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乾隆

關於乾隆

以下是有關乾隆的壹些野史和個人簡介,希望對妳有用

清朝人物簡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

弘歷幼年天資聰穎,頗受皇祖康熙帝寵愛,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為太子,十壹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預軍國要務。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歷即位。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壹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汙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壹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壹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余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還曾六下江南,六蒞五臺,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狝,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對邊疆的戰事,雖有勝有負,有義與不義,然而他皆自詡為“十全武功”。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颙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他不僅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謚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壹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壹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乾隆皇帝下江南,紀曉嵐隨行。壹路上,乾隆經常出壹些難題命紀曉嵐答對,紀曉嵐能巧妙地完成。 壹天,他倆登上長江岸邊的壹座酒樓,欣賞江景。乾隆忽然心血來潮,要紀曉嵐即景做壹首絕句,詩中必須包括十個壹字。紀曉嵐唯唯領命。他走進臨江的窗戶,放眼望去,但見秋雨如絲,江面上霧影蒙蒙,往來的船只很少,不遠處,岸邊泊著壹條小船,壹個漁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釣。紀曉嵐略壹沈思,便念出了二句詩:“壹蓑壹笠壹漁舟,壹個漁翁壹釣勾”。乾隆見紀曉嵐兩句詩便用了五個“壹”字,不覺頷首微笑,表示贊許。誰知紀曉嵐只做了前兩句,後面兩句卻做不出來了。他撚須皺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腸,終難在下面兩句中再安上五個“壹”字,乾隆見他做不出來,不覺把桌子壹拍,笑道:“今天也難倒妳啦!”說罷,又哈哈大笑。紀曉嵐連忙跪下,道:“啟稟聖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講來!”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地念道:“壹拍壹呼還壹笑,壹人獨占壹江秋《四庫未收書輯刊》簡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壹部大型中國古典文獻資料

叢書,全書為1 6 開本3 0 1 冊,每冊約8 0 0 頁,全

部采用進口材料印制,內文紙具有防蟲蛀功能,精裝、

燙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冊,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冊,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冊。

清乾隆皇帝曾組織了全國的大學者,動用了大量的

國庫資金,編修了規模宏大的古代文獻資料叢書- - 《

四庫全書》。由於乾隆皇帝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經典文獻或篡改後編入《四庫全書

》,或打入冷宮,更有相當壹部分被銷毀,因此,《四

庫全書》的局限性相當突出。但《四庫全書》的功績是

主要的,它對中國古代文獻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四庫全書》,許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後至民國成立時的2 0 0 多年間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沒有人進行系統的編輯整理,由於戰爭、自然災

害等原因,許多著作已失傳,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雖非孤本,但為數極少,成了壹些圖

書館的珍藏本,只見其名,不能閱其書,失去了圖書為

大眾閱讀, 傳播知識的實際意義。 隨著社會的變遷

與動蕩,毀於壹旦者將難計其數。《四庫未收書輯刊》

正是為挽救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保存典籍、古為

今用的需要而誕生的。

《四庫未收書輯刊》由劉享龍先生個人出資2 6 0

0 萬元;國際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老先生擔

任首席學術顧問;著名方誌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

振倫老先生擔任名譽主編;中科院圖書館古文獻學、版

本學、目錄學家羅琳先生擔任主編,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國學大師們挑選的,清四庫館臣未見之書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襲《四庫全書》之分類和體例進行編

修。所收之書不與現行四庫諸書有重復收集之處,而且

堅持“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讓古代文化以其

真實、客觀的面貌再現在今人和後人面前。《四庫未收

書輯刊》的出版,才真正讓《四庫》全了起來,《四庫

全書》只有與《四庫未收書輯刊》壹起,才能構成中

國古典文獻大全。因此,我們毫不誇張地說:

《四庫未收書輯刊》+ 乾隆皇帝= 歷史中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圖書館、圖書收藏家和專家

學者難得的珍品書。

---------------------------------------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壹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壹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壹。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壹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壹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裏?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裏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壹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裏,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壹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壹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註,這個小註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裏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壹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壹座形狀像獅子壹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壹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註說:“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壹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註釋中他不但再壹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裏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註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註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壹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壹看法。原來清朝每壹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準在《實錄》和《聖訓》裏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裏,也沒什麽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壹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裏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麽壹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壹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裏有壹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裏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壹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壹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壹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盡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裏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闿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闿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仆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麽可能讓承德當地壹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壹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壹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壹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壹家常有往來。這壹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壹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壹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麽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壹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裏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壹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有壹本晚清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壹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壹。

姓氏

張王李趙遍地劉”。趙姓是我國的大姓。《姓纂》記載:“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禦,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這是說,趙姓最早出自西周。造父因為善於駕車,受到周穆王的賞識,被封到趙城(位於現在的山西洪洞縣境內),因此以城為姓。在此之前,趙氏應當是姓嬴的,他們與秦朝的王室們有著***同的祖先,那就是顓頊的後人、差點做了大禹繼承人的伯益。

