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口通商之初,雍正以來基本中斷的西學東漸之勢再次掀起。這壹時期傳播西方科學的主要力量是在英美的新教傳教士,傳播的主要方式是在通商口岸創辦報紙、學校和出版機構。經過幾百年的閉關鎖國,東亞國家的自然科學知識水平已經不是西方的對手,科學知識自然從西方傳播到東亞。壹些誕生於寧波外灘洋人居住區的科普書籍,對近代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壹個典型的例子是第壹部中文翻譯的地理學巨著《地球簡介》。它是晚清中國翻譯西方地理學中第壹部以地球為描寫對象的簡明讀物。
1853,美國人美魏茶手繪了壹張寧波地圖。在地圖上,寧波的外灘在半島的東側。
壹本誕生在寧波外灘的地理科普書,易就是在這裏從綏江學到的。
《地球簡介》1856年由北美長老會傳教士理查德·庫特曼在著名的西方傳播出版社寧波花花聖經自習室出版。是易在1848編的,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它的樣子了。據說* * *有53頁,是壹本介紹世界地理的簡明書籍。書中配有各國國旗圖案,介紹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位置和風景。圖文並茂,便於閱讀。早期,西方人在中國常用外文或當地方言羅馬字進行科普,但《地球地圖集》不同。從壹開始就是用文言文寫的。作為第壹部用漢字描述西方事物的地理學著作,這本書的準確性很高,在中國知識界頗有影響,有“天下第壹人”之稱的魏源就是受其影響。
衣李哲
1841年10月,浙江定海、鎮海、寧波相繼失守。戰線上的接連失利,讓於謙的前幕僚、浙東戰爭的參與者魏源開始苦苦思索:“中國的投奔國”為什麽會敗給少數遠道而來的英國侵略者?於是,他結合林則徐贈送的《四國誌》研究禦敵之策,最後寫出了著名的《海國圖冊》。當時中國人以最詳盡的專著介紹了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歷史地理,其宗旨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希望國人通過了解西方國家的國情,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抵禦外侮,振奮國威。1842的《海國圖冊》有50卷。他看到《地球圖冊》後,在1852年,他將《海圖冊》擴充為壹百卷,其中有34條引自《地球圖冊》。
海洋地圖集
海洋地圖集正在完善,地球地圖集也在完善。1856年,易主持花花聖經研究時,與當地學者李收集、查閱了壹批書籍,對其進行了擴充,並更名為《地球概論》再版。《地球概論》這本書已經擴充到110頁,16對開本,人物還是文言文。在前言中,易解釋說,編輯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中國人了解西方。“我已經在中國呆了很多年了,在很多地方,人們都與中國打交道,並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可見他國之人情物產,教禮不惘然。”
1856寧波花花查經原版《地球簡介》(哈佛大學收藏)
本書主體分為三個部分:地球圓體、地球自轉、地球地圖、大陸地圖、海洋地圖、亞非大陸地圖、歐羅巴大陸地圖、亞非大陸地圖和亞美大陸地圖。首先,本文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知識。比如,對於地球的圓體,他通過形象的例子來證明:“比如壹條大河有五六裏寬,人低著頭看對岸,那麽對岸的茅屋和小船都是平的,除了對岸的山和樹,什麽也看不見。這是為什麽呢?因為水面略高,略圓,可以遮住眼睛。”
繼自然地理之後,是社會地理。主要介紹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語言文化、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需要註意的是,這本書將大中國與蒙古、滿洲和西藏並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伊李哲認為“大中華與蒙古、滿洲、西藏”不是壹個國家。相反,他明確指出這些領土屬於清朝。比如書中明確說“(蒙古)土地歸清朝,也歸清朝皇帝管轄”,還說“(滿洲)土地歸清朝,現在也歸清朝皇帝管轄...因為滿洲和中國是同壹個國王。”
原《地球概論》和《滿洲地圖論》
這壹概念在同壹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書》和《地球圖》中可以得到證明,這兩本書是漢學家丁韙良的通俗方言地理學著作。《地球地圖》中的“中國”地圖只出現在關隘;但是,這張亞洲地圖上的大清國,涵蓋了中國、滿洲、蒙古。地理書,地球地圖的姊妹篇,有壹個單壹的大地圖,清朝的統壹地圖,覆蓋了中國所有的省份和民族地區,意思是清朝是壹個國家。因此,丁韙良、易等西方人眼中的“大清國”對應的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
