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高士裏,在原來的山 *** 上。家旁有壹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緣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還是幼小的孩童的時候,季超、止祥兩個兄長用鬥粟換取它。他們剔除石頭栽上松樹,親自挑著畚箕、扛著鐵鍬(勞作),手腳因此生了很厚的老繭。我當時也捧著土做小孩的遊戲。等到後來二十年,松樹漸漸長高,山石也漸漸變得古舊,季超兄就棄擲離去,我也將它們丟棄在叢生的竹子和雜草中。我自從托病辭官南歸,偶爾經過這裏,對於二十年前的情境事況,好像深有感觸。於是興建山園的興致,就興起而不可抑止,這就是開園之始末。
中國歷史上,小於二十歲中進士的人很多,比如唐代的莫宣卿中進士時,只有十七歲。另外,明朝很年青就考出好成績的進士楊廷和是壹個他當時十三歲吧,還有壹個好像是徐階(記得不太清楚了)反正明朝總***有兩位是十多歲就參加考試而且成績是全國內的尖子生。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①以…稱,因…著稱.故選B.②根據語境,應是把“祁彪佳”外放到蘇州任職.(2)A前後相同,都是承接前文指代,他的;B前後相同,都表示承接關系;C前者是定語後置,後者是賓語前置; D前後相同,都是連詞,相當於“來”.(3)B的解釋有誤,雖然認為祁彪佳說的話正確,但卻不願意支持.(4)“執”,拿;“扶”,輔助;“藉”,借助;“終其身”,壹輩子.(5)原因各是什麽,所以答案應有兩點.第壹次的抗言是:“監國,本朝故典也,何遠引為?”認為這樣有所朝廷威嚴,在政局上對朝廷不利;第二次是:“甫建國而遽登極,何可?且群帥勸表未至.”祁彪佳認為急於繼承大統會有所不利,另外勸表未到就會名不正言不順.(6)首先從原文中找對應的句子,然後概括歸納.“募士為蒼頭軍,親教戰”為“募勇士”、“適興平兵攫丹陽市錢,彪佳率蒼頭馳治,斬興平兵.”概括為“平亂兵”或“斬亂兵”.最後壹件是與興平伯、高傑的較量,所以是“攝興平伯(傑)”.答案:(1)①B ②C(2)C(3)B(4)如果老拿著輔助漂浮的壺甕,靠別人扶著胳臂,壹輩子也學不會泅水.(5)第壹次抗言,是因為諸臣援引宋高宗南逃偏安為先例,祁彪佳認為這有損朝廷的威信,在政治結局的預示上也於朝廷不利.第二次抗言,是因為有人慫恿福王登基稱帝,祁彪佳認為急於繼承大統會有所不利,另外勸表未到就會名不正言不順.(6)募勇士、斬亂兵、攝興平伯(傑).。
3. 柳陌古文翻譯柳 陌
作者:祁彪佳 朝代:明
出寓園,由南堤達豳圃,其北堤則豐莊所從入也。介於兩堤之間,有若列屏者,得張靈墟書曰“柳陌”。堤旁間植桃柳,每至春日,落英繽紛,微飔偶過,紅雨滿遊人衣裾,予以為不若數株垂柳,綠影依依,許漁父停橈碧陰,聽黃鸝弄舌,更不失彭澤家風耳。此主人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壹堤之外,荇藻交橫,竟川含綠,濤雲聳忽,煙雨霏微,撥棹臨流,無不率爾休暢矣。
註釋
豳圃:與文中的“寓園”“豐莊”均為地點名稱。
落英繽紛:語出《桃花源記》,意在表現桃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景象。
橈:與下文的“棹”都指船槳。
彭澤家風:指像陶淵明歸隱後那樣的生活風貌。
主人:作者自稱。
荇藻交橫:語出《記承天寺夜遊》,意在借交錯縱橫的水草表現堤外湖水的清澈。
參考譯文
出了寓園,從南堤抵達豳圃,北堤就是從豐莊進入豳圃的路。在兩堤之間,有如排列著的屏風的,由張靈墟書寫的“柳陌”。堤邊相間種著桃樹、柳樹,每到春天,桃花飄落,涼風偶爾吹過,紅色的花瓣像雨點飄落,沾滿遊人的衣襟。但我認為(桃樹)不如那數株垂柳,綠影搖擺,能讓漁翁在綠蔭下停船,靜聽黃鸝鳴叫,更加符合陶淵明隱居生活的風貌。這就是我不拿“桃”命名,而以“柳”命名的用意啊。至於堤岸之外,藻、荇縱橫交錯,整條河包含著綠色,水波雲影,煙雨迷蒙,在河上蕩舟,無處不令人感到輕松愉快。
4. 張岱的文言文翻譯《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空與雲層,遠山與湖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湖心亭的壹點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和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壹同喝酒。
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名,(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來岸邊下船時,船夫自言自語說道:“不要說相公您癡迷,還有和您壹樣癡的人呢!”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
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嶽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壹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
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
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盡力壹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壹擋,轟怒非常,炮碎龍湫,半空雪舞。
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漸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譯文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嶽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壹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壹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壹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壹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漸漸又靠近了壹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蹦跳起來像百萬頭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壹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壹起,沒有壹頭敢落後,拼命爭先。又靠近了壹點,(浪潮)像颶風壹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
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盡力壹撞,水花沖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臉都被打濕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壹擋,潮水好像十分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蕩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飛舞,看的人心驚目眩。(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蕩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麽呢?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鑒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高祖天復,官至雲南按察副使,甘肅行太仆卿。
曾祖張元汴,隆慶五年(1571)狀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讀,詹事府左諭德。祖父張汝霖,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父張耀芳,副榜出身,為魯藩右長史。張岱的出身,又是書香門第,家學淵源。
先輩均是飽學之儒,精通史學、經學、理學、文學、小學和輿地學。被舅父誇為“今之江淹”。
天復、元汴父子曾撰修《紹興府誌》《會稽誌》及《山陰誌》,“三誌並出,人稱談遷父子。”(《家傳》)(下引張岱詩文及評論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鹹淳點校的《張岱詩文集》者,均只註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同上)至老,手不釋卷。
曾積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韻山》,後因與《永樂大典》類同而輟筆(《陶庵夢憶韻山》)。張氏三世藏書,岱“自垂髫聚書四十年,不下三萬卷。”
