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譯文
壽春縣人茍泰有個三歲的兒子,遇到賊,孩子丟失了,幾年都不知他在哪裏。後來在同縣的趙奉伯家裏出現,茍泰遞訴狀告到官府。他們兩個人都說那個孩子是自己的兒子,而且都有鄰居作證,郡縣的官員不能判奪這件案子。
李崇說:“這個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他將兩個父親和兒子分別安置,讓他們獨處幾十天,然後讓人告訴那兩個父親說:“您的兒子生病,已經突然死了。現在接到命令,您的行動禁止解除了,回去準備喪事吧。”
茍泰聽到後嚎啕大哭,悲傷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嘆就完了,並沒有特別哀傷的樣子。李崇了解了實情,就把兒子還給茍泰,指責奉伯欺詐。
二、原文
壽春縣人茍泰有子三歲,遇賊亡失,數年不知所在。後見在同縣人趙奉伯家,泰以狀告。各言己子,並有鄰證,郡縣不能斷。(李)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與兒各在別處。
禁經數旬,然後遣人知之,曰:“君兒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茍泰聞即號,悲不自勝;奉伯咨嗟而已,殊無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兒還泰,詰奉伯詐狀。
三、出處
《太平禦覽》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太平禦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該書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
《太平禦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壹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禦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引用古書壹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二、作品賞析
該書纂集宏富﹐所引用五代以前的文獻﹑古籍﹐十之八九今已失傳。後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看不到原書﹐還可以從這部書裏尋找斷篇殘簡。
由於《禦覽》所據為宋代以前古本﹐故對現存先秦﹑漢﹑唐經史典籍﹐多能刊正其脫漏錯訛。作為循部依類檢索古代資料的寶庫﹐該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編纂方面﹐該書體例時有失當﹐類目亦有重復﹐引用書名往往錯亂﹐是其不足之處。
三、作者簡介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遠,(《直齋書錄解題》作明叔),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學家。
後漢時期,李昉登進士第。累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北宋初年,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終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李昉去世,年七十二。獲贈司徒,謚號“文正”。
李昉工詩,效法白居易詩風,為“白體詩”代表人物之壹。典誥命***三十余年,曾參與編寫宋代四大類書中的三部(《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百度百科-李崇斷案
百度百科-太平禦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