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說的象形、指事等等,只是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寫的對於漢字形體構成的歸納,即是所謂的“六書”。
中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見,今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簡稱甲文)。
所謂甲骨文,就是刻或寫在龜甲及牛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時代的銅器,上面鑄有很多銘文,稱為鐘鼎文(簡稱金文)。這兩種文字,因為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稱大篆) ,壹部份籀文形體還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秦始皇壹統天下後,李斯奏同文字,於是小篆通行,說文解字壹書,就是以說解小篆為根本。
漢朝以後,文字漸趨約易,隸書變成漢代通行的文字。
魏晉以後,字體變為楷書,楷書書寫容易,通行後就保持了相當大的穩定性,壹直沿用至今。楷書通行同時,為了書寫的便利,也出現行書及草書,這些都是楷書的變體.
陶文
漢字的遠祖。 在中國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漢字產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號就是陶文。陶文已經出土的資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樣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單個的符號。從新石器時代壹直到商代晚期,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間。此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時期,也都有陶文。陶文多半刻在陶缽外口緣的黑寬帶紋和黑色倒三角紋上,極少數刻在陶盆外壁和陶缽底部,壹般器物上只有壹個陶文。對這些陶文的性質,學界看法不壹。裘錫圭認為是“記號”,郭沫若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而於省吾等學者則認為已屬文字範疇。唐立庵(蘭)先生在談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時說,這“是現行文字的遠祖,它們已經有5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破解陶文很困難,至今也只有幾個字能猜測它相當於後代的某字。不過,陶文與漢字有淵源關系,應該是肯定的。
甲骨文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記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蔔的記載,故又稱"蔔辭"或"占蔔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金文
古代把銅稱為金,所以人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青銅最早出現在商周,形成我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十余類,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車馬器及各種工具等。
西周中期起,青銅器中出現了大小相次的編鐘,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禮器。青銅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後來鐘鼎還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由於鐘與鼎是青銅器中重要的禮器,所以金文又稱鐘鼎文。
金文是重要的歷史資料銘文的書法藝術與青銅器的造型藝術是壹個整體,正是金文線條章法的書法藝術與瑰麗的造型裝飾藝術相輝映,使青銅器成為美的化身。
商代中期起青銅器開始加鑄銘文,商代後期到西周前期,青銅器變得厚重,制作日趨精美。常以雲雷紋為底,襯托饕餮紋和夔紋,給人壹種深沈神密、猙獰威嚴的氣氛。金文是用泥範澆鑄的,這壹點與用刀刻的甲骨文有很大區別。
《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代表作品,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構形,點畫采用描寫事物的天然曲線,常用壹、二根線條高度概括客觀事物的特征。西周的金文又有新的變化,1976年在陜西臨潼發現了武王征商的利簋,銘文記述了武王牧野之戰獲勝的經過,字跡凝重穩健,為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品。到了西周後期,青銅器漸趨簡陋,但銘文卻不斷豐富,金文的書法藝術達到壹個新的高峰,書體嫻熟、優美、奔放
石鼓文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國遺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屬《石鼓文》時間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十鼓,分別刻有四言詩壹首,徑約三尺余。內容記述秦國君遊獵,故又稱“獵碣”。因被棄於陳倉雲野,也稱“陳倉十碣”。所刻為秦始皇統壹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興(今陜西寶雞)三畤原,唐初被發現。刻石文多殘損,北宋歐陽修所錄已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壹閣》藏宋拓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壹鼓已壹字無存唐初“虞、褚、歐陽***稱古妙”(引自《元和郡縣圖誌》)。
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壹體,充滿古樸雄渾之美。
小纂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壹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壹,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壹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壹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範,就成壹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壹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壹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符,變成由壹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壹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壹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壹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壹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壹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壹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麽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麽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麽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壹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壹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致、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壹。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壹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壹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而書得起源則也很久遠
(壹)"河圖洛書"的傳說
關於我國圖書的產生,還有壹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即"河圖洛書"中國最早的古籍《尚書》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有人進壹步解釋說:"伏羲統治夫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和"書"畫成八封,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河圖》、《洛書》,是由壹系列的神秘符號所組成的數字方陣。它們是經過周、秦、漢幾代儒生方士們之手加工後的形態,其原始面貌已無法知曉了。有人認為它是古代遊牧民族所畫的立體的天象圖(《內蒙古師範學院學報》壹九八九年第六期);還有人認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跡--龜甲發展而成的抽象符號,是中國第壹部圖書(《大學圖書館通訊》壹九八八年第四期),並認為《河圖》與《洛書》在中華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華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說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圖》《洛書》)則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辯證思維的模式,對後世的思想、哲學、文學和科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孔子曾說過:"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 傳說和神話並不是歷史,但它是歷史的產物,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為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壹些啟示:在文字發明以前,就先有了圖畫和壹些簡單的符號作為傳播信息的工具。我國文明的最早發生之地是在黃河、洛水壹帶的中原地區。
(二)圖書產生的時代
有了文字,就有了創造書籍的基本條件。當然並非從有文字開始就有了書籍。人們最初利用文字,不過是用來彌補生活勞動中語言的不足,促進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借以喚起***同的行動。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各式各樣的材料上,借以記錄經驗,闡述思想,並使之傳播久遠的時候,書籍便開始出現了。
我國書籍最早出現於何時,現在很難作出校準確的結論。我們至今尚未發現夏朝的文字和文獻實物,根據其它文獻判斷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這壹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十壹世紀至十六世紀,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獻典籍這壹歷史性的轉變。其論據有七條:1.《史記》和《竹書紀年》都載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盡管兩者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這說明兩者是以同壹份原始文獻記錄為依據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發現後,王國維據蔔辭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證出《史記》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為夏代諸王與商先王剛好是同時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2、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多士》中有這樣壹段話:"唯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這是武王滅商後,周公對殷商貴族的訓話,大意是:妳們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時,已有典籍,記載了這段史實。3.殷墟甲骨文是較為系統成熟的文字、其數量、規模及完備程度說明它已經不是歷史悠久 壹脈相承。
早期原始文字,壹定是經過了若幹年的發展。特別是壹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壹個原始社會遺址,發掘出壹批更早的甲骨文,時間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這批甲骨文字體細若蚊足,字形清晰,剛勁有力,結構嚴謹,更新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據考證,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壹千二百年,比夏朝還要早五百年以上。4.夏代,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總結並掌握了壹定的天文歷法知識,以十二個月為壹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還懂得了十九年置七個閏年。夏代的歷法稱"夏歷"和"夏小正",夏歷以寅月為歲首。春秋時,孔子曾主張"行夏之時"(《論語·衛靈公》)。5.在《竹書紀年》和《世本》等古書中,有"夏發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等記載,這也是世界上關於地震和隕石雨的最早文字記錄,可作為夏代有文獻記錄的旁證。6。《呂氏春秋·先識覽》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該書寫成之後。曾公布於鹹陽城門,聲稱能增刪壹字者,賞予幹金。可見這段史料的來源大會毫無根據。7.《國語.晉語》載:晉文公時,陽人猶"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國語》亦是壹部嚴肅的史書。上述諸條雖為旁證,但足以說明夏代有典籍並非無稽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