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唐祭,系儒教祭祀禮儀。唐貞觀時期復興周禮儒學禮儀而在民間得其名稱。唐祭源於周,成於春秋戰國,斷於秦隋,復興於唐,成熟於宋——始流入民間;明末清初經漢人傳入土家聚居地五峰,並與土家文化融合,沿襲成俗;盛行於 清康熙至民國年間,1949年隨社會變革而轉入沈寂。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壹傳統的祭祀禮儀在采花、付家堰等鄉鎮的農戶中又重新恢復活躍起來。
唐祭分“告祖”“開祭”“祭祖”“祭孔”四種類別,後兩者已名存實亡;唯前兩者僅存少數鄉村民間婚喪習俗之中。婚事設“三加冠”“三獻禮”等八類禮儀。喪事設“陳設”至“奠祖”等十類行儀。唐祭執事有主祭、亞祭、引禮(孝)生、歌童、司樂等二十余人組成。
唐祭文本由歌、賦、文等體裁構成。其內容多源自《詩經》、《楚辭》等古籍中有關祖先崇拜、倫理道德、明禮明孝、明誠明信、勤儉耕讀等滿足民眾心理需求的詞句和篇章。
唐祭的內容、形式、服飾、音樂等極具古樸的人生禮儀特征,土漢文化***存與交融和對民俗的依存性等特征。因此,她具有文化人類學和民族民俗及其心理學研究價值;從其起源、產生、成熟、轉型、興盛、衰落、流變等過程考查,她不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依其所張揚的明禮明孝、明誠明信、勤儉耕讀等精神看,她還具有現實教育功能。
五峰唐祭因社會變革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瀕臨滅絕。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審通過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