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於浙江永嘉。其父為官多年,喜歡收藏古籍、碑帖、字畫,家中藏書豐富。由於家庭熏陶,她自幼酷愛文學,六歲時,父親便為她請家庭教師講授古典文學。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學讀書時,又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成為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隨夏先生研讀古籍,詠詩填詞,深受其學識、人格的影響,並在詞學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詣。
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爆發,她輾轉於上海、永嘉等地,飽經憂患,深感國破家毀之痛。1949年到臺灣,歷任高檢處紀錄股長和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和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
擴展資料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髻》《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之壹。
琦君名列臺灣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