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說,架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譯文:篳路(輅)是荊柴做的大車,藍縷是襤褸的衣衫。當年的楚國先民,就是穿著破衣,拉著柴車,開墾了山坡林地。創建了楚國,創立了積極進取、革故鼎新、開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相關典故
秋的時候,鄭國是個小國,處在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奪鄭國,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壹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能向晉國求和。晉國得到消息後,便立刻派兵救援鄭國,抵抗楚國,目的是想讓鄭國歸附自己。
可是晉國還沒有度過黃河的時候,就得到消息說鄭國已經屈服投降了,楚軍也準備勝利收兵了。這時,晉軍的中軍主將林父等部分將領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縠則主張繼續進軍,兩方發生了爭執,相持不下。
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聲明:“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松戒備了。妳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
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麽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松戒備了?”
“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麽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