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三個是建木,若木、尋木。
1、建木
傳說建木是溝通天地人神的橋梁。伏羲、黃帝等眾帝都是通過這壹神聖的梯子上下往來於人間天庭。建木的得名也許和初民的“建中”之制有關。初民於居處之地必立木桿旗幟以號眾,這種木桿旗幟在甲骨文中被稱為“中”。
《山海經》中所描述的“都廣之野”據說是天地的中心。《海內南經》記載:“有壹種樹木,形狀像牛,壹拉就剝落下樹皮,樣子像冠帽上纓帶、黃色蛇皮。它的葉子像羅網,果實像欒樹結的果實,樹幹像刺榆,名稱是建木。” 這種具有榆樹和麻雙重特征的神樹原型應為榆樹科的山黃麻。
建木能通天的神話,原因是其長得很高,又能搓成繩子來做成梯子。“顓頊化魚婦”的傳說大致揭示了“升天”的程序。這些氐族巫師以建木為工具舉行儀式,讓人裝扮成半人半魚的形象代替逝去的皇族靈魂,跟隨巫師沿建木向上攀登,從而完成了升天的儀式。
2、若木
太陽西下時憩息的樹稱為若木。《大荒北經》記載:“大荒當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野山,山上有壹種紅顏色的樹木,青色的葉子紅色的花朵,名叫若木。” 昆侖西極是西王母的禦苑瑤池所在,其中最能代表西王母尊貴身份的植物,是蟠桃樹,這也是西方“若木”的原型。桃樹的樹身呈灰褐色,枝頭的顏色是紅褐色的,花是紅色的,葉子是青色的,符合“若木”的特征。
3、尋木
有虞氏在虞淵建立了新的日落之所,據郭璞記載虞淵被尋木所籠罩,“渺渺尋木,生於河邊,竦枝千裏,上幹雲天,垂陰四極,下蓋虞淵。”《海外北經》記載:“有種叫做尋木的樹,有壹千裏長,在拘纓國的南面,生長在黃河岸上的西北方。”
“尋”是古代之長度單位,伸張兩臂為壹尋,約等於八尺或六尺,也有說是七尺的。描述“尋木”不說其高度,而說“長千裏”,滿足這個特征的只有榕樹。榕樹高達三十米,可向四面無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幹交織在壹起,形似稠密的叢林,因此被稱之為“獨木成林”。
擴展資料
《山海經》是中國壹部記述古代誌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壹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22篇約32650字。***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誌》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代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誌》。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百度百科-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