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研究生文言文

研究生文言文

1. 考研古代漢語怎麽學

古代漢語叫文言文!!!我轉載了壹篇,希望對妳有用!!!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壹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壹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

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

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

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

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

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

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寫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新語文教材中,高壹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斷加大。

這的確給我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困難,學生因此而產生畏難情緒。其實,學好文言文並非難事,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壹、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1、反復誦讀。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古人是聰明的,幼童入學,老師並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壹遍壹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壹字不通的《三字經》、“四書”、“五經”等背得爛熟於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壹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壹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

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後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 2、字詞積累。

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壹樣,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壹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

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壹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壹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

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壹***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 ①“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系;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 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 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

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系。 3、語法歸納。

壹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後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向,怎麽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可畫壹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壹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壹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 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1、喜愛文言,培養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

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

2. 博士在古文中是什麽意思啊

博士在古文中是壹種官名。

始見於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人才。

秦代至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秦始皇時,有博士70人。

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代武帝采用公孫弘建議,設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

到了唐代,設置國子、太學、四門等博士。另有律學博士、書寫博士、算學博士,府學、州學、縣學博士之稱,均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學傳授儒經學官的專稱。

擴展資料

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最初始於歐洲中世紀,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了學位制。我國直到1935年,才由當時的國民 *** 頒布了《學位授予法》。這是我國實行學位制的開始,但並沒有完全施行。

1980年2月,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中華人民***和國學位條例》(2004年8月修正),按照國際上壹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據此,許多人便以為學士、碩士、博士的名稱是舶來品。其實最早發明與使用這些名稱的,是我們中華民族賢達的祖先。

博士,在我國古代是壹種官銜,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

碩士這壹名稱始於五代,《新五代史·宦官列傳》中雲:“前後左右者益親,則忠臣碩士益疏。”當時,不過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多聞之人的壹種尊稱,既非官銜,更非學位。

學士稱謂,最早出現在周朝,是指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同時,也是對文人學者、飽學之士的壹種泛稱。《周禮·春官》中就有“詔及徹,帥學士而歌徹”的記載,當時專指讀書的文學之士。魏晉南北朝以後,學士逐漸變成了壹種官職,且掌管的事情各有不同。其中以文學、技藝而授予學士職位的居多,品位也不高。

唐宋分別設置了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其職責是為皇帝侍講、侍讀。唐太宗時設置文學館,以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學士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並開始參與朝政。其中,翰林學士為學士之首,均為皇帝信任的顧問和秘書官,負責為皇帝草擬詔誥,參與軍國機密,故有“內相”之稱。還有集賢殿學士,為文學著作之官。

由於“伴君”的緣故,自宋朝開始,壹經授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明朝初年,以學士充任皇帝顧問,後來還把資望特高的學士冠以大學士。明成祖永樂年間,凡入閣參與機務的,皆由學士升為大學士。明朝中葉以後,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實際執行宰相之職。清朝未設宰相,仍然沿襲明制,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殿、閣大學士即為宰相,地位顯赫,官階為正壹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在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時,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匯,來翻譯英文中DOCTOR、MASTER、BACHELOR這些學位稱呼。到清末民初,中國人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過來。這樣,源自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才第壹次在它的發源地中國,與現代學位制度掛上了鉤。

由此可見,學位制始於西方,而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名稱則源於中國,只是我國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與現代的學位名稱含義不同而已。

百度百科--博士

3. 壹篇求學的古文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壹,火就燥也,平地若壹,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 qú ) 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壹兮。其儀壹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壹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壹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壹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誌,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壹,不足謂善射;千裏跬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壹,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壹之也。壹出焉,壹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