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西晉傅玄“正都賦”也說到了帶花紋的鋼劍,雲“苗山之鋌,鑄以為劍;百劈文身,質美銘鑒”。
晉代大約也制作過這類文身刀劍的。張協“文身刀銘”說;“寶刀既成,窮理盡妙;繁文波回,流光電照”。張協“七命”說:“神器化成,陽文陰縵;流綺星連,浮采泛發”。此外,曹毗“魏都賦”、“治城賦”、裴景聲“文身刀銘”等都有過類似的記載。這樣壹些帶有特殊花紋和光彩的刀劍,壹般來說都應當是用花紋鋼制作成的。
在我國古代關於花紋鋼的各種記載中,大約以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九所述最為形象和具體,說“古劍有湛盧、魚腸之名;湛盧,謂其色湛湛然黑色也。......魚腸即今幡鋼劍頁,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熟,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依沈括之說,宋代蟠鋼劍的花紋便象盤伏屈曲的魚腸,又象刨光後的松木文理。
有關花紋鋼的記載直到清代仍可看到,乾隆五十壹年成書的海寧陳克恕《篆刻緘度》,和之後的仁和葉爾寬《摹印傳燈》都說需用菊花鋼再煉為刀,此菊花鋼應是花紋象菊花壹樣的鐵碳合金。據調查,近代浙江還有壹種雲花鋼,其花紋正象藍天上的雲彩;本世紀三十年代時,北平還有壹種折花鋼,其花紋或象雲彩,象木紋,又象流水之波。
但自日寇鐵蹄進入了北平後,因有關工匠被迫改鍛了日本式鋼刀,現代唯壹存留著的北平折花鋼便從此調令,之後就壹直未曾恢復過生產。近年來我們在北京、浙江等地進行過許多調查,當年凡參加過或者親眼看到過花紋鋼烘爐鍛制的工匠今已很難找到;民間雖有少量花紋鋼刀劍收藏者,但由於各種原因而不肯輕易示人。學術界對花紋鋼工藝雖比較重視,周緯《中國兵器史稿》、楊寬《中國土法冶鐵煉鋼技術發展簡史》及再版的《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等都曾提及;不過總的來看,學術界對其工藝原理和操作還是不太了解或說了解不多的。
2、所謂花紋鋼是指刀具為了增加強度與韌性,經反復折疊錘煉而在刀面上所呈現的肌理紋路,紋路的原始意義在於實用,而後發展成壹種藝術,紋路的藝術水平自然悠關作品的價值。花紋鋼壹詞是近代人習慣用語,又稱為大馬士革鋼,其實都不確切,在我國南方地區稱為"鍛紋"。在日本稱為"地肌" ,刀刃上的鍛造紋路在我國應稱為鍛紋比較能夠襯托出科學意涵與工序方法。現代人對花紋鋼似乎懷有神秘與崇拜心理,其實兵刃紋路是在鍛冶過程中所留下的工序痕跡,而產生附加的藝術價值,不應該視為何等神器,除了我國之外,亞洲各國古兵刃大多都是所謂的"花紋鋼"所做,其中以伊斯蘭國家、印度、東南亞等地區的紋路最為絢麗。就我國古刀具而言只要以傳統工序制作的大多數是花紋鋼。但由於材質與鍛冶方式有別於亞洲其他國家,因此紋路不易顯現 ,而不是沒有紋路。現代人由於熱烈的追求紋路,於是采用壹定比例的酸性液體塗抹刀具表面使花紋呈現出來,如果用酸過量會使刀面發烏失其應有的光芒並傷及質量,因此在追求花紋鋼的過程中應重視的是鍛造的質量與紋路的美術效果,而不是有紋路就是寶刀,因為古刀幾乎每把都有紋路,甚至現代遵古法制造的作品其紋路的花俏與燦爛並不亞於古刀,如能明白這壹點應當能理解作品本身只有古今 、良窳 、材質之別,而無真假之分。 鍛紋呈現的效果與研磨材質及技術有著絕大的關系,在日本使用叫做的"地艷"的磨石處理淬火波紋"刃文",用"地艷"呈現出細致的鍛紋,用鋼鐵材質所做的"磨棒"處理出如鉆石般的鋼鐵光芒,使用稻草灰、鹿角粉、牛涎等特殊材質處理出晶化現象,如星點如水雲的紋路。中國刀具如能在研磨材質與技術上有所突破,傳說中寶刀的光澤與鋒利勢必再現。
