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 壹種蘿蔔或蕪菁(蕪青)類植物。現代的《詩經》譯註多用此說。如《古詩文網》:“菲:蘿蔔之類。”網絡上的解釋:“菲菜,壹種蕪菁類植物,又名芴。古書上指蘿蔔壹類的菜。”楊任之《詩經今譯今註》:“又名蘿蔔,草本,塊根蔬用。”《辭海》的解釋有兩種“①蕪菁類植物。《詩》《邶·谷風》“采葑采菲。”《新華字典》、《國語詞典》和《康熙字典》大致相同:壹種菜。《爾雅·釋草》:“菲,蒠菜。”晉·郭璞註:‘菲草,生下濕地,似蕪菁,華紫赤色,可食。”
? (2)諸葛菜。《辭海》:(菲)“②壹名‘芴’。《爾雅·釋草》:‘菲,芴。’又稱蒠菜。”對“蒠”的解釋:“壹名‘菲’,也叫‘諸葛菜’。壹年生草本。初夏開淡紫色花﹐果實四楞柱形,有鳥啄狀嘴。嫩葉莖可作蔬菜。”對“芴”的解釋是:“植物名。《爾雅·釋草》‘菲,芴。’是芴即蒠菜。壹年生草本,產於我國北部和中部,可供觀賞,兼作蔬菜。”網絡上對“蒠菜”的解釋和《辭海》大致相同:“壹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淡紫色花﹐可供觀賞﹐嫩葉莖可作蔬菜﹐種子榨油﹐供食用。又名“菲”。
? 從以上解釋可以看出,菲,芴,蒠菜是指十字花科諸葛菜屬的諸葛菜。諸葛菜又名二月藍,壹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基生葉有時大頭羽裂,有點兒像羅蔔葉;莖中、上部葉不裂抱莖。花紫色、淺紅色或褪成白色,角果線形,長7-10厘米,具4棱。
? 清·吳其浚所撰《植物名實圖考》載:“諸葛菜,北地極多,湖南間有之。初生葉如小葵,抽莛生葉如油菜,莖上葉微寬,有圓齒,亦抱莖生,春初開四瓣紫花,頗嬌,亦有白花者,耐霜喜寒,京師二月已舒萼矣,汋食甚滑。細根,非蔓菁壹名諸葛菜也。”
? 諸葛菜是良好的觀賞植物,也是傳統的野菜,可涼拌,可炒食,風味獨特。
? (3)土瓜(山土瓜)。《爾雅·釋草》:“菲,芴。”《廣雅》:“土瓜,芴也。” 《正韻》“菲芴,土瓜也。”《爾雅義疏》:“《本草》王瓜亦名土瓜,非此也。《禦覽》引崔實《四民月令》雲:二月盡,三月可采土瓜根 。則土瓜根可食。《詩》言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謂此。”又說:“某士註《爾雅》: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壹物也。”。《康熙字典》:“菲芴,土瓜也。陸璣《詩疏》:“菲,幽州謂之芴。”
? 在古籍書裏,土瓜除了作為菲、芴、蒠菜、宿菜等的解釋,再查不到更多的解釋。《百草綱目》裏有土瓜條目,但那是葫蘆科王瓜的別稱,別是壹物。網上查到的“土瓜”或是豆科的豆薯,或是作為藥用的王瓜。中國不產土瓜(豆薯),只產山土瓜。
? 山土瓜,別稱土蛋、滇土瓜、山土瓜、紅土瓜、山紅苕、野紅苕、山蘿蔔等,為旋花科魚黃草屬植物。多年生纏繞草本,地下具塊根,球形或卵狀,有時2-3個串生,表皮紅褐色、暗褐色或肉白色,含澱粉並有乳狀粘液。塊根澱粉可食。生山坡草叢中。
? 網上偶爾看到《 柴立中的博客 》載錄的 《普安州誌卷之二》 (治今貴州省 盤縣 、興義、安龍及普安,雲南省富源等縣市部分地)其中有“土產”條果類中就有“菲芴”,並有解釋:“ 鳳麟按 :《爾雅·釋草》:‘菲,芴。’郭璞註:‘即土瓜也。’邢昺《疏》引陸機雲:‘菲似葍,莖粗,葉厚而長,有毛。三月中蒸鬻為茹,滑美可作羹。幽州人謂之芴,《爾雅》又謂之蒠菜,今河內人謂之宿菜。’”