地理書中的清代統壹地圖
這顯然是易等人以西方列強為參照而形成的觀念。他們認為,與兼任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的英國國王類似,清朝皇帝也具有中國皇帝、滿清旗主(皇帝)和蒙古可汗的多重身份;從國家性質上來說,清朝和英國壹樣,是壹個統壹的國家。傳教士沒有惡意,但這後來被日本擴張主義者利用了。
西風東漸,推動了日本地理科普書籍的現代化。
和雍正之後的中國壹樣,江戶時代的日本也進入了閉關鎖國的時代。寬永十至十六年(1633-1639),江戶幕府頒布壹系列禁令,禁止基督教,實行閉關政策。此後,日本切斷了與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聯系。只有唐船(中國船)和荷蘭船被允許在長崎港交易。每年都有許多中國商船駛進長崎,裝載大量貨物,包括書籍。有學者提出了“海上圖書之路”的觀點。從1840到1855,通過“海上圖書之路”向日本運送了3407種圖書。寧波是中國圖書流向日本和朝鮮的主要港口城市,起航前往日本長崎、大阪等地,其中的圖書應包括地球簡介。
清《長崎唐川貿易畫卷》(局部)
清代日本畫寧波艦
《地球簡介》流入日本的具體時間和地點,目前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我們可以從美國傳教士丹尼爾·傑羅姆·麥克戈萬的生平來大致判斷這本書流入日本的時間。馬高是第壹個進入長崎的傳教士,具體時間是日本安正六年(1859)。此前,他定居寧波。他到日本後,還介紹林月涵到日本療養,林月涵把書賣了。與此同時,赫本也在神奈川銷售《地球簡介》,銷量喜人。“易的地理書也賣了250本。這本書在日本人中贏得了非常好的評價,大約有200本被送到了江戶的書店,該書店購買了這本書進行銷售。
”(高谷道男給赫本的信)。
Ma高溫
日本人如此渴望西方知識,是因為他們有同樣的經歷。3月31854,31日,江戶幕府被迫締結《神奈川條約》,打開了對外的大門,突破了以長崎為唯壹對外交流口岸的封鎖制度。世界觀改變後,日本有了求知欲。幕府末期的日本學者發現,通過寧波傳入的文獻所了解到的西學水平甚至高於荷蘭學。在西方列強的殘酷教育和中國人民的感召下,日本知識分子很快接受了中國人民的寶貴知識,並在蘭州留學後開始將目光投向英國和美國。東亞朝貢體系崩潰之前,漢語文言文壹直是東亞的書面語,地位相當於歐洲中世紀的拉丁語。日本知識分子能夠熟練地讀寫文言文。在日本人掌握英語等外語之前,借助地球簡介將自然科學書籍翻譯成中文是最便捷的方式。這些從西文翻譯成中文的科學著作迅速成為熱銷商品。
江戶時代的出版水平是非常高的。哪怕只是壹本來自中國的新書,只要有市場,而且書中沒有任何與幕府禁忌相抵觸的內容,印刷版本就會立刻出現。當時還沒有版權,所以很快就有了《地球概要》和壹個版畫。在明治六年(1873)之前,日本壹直對基督教的湧入持批判態度,所以書中壹定沒有與基督教有關的文字。萬延元年(1860),蘭學者紀作阮福對該書進行了增訓點、刪與基督教有關的文字的修訂,由老早官編成三卷本出版。從版本的扉頁可以看出,原出版社《寧波花花聖經研究》中的“聖經”二字被刪除;序言中的“耶穌出生的年份是1856年”也被修改刪除為“1856年”。《地球簡史》出版後,作為簡明的世界地理概論很受歡迎,多次再版。在明治初年,它曾是許多學校的地理教科書。
1860舊肥皂屋版地球簡介(早稻田大學收藏)
日本人讀歪經,被軍國主義曲解。
歐美傳教士在中國通商口岸出版的《地球概論》等西方書籍的漢譯本,本意是為了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希望引起清廷上層和中國知識分子的重視。這些漢譯西學書籍雖然對晚清中國人接受西學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在清廷強大的保守勢力的抵制下,收效甚微。江戶幕府被推翻後,日本上層保守勢力被推翻,統治階級發生變化,大大降低了西方科學在日本傳播的阻力。這些書籍在日本的建國改革和思想啟蒙過程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西方漢學家在中國種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日本結出了果實。
日本學者接觸西學後,開始反對崇洋媚外,改變了以往的中外秩序觀。受西方文獻的影響,他們對中國各部進行了重新分類,並逐漸提出了“中國本部”和“支那本部”的概念。這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成為他們分裂中國的指導思想。1875年,福田翻譯了《地球簡述》,以《地球簡述》的名義出版了四冊。在書中,“大中華”讀作“シナ”,即支那。雖然沒有用總部的概念,但本質上是壹樣的。從這本書的扉頁來看,這個人的人品並不好,至少不如阮福。他只保留了原作者的名字,直接刪掉了原出版社“寧波花花聖經研究”,改成了“東京書店寶石堂”。他甚至不考慮事實。1856,東京哪裏得到的地球簡介?