3、朋友做的花紋鋼,老鐵匠手鍛,土煉純熟鐵和炭鋼折疊鍛打,沒有摻鎳或者其它任何介質。4096層,出的是雲水紋,樣品油石打磨過用1200號砂紙拋光,未經酸洗,照相技術不是很好,照的不是很清晰。照片中鋼上的細小紋路就是花紋,不用酸洗直接能看到。想要的朋友可以和我聯系,可以鍛成夾鋼刀胚。退火狀態,花紋鋼本身硬度就不大,做刀身的,韌性好,耐銹蝕,還要夾鋼做心鐵。
4、何堂坤先生的壹篇鑄造花紋鋼的文章
花紋鋼是我國古代工匠用特殊工藝鍛造出來能顯示花紋的壹種鐵碳合金。但在國內已經失傳。本文在文獻研究、民間調查的基礎上對花紋鋼的生產進行了模擬試驗,並復制出花紋鋼劍。文中還介紹了花紋鋼。
花紋鋼原是我國古代工匠用特殊方法生產出來、自身能顯示花紋的壹種鐵碳合金,主要用來制作寶刀寶劍壹類名貴器物,今在我國已經失傳。但由於它在文化史、技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待開發的經濟價值,又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有關人士的註意。為此,我們在文獻研究、民間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模擬試驗,並復制出了幾把帶花紋的鋼劍,今將有關情況介紹如後。
壹、我國古代花紋鋼的簡單歷史和當前的壹些情況
我國古代關於花紋鋼的記載約始見於東漢時期,*據曹植“寶刀賦”雲,建安中,曹操命有司作寶刀五枚,分別以龍、虎、熊、馬、雀為識;據曹丕《典論》載,丕為太子時,曾命國工精煉寶劍三枚,寶刀三枚、匕首兩枚、露陌刀壹枚;皆因姿訂名:寶劍“色似彩虹”的便叫“流采”,寶刀“文似靈龜”的便叫“靈寶”,“采似丹露”的便叫“含章”,露陌刀花紋“狀如龍紋”便叫“龍鱗”。
稍後,西晉傅玄“正都賦”也說到了帶花紋的鋼劍,雲“苗山之鋌,鑄以為劍;百劈文身,質美銘鑒”。
晉代大約也制作過這類文身刀劍的。張協“文身刀銘”說;“寶刀既成,窮理盡妙;繁文波回,流光電照”。張協“七命”說:“神器化成,陽文陰縵;流綺星連,浮采泛發”。此外,曹毗“魏都賦”、“治城賦”、裴景聲“文身刀銘”等都有過類似的記載。這樣壹些帶有特殊花紋和光彩的刀劍,壹般來說都應當是用花紋鋼制作成的。
在我國古代關於花紋鋼的各種記載中,大約以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九所述最為形象和具體,說“古劍有湛盧、魚腸之名;湛盧,謂其色湛湛然黑色也。......魚腸即今幡鋼劍頁,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熟,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依沈括之說,宋代蟠鋼劍的花紋便象盤伏屈曲的魚腸,又象刨光後的松木文理。
有關花紋鋼的記載直到清代仍可看到,乾隆五十壹年成書的海寧陳克恕《篆刻緘度》,和之後的仁和葉爾寬《摹印傳燈》都說需用菊花鋼再煉為刀,此菊花鋼應是花紋象菊花壹樣的鐵碳合金。據調查,近代浙江還有壹種雲花鋼,其花紋正象藍天上的雲彩;本世紀三十年代時,北平還有壹種折花鋼,其花紋或象雲彩,象木紋,又象流水之波。
但自日寇鐵蹄進入了北平後,因有關工匠被迫改鍛了日本式鋼刀,現代唯壹存留著的北平折花鋼便從此調令,之後就壹直未曾恢復過生產。近年來我們在北京、浙江等地進行過許多調查,當年凡參加過或者親眼看到過花紋鋼烘爐鍛制的工匠今已很難找到;民間雖有少量花紋鋼刀劍收藏者,但由於各種原因而不肯輕易示人。學術界對花紋鋼工藝雖比較重視,周緯《中國兵器史稿》、楊寬《中國土法冶鐵煉鋼技術發展簡史》及再版的《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等都曾提及;不過總的來看,學術界對其工藝原理和操作還是不太了解或說了解不多的。
