”。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壹點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沈澱以後“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藍靛成矣”。用於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並使發酵,把靛藍換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於堿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已與現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壹致。

在當今簡便的化學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時期,傳統的“草木染”的方法並未被人忘記,說到草木染料,也許會使我們想到從古至今代代傳承的染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