1875東京書店保石堂版《地球理論簡述》(早稻田大學收藏)
1899年,安倍晉昌永在《世界地理》中繼續發展上述思想,直接將清國分為本部和外藩兩部分。在他的敘述中,“清國”往往只指本部,言外之意顯露無遺:滿洲、蒙古、伊犁(新疆)、西藏都不是清國,也不是支那。《地球概論》等西方地理科普書籍明確說明這些書屬於大清王朝。可以說軍國主義者完全是斷章取義。
清末民初,劉、等壹批激進的留日學者受到日本人的影響。當他們接受和使用支那總部的想法時,他們已經把中國的各部排除在外了。當時,同盟會、惠今等日本革命團體受此影響,欲“驅逐韃靼,恢復中國”。1911年10月11天,* * *理事會發動武昌起義,宣布成立湖北軍都督府(俗稱湖北軍政府),以十八星條旗為軍政府旗幟。十八星旗有九* * *十八顆圓星內外黑九角,代表關內漢族十八省。次年,民國成立後,該旗遭到東北三省成員的反對,因為十八星旗不包括東北三省,不能代表全中國。
十八星旗
明朝不是所有的部委都有嗎?需要註意的是,雲南、貴州、遼東等地的少數民族仍然是明朝的成員,五藏僧人仍然要在朝廷任職。就連建立大清王朝的努爾哈赤家族,自從他們的祖先帖木兒·蒙哥被明成祖任命為建州左後衛司令後,就壹直是明朝的官員。而且,如果先秦時期屬於燕國的遼東不算漢地,那雲貴呢?只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土地才改為溪流。可見,漢代十八省說是前後矛盾的,站不住腳的。
秦朝疆域圖
1907年,楊度在其主持的《中國新報》發表《金鐵主義》。他還認為中國不能接受這種日本主義,說:“國家漢、滿、蒙、回、藏民族(當時只有五個民族),但可以合而為壹,不能壹分為五。”1912年5月,由於對18星條旗的爭議很大,元老院決定用五色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象征著“五族和諧”,五族團結。“事實上,中華民國是由五個民族結合而成的,國旗的五色也恰好重合。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五色旗
中華民國成立後,尤其是日本侵華以來,鑒於問題的嚴重性,“中國總部”等字眼在中國基本上已不再使用。當然,中國學術界也不乏清醒的人。回顧日本侵華的教訓,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尖銳地指出:“在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本部與非本部之分。秦代萬裏長城已經東至大通河,遼河流域壹直在中國的歷史圈內。怎麽能說不是中國總部呢?這本來是外國人故意混淆是非,進行侵略的借口。”
三聯書店版《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西學中的“中國總部”概念是基於歐洲的民族國家概念,其核心是國家總部;但西方漢學家也指出,民族不等於國家,《論地球》多次重申,民族地區“屬於大清”。日本擴張主義者把中國的國家概念偷換為民族概念,然後斷章取義,無視“土地歸大清國”這壹根本原則。就其實質而言,現代“中國總部論”源於日本擴張主義者,不應歸為西方傳教士和晚清中國留日者,但中國留日者不應不加批判地使用這壹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