國外也有壹些與我國花紋鋼相類的工藝,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鍛焊大馬士革鋼和日本刀“地肌”。大馬士革鋼包括“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入我國的大凡都稱為鑌鐵,它們在羅馬帝國時代便已相當發展,主要流行於南亞、中近東和歐洲等地。其中的鑄造型原產於印度,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入後便逐漸衰落;焊接型又可分為鍛焊式和接焊式兩種,其分布地域較廣,中近東和歐洲等地都能制造,二十世紀初,人們還用它制作過熱兵器的管筒。日本刀興起於平安朝時期(公元794~1192),其花紋有地肌文、刃文、人工文三種,今人常說的日本刀花紋指的是刃文。日本技術界、學術界對日本刀工藝都比較重視,新近在東京博物館每年舉行壹次全國百余人的產品評比會,這是對其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自然是起了促進作用的。
二、花紋鋼劍模擬試驗
1.準備
試驗前最重要的準備是要對花紋鋼工藝原理和操作有壹個基本了解;為此,我們對民間調查資料,文獻資料都進行了許多研究,之後才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試驗方案來。
(1)民間調查資料研究
前面提到,民間調查主要是在浙江和北京等地進行的,調查對象是那些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的老鍛工、老金工。北京的這些匠師壹般都掌握著“第壹、二手資料”,有的作過花紋鋼刀劍的冷作工。有的則親自聽過烘爐匠師的介紹。從調查可知,不管是被憑折花鋼還是浙江雲花鋼,都是用壹種稱之為“鐵”、壹種稱之為鋼的鐵碳合金,通過多層積疊、多次折疊、反復旋擰等方式把它們鍛合在壹起而得到的。我們感到北京折花鋼最為重要的工藝環節是兩個:
a.選料,鋼料和“鐵料”含碳量的差距必須較大,但又不宜過大,否則鋼“鐵”料不易焊合得好。
b.鍛打,鍛打的目的有二:壹是鍛合,以構成花紋。二是“鍛煉”。《說文解字》雲:“鍛,小冶也。”從現代技術觀點上看,反復鍛打可以去除夾雜、均勻成分、致密組織,從而改善材料機械性能。
鍛打時壹定要掌握好火候以及折疊鍛打的方法和辭書。加熱溫度過高,輕則會影響到花紋清晰度,重則會晶界過燒:溫度過低又不易焊合得好。鍛打次數過多則會導致花紋過細而不夠清晰,過少則花紋過於簡慢粗大。據說北平折花綱要反復折疊十余次,若折疊前為兩層(壹層鋼料,壹層“鐵料”)的話,折疊十次後便是2048層了。
折花鋼不但操作艱難,勞動強度大,而且廢品率較高。哪怕是最為超群拔萃的工匠。經過千錘百煉後,也難得保證不出壹點焊疵,焊合得完美無瑕的;壹旦出現焊疵,便是前功盡棄。那些合格了的產品,往往也是十斤原料方能做出壹斤刀劍來,金屬收得率很低。
(2)文獻研究
這包括國內的和國外的兩個方面。
A.國內有關花紋鋼工藝的資料唯見於某些詩文,其中最值得我們註意的大約有兩點:
壹是“百辟”說。前雲,曹操命有司作了五把帶花紋的寶刀,都叫做“百辟刀”;曹丕命國工精煉了九枚寶器,都是“至於百辟”才煉成的,其刀叫“百辟寶刀”,劍叫“百辟寶劍”,匕首叫“百辟匕首”;傅玄“正都賦”也說其劍為“百辟文身”。這“百辟”到底是什麽意思?“辟”,原是指衣服上的褶襇或折疊衣服的;但對刀劍制作過程來說,這“百辟”便應是指鋼鐵材料的多次積疊、多次折疊了。由此便可推知,花紋鋼是經過了多層積疊,反復折疊鍛打後才得到的。
二是“萬辟千灌”說。萬辟即多層積疊,千灌即反復灌煉。我們由此可以推制,張協說的花紋鋼劍是使用了兩種含碳量相差較大的鐵碳合金,即生鐵和“熟鐵”,經多層積疊,反復灌煉後才得到的。
這兩點對我們了解我國古代花紋鋼工藝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民間調查的結果大體上也是壹致的
