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的發展史

中醫的發展史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壹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藥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藥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習用。它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藥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壹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誌》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