(《陶庵夢憶三世藏書》)張岱的出身,還是壹個文藝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
天復有《鳴玉堂稿》,元汴有《不二齋稿》,汝霖有《石介園文集》,耀芳“善歌詩,聲出金石。”(《家傳》)張氏從汝霖起,自蓄聲伎,講究此道。
耀芳“教習小蹊,鼓。
5. 古文:不責僮婢翻譯明·馮夢龍《不責僮婢》白話釋義:
唐臨性情寬厚仁慈,很寬容。曾經準備去吊喪,讓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誤拿了別的衣服,害怕得不敢進來。
唐臨覺察到了這件事,對他說:“今天天氣不順,不適合悲傷哭泣,先前要妳取白衫的事暫且停止。”又曾經讓童仆煮藥,煮壞了。唐臨暗地覺察到了其中的原因,於是對他說:"今天天氣陰暗,不適合吃藥,可以把藥扔掉。"(唐臨)最終沒有張揚童仆的過錯。
陽城曾經斷糧,派遣奴仆去買米。奴仆用米換酒,醉臥在路上。陽城去接他,他還沒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陽城謝罪。陽城說:“天寒冷喝酒,有什麽害處呢?”
原文:
唐臨(人名)性寬仁,多恕。嘗欲吊喪,令家僮歸取白衫,僮乃誤持餘衣,懼未敢進。臨察之,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藥,不精,潛覺其故,乃謂曰:“今日陰晦,不宜服藥,可棄之。”終不揚其過也。
陽城(人名)嘗絕糧,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臥於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負以歸。及奴覺,謝罪。城曰:“寒而飲,何害也!”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三言與明代淩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他生下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如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等。
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壹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
在這壹年的前後,有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如淩濛初(1644年),侯峒曾、黃淳耀、黃道周、吳應箕、夏允彜、祁彪佳、劉宗周(1645年),阮大鉞、王思任(1646年),楊廷樞、陳子龍、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戰亂中死去。壹場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在清兵的鐵蹄下夭折了。
6.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譯“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譯: 夏翁是江陰縣的大族人家,曾經坐船經過市橋,有壹個人挑著糞倒入他的船裏,濺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還是舊相識來的。
他的僮仆很生氣,想去教訓他,但是夏翁說:“這是因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麽會冒犯我呢?”然後就用用好話把他打發走了。回家後,夏翁翻閱債務帳冊查索,原來這個人欠了他們家三十兩錢,最後無法償還,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毀契券,幹脆不要他還。長洲尤翁開錢莊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壹看,原來是鄰居。
管理典當的職員上前對尤翁訴說:“這個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而且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壹副驃悍不馴的樣子。 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妳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有必要在這裏爭吵嗎?隨後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清點出來壹***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禦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著長袍道:“這件給妳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這裏。”
這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開了。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壹年。
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自行服毒後在沒有發作前,打算以此訛詐他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詐的念頭。之後事情暴露了,又轉移到別人家去。
有人問尤翁為什麽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和妳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壹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
人人都佩服他的見識。 “智囊知微”的故事是出自馮夢龍的《智囊全集》。
“智囊知微”原文內容: 夏翁,江陰巨族。嘗舟.行過市橋,壹人擔糞,傾入其舟,濺及翁衣。
其人舊識也,僮輩怒,欲毆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寧肯相犯!”因好語遣.之。
及歸,閱債籍,此人乃負三十金無償,欲因以求死。翁為之折券。
長洲尤翁開錢典。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
司典者前訴曰:“某將衣 質.錢,今空手來取,反.出詈語 ,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諭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此小事,何以爭為?”命檢原質,得衣帷四五事 ,翁指絮衣曰:“此禦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與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於他家,涉訟經年。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於他家耳。
或問尤翁:“何以預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人服其識。
《智囊全集》的介紹: 該集是2011年1月1日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夢龍。該書初編於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余則,是壹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
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壹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壹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智囊全集(全譯珍藏本)》***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部***計二十八個小類是十邵從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輯錄了壹千多則小故事,是壹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智術計謀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馮夢龍的介紹: 馮夢龍(1574壹1646),字猶龍,又字公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5646234魚、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筆名還更多。
他出生於明後期萬歷二年。這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
