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guān
2 英文參考Xīguān LR7 [中國針灸學詞典]
xīguā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7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膝關 漢語拼音 Xiguan 羅馬拼音 Hsikuan 美國英譯名 Knee Pass 各
國
代
號 中國 LR7 日本 7 法
國 莫蘭特氏 F7 富耶氏 德國 LE7 英國 liv7 美國 Li7
膝關為經穴名(Xīguān LR7)[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厥陰肝經[1]。膝即膝部,關即機關,在此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附近,故名膝關[1]。膝關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歷節,寒濕走註,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渾身風疹,透腦疽,膝髕腫痛,下肢痿痹,膝股腫痛,膝痛,腳氣,鶴膝風,咽喉痛,現代又用膝關穴治療風濕性膝關節炎,痛風,髕骨軟化癥,髕上滑囊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4 膝關穴的別名膝開(《外臺秘要》)。
5 出處《針灸甲乙經》:膝關,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陰脈氣所發。
6 穴名解膝即膝部,關即機關,在此指膝關節,此穴在膝關節附近,故名膝關[1]。
膝,指大小腿交接部分。關,意指關鍵、機竅之處。後漢劉熙《釋名》:膝,伸也,可屈伸也。膝為人身關節之最大者,故名膝關。[2]
7 所屬部位小腿[3]
8 膝關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膝關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上髁的後下方,陰陵泉後1寸,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4]。
膝關穴位於膝部,脛骨內側踝的下方,陰陵泉(SP9)後1寸。正坐或仰臥屈膝取穴[1]。
膝關穴位於小腿前內側,脛骨內踝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上部,陰陵泉穴後1寸處[5]。
另說“犢鼻下三寸”(《備急千金要方》);“犢鼻下壹寸二分,向裏橫開寸半,下直中都,相去五寸”(《針灸集成》)。
膝關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膝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膝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膝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膝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膝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9 膝關穴的取法膝關穴位於膝部,脛骨內側踝的下方,陰陵泉(SP9)後1寸。正坐或仰臥屈膝取穴[1]。
屈膝,先取脛骨內側髁下緣的陰陵泉,再於其後方1寸處取穴。
屈膝,於脛骨內側髁後下緣,再向後1寸處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陰陵泉(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向上推,抵膝關節下,脛骨向內上彎曲凹陷處即是陰陵泉穴),向後量1橫指,可觸及壹凹陷處即是膝關穴[7]。
10 膝關穴穴位解剖膝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和半腱肌(腱)。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縫匠肌起於髂前上棘,半腱肌、半膜肌起於坐骨結節,三肌分別止於脛骨粗隆的內側。縫匠肌受股神經支配,後二肌受坐骨神經支配。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大隱靜脈的後方,穿小腿深筋,直抵上述各肌的止點腱及脛骨骨膜。發自腘動脈怕膝下內動脈由腘窩向下方,參加膝關節網。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有宣痹通絡的作用[1]。
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內側頭[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布;深層有脛神經肌支和膝下內側動脈分布[8]。
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分支,深部為脛神經及脛後動脈[5]。
11 膝關穴的功效與作用膝關穴有宣痹通絡的作用[1]。
膝關穴具有散風祛濕,疏通關節的功效。
膝關穴當兩腿骨相交之犢鼻下陷中,有通利關節作用,主治臏膝引痛、濕寒歷節、咽痛、風痹等膝關節疾患[2]。
12 膝關穴主治病證膝關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歷節,寒濕走註,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渾身風疹,透腦疽,膝髕腫痛,下肢痿痹,膝股腫痛,膝痛,腳氣,鶴膝風,咽喉痛,現代又用膝關穴治療風濕性膝關節炎,痛風,髕骨軟化癥,髕上滑囊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膝關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歷節、寒濕走註、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渾身風疹、透腦疽等[1]。
膝關穴主治膝髕腫痛、下肢痿痹[8]。
膝關穴主治經脈病:膝股腫痛,下肢痿痹[9]。
膝關穴主治膝痛,腳氣,鶴膝風,咽喉痛等[5]。
現代又多用膝關穴治療風濕性膝關節炎、痛風等[1]。
膝關穴主治痛風,髕骨軟化癥,髕上滑囊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5~1寸[5]。
直刺1~1.5寸[6][8][1],局部有酸脹感[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14 膝關穴的配伍膝關配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臏腫痛。
膝關配梁丘、血海、陽陵泉、足三裏,治膝髕腫痛[6]。
膝關配陽陵泉、膝眼、委中、鶴頂,有祛風活絡,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關節炎。
膝關配陽陵泉、內膝眼、犢鼻、委中、鶴頂,治膝關節炎[6]。
15 特效 ***用拇食二指的指腹拿捏膝關穴3~5分鐘,可以有效緩解膝部和下肢疼痛[7]。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膝內廉痛引髕,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膝關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者中。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風痹,膝內痛引髕,不可屈伸,喉咽中痛。
《類經圖翼》: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髕,不可屈伸,及寒濕走註,白虎歷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