B.國外花紋鋼工藝研究
唐惠琳《壹切經音義》卷35雲:“鑌鐵出自外國,以諸鐵和合,或極精利,鐵中之上者也”。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鑌鐵工藝的唯壹記載。此“諸鐵”,應指含碳量不同的鐵碳合金。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與我國花紋鋼壹樣,“鑌鐵”亦可由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鍛合而成。A.K.安捷仁所著《波羅的海沿岸的大馬士革鋼》壹書載:1859~1863年,丹麥的尼達沼澤發掘出了106枚公元三世紀的寶劍,其中至少有90枚是焊接大馬士革鋼的。有關研究認為,它約有三種不同的操作工藝:壹是壹層鋼料壹層“鐵料”地積疊鍛合,可得到流線形花紋。二是把具有流線形花紋的材料擰成鐵麻花,壹股向左擰,壹股向右擰,再把兩股方向相反的鐵麻花焊合在壹起,可得到尖角狀花紋。三是把兩股具有尖角狀花紋的材料焊合在壹起,可得到雙角狀或花瓣狀花紋。
日本刀工藝有許多流派,但刃部常用焊碳量較高的鋼,其他部分則常由含碳量不同鐵碳合金,各部分均經多層積疊、多次折疊、千錘百煉後制作而成。
可知上述幾種外國花紋鋼與我國古代的,以及流傳下來的北平折花鋼工藝原理是壹致的。所謂花紋鋼,實際上是組織和成分極不均勻,並且變化陡峭的鋼鐵集合體;這不同的組織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光學性能。再自然光作用下,鐵素體部分,或說低碳部分顏色往往較淡;珠光體、馬氏體部分,或說高碳部分顏色往往較深;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說純鋼“黯然青且黑”,方以智《物理小識》卷七引方中通說“喜鵲青乃鋼”,說的都是同壹意思。若在同壹器物中造成了壹薄層含碳較高,壹薄層含碳較低時,相應地就會出現壹層顏色較深,壹層顏色較淡的現象;它們黑白相間,明暗相映,便構成了所謂的花紋。又因不同的組織耐蝕能力不壹,若再用某種腐蝕劑腐蝕壹下。這花紋就會更加明朗起來了。
2.實驗方法和步驟
(1)選料:選擇壹種鋼,壹種“鐵”作為原料,並分別把它們加工成條狀和塊狀。
(2)鍛打:把上述兩種材料壹層鋼壹層鐵多層積疊起來,並通過多次折疊,反復旋擰等方式鍛合成壹個料坯。(按:這便是花紋鋼坯件,可用來加工成寶刀寶劍壹類器物。)
(3)夾鋼:即把另外壹塊含碳量較高的非花紋鋼從側面嵌入到花紋鋼料坯中,以作鋼劍的刃部。這是鋼鐵鋒刃器的壹項復合材料技術。夾鋼後便可鍛打成器。(按:三十年代的北平折花劍也曾夾鋼。日本刀鋒利是眾所周知的,其中壹個十分重要的工藝因素便是復合材料技術掌握較好。除去了夾鋼外,我國古代鋼鐵鋒刃器使用過的這類操作還有貼鋼、包鋼等。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九說,“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裹其外”。此“百煉鋼”指經過了反復鍛打、含碳量高、夾雜較少、性能較好的鋼。這兩段文獻說都是復合材料技術。)
(4)淬火和回火。這操作再鋼劍成形後進行,其目的有二:a.提高鋼劍刃部的硬度和強度,且使之具有壹定韌性。b.使花紋更為清晰。我們使用的冷卻劑是自來水。(按:曹丕《典論》說其百辟刀劍鍛成後要“淬以清漳”,可見古代花紋鋼也要淬火的。)
(5)研磨和拋光。這是花紋鋼劍工藝的最後工序。目的是提高表面光潔度,以顯示花紋。我們是用機械方式拋光的,由粗到細,分級進行:拋光壹定程度後,花紋即現。試驗用過的腐蝕劑有硝酸酒精溶液和稀硫酸。因具體操作不同,模擬出來的花紋有竹葉紋、流線紋、人字紋、彩雲紋等,後者最為絢麗。(按:北平折花劍是用砥石研磨,以布拋光的;腐蝕劑是明礬酒精溶液。鑌鐵的腐蝕劑有金絲礬等。)