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壹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璨的篇章。在這壹批文人中,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
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在這壹年的前後,有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如淩蒙初(1644),侯峒曾、黃淳耀、黃道周、吳應箕、夏允彜、祁彪佳、劉宗周(1645),阮大鉞、王思任(1646),楊廷樞、陳子龍、夏完淳(1647)等等,在戰亂中死去。
壹場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中國式的文藝復興在閉關鎖國的環境下夭折了。 馮夢龍是南直隸蘇州府吳縣籍長洲(今蘇州)人,出身名門世家,馮氏兄弟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
其兄夢桂是畫家,其弟夢熊是太學生,作品均已不傳。馮夢龍自己的詩集今也不存,但值得慶幸的是由他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得以傳世,為我國文化寶庫留下了壹批不朽的珍寶。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還有《新列國誌》、《增補三遂平妖傳》、《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采風、修誌的著作。
7. 古文壹則,急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拿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賞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壹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壹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壹痕”、“壹點”、“壹芥”、“兩三粒”壹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沈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名家點評]
祁彪佳:余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遊,有酈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詼諧,無所不有;其壹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壹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政在阿堵矣。《西湖夢尋序》
張 岱: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壹夢。……偶拈壹則,如遊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陶庵夢憶自序》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壹天淩晨後,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壹道長堤的痕跡,壹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著我壹同飲酒。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來時)下了船,船夫嘟噥道:“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您壹樣癡的人呢!”
8. 八年級上冊古文《湖心亭看雪》翻譯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幾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天晚上八點左右,我劃著壹葉扁舟,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雲、山、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壹道長堤的痕跡,壹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舟中的兩三人罷了。
到了亭子上,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上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拉我壹同飲酒。我痛飲幾杯,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嚷到:“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和相公壹樣癡的人呢 在網上找的哈~~~希望對妳有幫助~~
9. “余”字在文言文中有什麽翻譯1、我。
《核舟記》:“嘗貽余核舟壹。”譯文:(他)曾經送給我壹個用果核雕成的小船。
2、多余的。《論語》:“其余不足觀也已。”
譯文:那其他多余的方面也就不值得壹看了。3、遺留的。
《子魚論戰》:“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譯文: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4、盈余。《論積貯疏》:“茍粟多而有余,何為而不成?”譯文:如果糧食很多有盈余,那麽辦什麽事情還能辦不成呢? 5、表示整數後的不定的零數。
《賣炭翁》:“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譯文:壹車的炭,壹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
擴展資料:
白話版《說文解字》:余,表示語氣舒緩的助詞。字形采用“八”作邊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聲旁。
相關詞匯解釋:1、多余[duō yú] 超過需要的數量:他每月都把~出的錢存入銀行。2、業余[yè yú] 工作時間以外的:業余時間。
3、富余[fù yu] 足夠而有剩余:這裏抽水機有富余,可以支援妳們兩臺。4、余味[yú wèi] 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聲美妙,余味無窮。5、余威[yú wēi] 剩余的威力:傍晚,地面仍發散著烈日的余威。
10. 文言文翻譯馮夢龍《笑廣府》《笑廣府》選段:
“或人命其子曰:‘爾壹言壹動皆當效師所為。”子領命,侍食於師。師食亦食,師飲亦飲;師嚏,生不能強為,乃揖而謝曰:‘吾師此等妙處,其實難學也!’”
《笑廣府》原文:
有人告訴他的兒子說:"妳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應當學習妳老師的所做所為." 他兒子記住了父親的活,在陪老師吃飯時,老師吃飯他也吃飯,老師喝酒他也喝酒,老師側身他也側身。
老師偷偷看他的行為不自覺的發出笑聲,放下筷子而打個噴嚏,他不能硬學這種做法,於是佩服的說:"我老師的這種奇妙的做法,實在是很難學習的."
此文出自明代·馮夢龍《笑廣府》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廣笑府》,明代中國文言諧謔小說。明馮夢龍纂輯。***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總計401條。夢龍有《古今小說》等三言已著錄。此編在作者《笑府》基礎上略為增益的笑話集(末卷附錄謎語)。
他生下時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藝復興時期,與之遙相呼應,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東方大國,也出現了許多離經叛道的思想家、藝術家。
李卓吾、湯顯祖、袁宏道等等壹大批文人,以他們驚世駭俗的見解,鮮明的個性特色,卓絕的藝術成就,寫下了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
在這壹年的前後,有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如淩蒙初(1644年),侯峒曾、黃淳耀、黃道周、吳應箕、夏允彜、祁彪佳、劉宗周(1645年),阮大鉞、王思任(1646年),楊廷樞、陳子龍、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戰亂中死去。
作者簡介:
馮夢龍(1574年—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
馮夢龍出身士大夫家庭,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三言與明代淩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中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