? 據網上介紹,山土瓜在雲南壹些地方都稱作土瓜。山土瓜富含澱粉,味微甜,當地人壹般是當做水果生食,也可以涼拌、作蔬菜炒食或是蒸食。
? 野豇豆也有山土瓜之俗稱,藤本,紫花,其根常成紡錘形,但老時木質,似不能食。其葉是和豇豆壹樣的三出葉,不似蔓青,也不似?。
? 藤長苗。《爾雅·釋草》雲:“菲,蒠菜。” 陸璣《毛詩草木疏》:“ 菲似葍,莖粗蠶 ,葉厚而長,有毛。三月中蒸鬻為茹,滑美可作羹。幽州人謂之芴。” ?是今旋花科的旋花、打碗花和田旋花的統稱,有的也單指打碗花。與旋花、打碗花、田旋花等形態近似,莖、葉有毛的只有藤長苗。藤長苗別稱輻兒苗、狗兒秧、兔耳苗,野兔子苗等,為多年生草本。形似田旋花而莖、葉都被白色或黃褐色的柔毛,正所謂“菲似葍,莖粗,葉厚而長,有毛”;其根細長,可食。《救荒本草》有收錄:“又名旋菜,生密縣山坡中。拖蔓而生,苗長三、四尺余,莖有細毛。葉似滴滴金葉而窄,小頭頗齊。開五瓣粉紅大花。根似打碗花根。根、葉味甜。”?
? 下面我們分析壹下哪壹種是《詩經》中的“菲”。
? 《邶·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意思是,采摘蔓青和菲芴,不要棄挖它的根。這說明“菲”這種植物根莖可食;如果說菲是土瓜,《四民月令》說“二月盡,三月可采土瓜根”,也說明“菲”這種植物是食用根莖。從“蒠菜”、“宿菜”名稱來看,應該是莖葉可食,而且是壹種能越冬的二年或多年生(蒠、宿)植物。
? 蘿蔔或蕪菁類植物之說可能來源於郭璞的對《爾雅·釋草》的解釋(見上),但郭璞說“菲”是壹種野生的“草”(菲草),而不是栽培的菜;陸璣對“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解釋也說是壹種野菜,因此不可能指的是蘿蔔或蕪菁之類的栽培蔬菜。再者,與蕪菁相似、有地下球莖的有擘藍、 蕪青甘藍 、 芥菜疙瘩 等,但其花均為黃色,沒有開紫花者。蘿蔔有開紫色花者,但蘿蔔是壹年生,在黃河以北壹般是陽歷八月種,秋後收,與“三月可采土瓜根”不符。
? 諸葛菜食用的是莖、葉,根細,未見有食用其根的記載。說“菲”諸葛菜,不符合“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之意。
? 藤長苗和山土瓜都符合詩意,也與陸璣的對“菲”的解釋大致相符。山土瓜有地下莖塊,與葑(蔓菁)相類,但山土瓜只分布四川、貴州、雲南等, 地處河南北、河北、山西等地的邶、鄘、唐國 應該不會有產;再者,山土瓜食用的是地下快莖,莖葉似不能食用。而從陸機“三月中蒸鬻為茹,滑美可作羹”來看,應該指的是嫩莖葉;其三,見網上有載“《爾雅·釋草》,‘菲,芴。’郭璞註:土瓜也。”未查到這句話的出處。郭璞對《爾雅·釋草》,“菲,蒠菜”的解釋是“菲草生下濕地,似蕪菁,華紫赤色,可食。”如果蒠菜就是土瓜,那麽就不該言“菲草”。或許《爾雅·釋草》裏的“菲,芴”和“菲,蒠菜”是兩種植物?即,蒠菜不是土瓜?
? 如按陸璣《毛詩草木疏》的解釋,《詩經·邶風·谷風》裏的“菲”應該是指藤長苗。如果撇開古人的解釋,那麽說“菲”是蘿蔔最切合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