趙姓顯赫的歷史

周幽王無道,造父的後世子孫便來到晉國做起了士大夫。戰國初年,造父的第19代孫趙襄夥同他人把晉國壹分為三,建立了趙國。秦始皇滅了趙國後,趙國的貴族和平民懷念故國,紛紛以國為姓,姓趙的人便越發多了起來。待到五代末期趙匡胤建立宋朝,趙姓更加顯赫。由於皇上姓趙,編纂於宋的《百家姓》,趙氏便排在了第壹。歷史上,趙姓名人甚多,即便是鄉野鄙夫,也能順口說出幾人,我就不在此賣弄了。

趙姓有好多來自“賜姓”以及少數民族的改姓

現代人賭咒發誓,常說:我若如何如何,便隨了妳的姓。姓了別人的姓氏,在很多人看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但是,在封建社會,被皇帝賜以國姓,卻是莫大的榮耀。自己改了不算,部落、部屬也都跟著改。有宋壹代,這類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陜西北部的黨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另外少數民族改姓趙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等等。

滿族趙姓大都原姓“覺羅”

滿人姓“××覺羅”的很多。包括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等。據信,“覺羅”才是姓氏,加在姓氏頭裏的前綴最初的意義不過是為了相互區分。“愛新覺羅”的“愛新”是“金”的意思,這是為了表明他們的貴族身份。據說元末明初時,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家氏族發生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與之相反,“伊爾根覺羅”氏的“伊爾根”卻可翻譯為“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辛亥革命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滿人紛紛改用漢姓。其中,改用“劉”、“金”、“趙”三姓者為多。“愛新覺羅”氏大多按照意譯改姓“金”,也有少部分改了“趙”姓。而其他“覺羅”氏,特別是新賓壹帶的“伊爾根覺羅”壹支基本上都改了“趙”姓。

據說滿族“覺羅”氏本來就姓“趙”

關於“覺羅”的意思,歷來說法不壹。有人考證說,“覺羅”本就是漢語裏“趙”的意思。“覺羅”壹族,是被金人擄走的宋徽宗、宋欽宗的後人。這個故事,曾在早年滿族老輩人中口耳流傳。有人做過調查:滿清滅亡後,東北及河北地區姓“覺羅”氏的滿人沒有壹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趙”。據說真正的原因就是這個傳說。由於缺乏必須的佐證,此說法的可信度並不高。不過,我倒寧願它是真的。

“滿族姓氏繁多,據《皇朝通誌·氏族略》中記載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記譜外三十三姓’”。滿族的姓氏來源或以部落為姓,如葉赫部落稱葉赫那拉氏(又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稱,如居住寧古塔地區的叫“寧古塔氏”、烏蘇裏江邊的叫“烏蘇裏氏”;使用女真舊姓,如 “粘”姓滿族、又如“完顏氏”、“瓜爾佳氏”、“鈕鈷祿氏”、“那木都魯氏”、“舒穆祿氏”等;還有賜姓和冠漢姓者,如明朝漢族對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滿洲人賜姓:“麻子帖林兒”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誠”。其實滿族先人女真進入中原後,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漢族姓氏,在《金史》附錄的《金國語解》裏,載有女真與漢族姓氏的對應關系:“完顏,漢姓曰王。烏古論曰商。徒單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石抹曰蕭。奧屯曰曹。孛術魯曰魯。移刺曰劉。斛勒曰石。納喇曰康。夾谷曰仝。裴滿曰麻。尼忙古曰魚。斛準曰趙。阿典曰雷。阿裏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呵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蔔散曰林。書虎曰董。古裏甲曰汪……”;還有壹些隨名字為姓者。但是以滿族三大姓為最多.

目前滿族基本上使用了漢姓,如:愛新覺羅(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趙)、佟佳(佟) 、瓜爾嘉(關、白、汪、鮑)、馬佳(麻、馬)、盛佳(沈)、兀紮喇(吳、烏)、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羅(索)、納喇(那、南)、寧古塔(寧、劉)、赫葉勒(何、赫)、尼瑪察(楊)、良嘉(粱)、果爾勒斯(高)、舒穆祿(舒、宿)、鈕咕嚕(紐、郎)、齊佳(齊)、喜塔拉(祖、圖、希)、他塔喇(唐)、完顏(汪、王、完)、西林覺羅(鄂)、鄂佳(鄂)、紮庫塔(張)、庫雅喇(胡)、阿克占(雷)、紮思乎裏(賈)、薩科達(倉)、徒薩(徒)、宏佳(宏)、鎖吉(鎖)、鄂托(曹)、沙垃(沙)、庫奔(庫)、惠何(惠)、英佳(英)、洪額奇(洪)、伊喇厘(李)、墨爾迪勒(孟)、白額吉吉特(白)、文紮(文)、巴約特(高、巴)、萬琉哈(萬)、朱舍貍(朱)、郭洛奔(郭)、烏蘇裏(武)、伊圖瑪(伊)、余乎魯(余)、尼瑪哈(於、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