以上是模擬試驗的幾項主要操作,前二項主要對花紋鋼料坯言,後三項主要是對花紋鋼刀劍器來說的。
從試驗情況看,選擇好原料應是制作花紋鋼的先決條件;原料選擇不當時,定然作不出花紋鋼來。在相同的原料條件下,鍛合方式對花紋形態和清晰度影響最為明顯;但掌握好火候則是花紋鋼成敗與否的壹個關鍵。
三、關於復制花紋劍的性能
由文獻記載和民間調查可知,我國古代花紋鋼刀劍主要有兩個優點:壹是花紋細膩、華茂、清新;二是有的刀劍比較鋒利,如曹植說其父之寶刀能“陸斷犀革,水斷龍角;輕擊浮截,刃不纖削”。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第壹點,這也正是花紋鋼區別於壹般鐵碳合金處。從試驗情況看,我們復制的花紋鋼劍大體上也是具備了這兩大優點的,尤其是花紋,可與世界上壹些著名的花紋鋼相媲美。花紋的特點是:
(1)它是鋼鐵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平面花紋、自然花紋;它發於內露於外,看得見,難觸摸;縱經千萬次砥磨,只要刀劍並未磨光銹盡,其組織和成分的不均勻性、不連續性還存在,花紋就存在;這與北平折花鋼,與鑄造大馬士革鋼、鍛焊大馬士革鋼、日本刀地肌都是壹致的,圖1是我們復制的花紋鋼,圖2、3、4分別是鑄造形、鍛焊形、接焊形大馬士革鋼,圖5是日本刀地肌紋、刃紋。將他們壹壹的細加比較後便可知悉,我們復制的花紋是比較細膩、華茂、清新、活潑的。古籍和民間所說的許多劍紋形態,都可在此找到它的行跡。壹些老藝人認為,這花紋形態已恢復到了三十年代的水平。
從工藝上看,我們復制的花紋鋼,與鍛焊大馬士革鋼、日本刀地肌也是壹致的;唯鑄造大馬士革鋼、接焊大馬士革鋼各有特殊,前者不是用含碳量不同的鐵碳合金鍛合而成,而是用熟鐵滲碳法,或者直接冶煉法在坩堝中冶煉得到的。這坩堝鋼俗稱烏茲鋼,它在冶煉過程中並未完全達到液態,而是壹種膠融態,冶煉產品本身就是壹種組織和成分即不均勻的鋼鐵集合體,就具有了花紋。後者則完全是用接焊方式,把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壹塊壹塊地焊接成的。
(2) 對花紋鋼的基本形態,人們可通過改變鋼料、“鐵料”的積疊、折疊方式和鍛打次數來適應控制,但其具體形態卻又難以預測,難以控制;並在同壹器物的任何壹個砥磨面上的花紋都不會完全重復,經常是每砥磨壹次都有新的變化。大凡鍛焊大馬士革鋼、日本刀地肌也是這樣的;鑄造大馬士革鋼亦可通過增加折疊鍛打次數的方式使花紋變得更加細膩均稱;接焊大馬士革鋼花紋則完全是人為的,顯得比較呆板。
關於鋒利性,因我們復制的鋼劍未曾開刃,其鋒利程度如何未曾試過。但前已言明,它是夾了鋼的,故理應比較鋒利。大凡古今中外,不管是花紋鋼刀劍還是非花紋鋼劍,欲使其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既較鋒利又不容易折斷時,都是要施以復合材料技術的。今龍泉寶劍能劈開四個銅板,其寶刀能劈開十四個銅板,也與夾鋼有關。
以上是關於我國古代花紋鋼及其模擬試驗的壹些情況。花紋鋼工藝在我國至遲發明於漢代,漢晉時最為興盛,之後似壹直未曾間斷過,在我國沿用了相當長壹個時期;因其制作艱難、性能較好,千百年來受到了世人的多方贊許,壹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古代金屬冶煉、鍛打技術的先進水平。模擬試驗基本上獲得了成功,我們認為它是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又具有壹定經濟價值的,應當開發出來為四個現代化服務。
/f?kw=%BD%A3%D0%DE
這裏面有很多有關的東西,自己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